分享

真正的独立,如月悬空

 唯心解忧 2023-12-20

抬头仰望夜空,月亮悬于空中。

上无绳索牵引,下无托盘,但它却悠哉于空中,穿梭于云层中,无有挂碍,有恐怖。

《心经》云:菩提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月亮如此,人也要如此,也本如此,也应当如此。

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真正的独立,真正的安心。


01
经济独立与情感独立


人常言,我要经济独立。

是的,不管赚多少,咱不去攀比,但要有点零花钱在手,买包盐不愁。

因为靠山山会倒,哪怕活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红楼里,也会在一夕间,面目全非。

不仅如此,人还要精神独立,亦叫情感独立。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意思财富多了,人才能精神自由。

从表面来看是如此,如可以开飞机,驾游艇,到处旅游,到处吃喝玩乐,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事实上,富得冒油是空间上的,是别人眼里的,是人类妄想里的自由自在,但内心自不自在,就要冷暖自知了。

不仅冷暖自知,其实,整个社会环境,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

如过去,人一年到头,虽然过年才有肉吃有新衣穿,但其精神面貌,眼里的笑意是现代人很难找到的,且今人抑郁的却多之又多。

这不是崇尚贫穷,过于贫穷没什么好,再说,具足因缘,你生。

但这里表达的不是说财富多,你就精神独立了,就自在了。

曾有个记者为了宣扬美国经济富足下的孩子的幸福,就到非洲去报道。

可结果,他傻眼了,愣住了,震撼了,哦麦噶了。

因为他看到,围绕着垃圾堆疯玩的衣衫褴褛的非洲孩子的笑容,却比美国孩子还灿烂。

孩子是天真佛,可以在垃圾堆,泥土里翻滚,任意玩耍,那我们大人可不可以如孩子般自在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佛陀49年的苦口婆心都在解决这个问题,历来的祖师大德们纷纷降临这世间,也是为了这个。

而且他们不仅言传,还亲自身教,过着简单的生活,面临着无数的诽谤与灾难,却比富豪们还安详自在。

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却如孩子般自在,回也不改其乐。

如虚云长老,1840年出生,就开始鸦片战争,到1959年,经历了整个暗无天日的岁月。

想一想,光一个军阀混战多么频繁,不亚于春秋战国,可虚云长老却肩挑五宗法脉,修建庙宇,随缘救济百姓。

就这,在110岁时,还被人几次打成半死,多窍流血,却依然无苦自在。

这就是佛法,从来不是世人妄想里的消极避世也不是世人妄想里的宗教概念而是指引众生怎么过日子,怎么无有恐怖地超越生死,怎么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在。

那怎么才能如月亮般,悬于空中,无有挂碍,无有恐怖,即真正独立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什么叫情感独立。


02
情感独立者,才能真安心


独立也叫无依,无依不是远离众生也离不开众生。

饭由动物、植物组成,皆为众生。

如若没有细菌帮忙,饭在你胃里就无法消化;

如商业贸易,你给鸡,我给面,互相交换,得以生活。

总之,我们离不开众生而活,只是要保持距离,不被其沾染干扰。

如马上过年了,夫妻俩若一方不愿意,可以不用一起回娘家或婆家。

因为夫妻俩常年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何必非要天天拴在一起呢?各回各家,各陪爸妈,不好吗?

这就是平时两人可以相爱帮助,但你离开一段时间,我也能自娱自乐,过一个人的生活。

出去看看,看看父母,看看朋友;或山上走走,思念你,但不执着你。

以此类推,我们跟任何人事物都要保持距离,别太黏糊,不然失衡后,你会不适应,甚至可怜自己的付出,把爱转化恨。

而且临终时,你的神识独自上路,恐惧着无依无靠,执着关系,还会落入三恶道。

这就是人世间的俗情,有时看似有情却无情,拉着亲人下水,共赴地狱,轮回受苦,皆不得解脱。

其实,别说人了,就是小狗小猫,看人类对其执着到啥程度了,病老死等无常来,你肯定过不去。

为啥?你都染进去了,你过啥过?你学再多道理也没用。

因为它已成为你意识里的习惯,就是你一旦习惯和某某在一起了,那他稍微有点变化,你就会被变化所干扰,生出种种苦恼。

如手机,在玩耍一段时间后,你能否果断地放下,坐会儿,不依靠任何人事物,发发呆?

或反观自己的心是活在无聊,躁动不安,想抓取外物中,还是活在未来心,总急着赶快结束静坐?

想一想,这场景是不是很多人都经历过?

没事找事,不然,没趣无聊,而且做事还急着做完,活在未来心里。

可做完后,又开始无聊没趣,继续找事儿做,妄动不安,恶性循环,享不了清福,流转生死。

简言之,情感独立,就是不离开人事物,但也不再以攀缘人事物,去打发时间,而是直面空虚,享受空虚,从而不再为躲避无聊空虚而制造充实的假象。

如无聊了,孤独了,就经常喝酒,或到处参加团体活动等,以为很充实,其实,都是,暂时的依附寄托罢了,终生无法给你安心。

这就是凡夫性,包括很多富翁、邪师等皆如此。

凡夫之所以叫凡夫,就是不甘于成为凡夫,总想通过各种造作,显出自己有价值,以免被人忘记,却不知此正是识心妄动。

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可老是攀缘不歇,不反自己的心念的妄动,提,怎能清净自在呢?

而同样的打发时间,觉者们不是做事心中无事,就是回归内心的安定去对待无聊,自然无无聊可言。

《维摩诘经》云: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简单来说,就是维摩诘居士虽有赚钱门路、妻妾儿女、珠宝首饰,但却与他们保持距离,不与之黏糊攀缘。

不是游于四方,随缘说法,利益众生,就是时不时地离开富足生活,离开老婆孩子热炕头,独自一人简单地生活。

听此番话,好像很简单,但没多少人能做到,因为世人都是被自己的无念与习气催着走,哪怕富裕了,还继续“人为财死”。

对此,想一想,很多人都在学佛,也学了很久,也读了很多书也听了上下五千年的很多甚至家财万贯,可为何一直到死,都还无法安心呢


03
亲证佛法,才能安心


人的大脑非常具有欺骗性,即总是很贪。

如身体明明饱了,可脑袋告诉你还可以再吃点,多吃点。

同样,脑袋也爱贪道理,如邪师们妙语连珠,天花乱坠,你就觉得太有道理了,就不断地往头脑里塞,还跟别人不停地争论道理。

可结果学了好几年后,碰到人家一句不中听的话,还是一郁闷就8、9个月。

这都是我交流过的真实案例,其常记录邪师所说的笔记,那记录的,好家伙,一堆又一堆的,还以为自己很充实,学的很好,但就是用不上。

即还是随着自己的无明习气,唯命是从,攀缘外境,沾染其中,做不了主。

这就是很多人的特点,爱讲、爱说、爱听、爱贪道理,但让他放下手机,训练独处,休息大脑,息虑忘缘,从各种道理中跳出来,却比登天还难。

如问啥叫开悟,很多人就开始吧唧吧唧地分析起来,可怎么离开文字心行,直用直行呢?

想一想,不会用,一碰事儿就烦恼的要死,你这“分析出来的开悟”有啥用呢?

不仅如此,你还经常打妄想,以为学个佛法,学个道理就认为“我懂了,我知道了”, 就认为是你的了,已成就了。

殊不知,佛法是诸佛自证圣智而来是真正实修转念,活出独立、自在、安心后,才说出来的文字般若。

而你还没亲证,还没变成自己的,当然无法安心啦,更不用说当今时代,如恒河沙的师所说的邪

更更不用说,很多邪师压根就不是帮你解脱的,而是借着偶像光环,名闻利养,寻花问柳。

但你还相信,争风吃醋,竞当正宫娘娘,倒拿着让人家洗脑白嫖,都不如一个妓女,还修个啥行,还求个啥解脱?

六祖云:口说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意思如你光在头脑里学吃饭的道理,怎么吃怎么吃,却不塞进口里,咋会吃饱呢?

这就是当今学法热情空前高涨的时代,很多人学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苦恼不断地现状,皆因还在自己妄念里打转。

这就是末法时代,去圣远兮邪见深,学人经常被邪师迷。

同样,邪师们也常被学人迷,以为捧他的粉丝多,就误认为自己很有成就了,口说道理,从没下功夫实修转念,离解脱还远着呢。

总之,大家都迷失在团体的热闹与虚荣的假象中。

殊不知,你从崇拜的偶像那里获得的共情慰藉都不靠,唯有回到自己的心念处,回到你的本来面目处,才能找到让你真正独立安心的力量。

如慧明问六祖: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六祖曰与汝说者,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所以作为一个实修者,当无数人都朝向热闹的人群蜂拥而去时,你保持冷静和定,要能识破假象,要勇于走向“密在己边实修之路。

这样,真正的独立和安心,才真正的属于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