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练太极拳为何能祛病强身

 循天园 2023-12-21 发布于广西

太极拳通过意识、呼吸与动作的紧密配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转换、升降开合的演练,进而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太极拳对多种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这与其对机体阴阳、经络、肾气和情志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

可调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亦更多的用以说明人体的构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并进而说明人体的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及病理“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清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武式太极大家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提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李亦畲在《五字诀》中也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表虚实”。陈鑫在《总论发明》中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是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这拳理中要求的“刚柔相济”,也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机体“阴平阳秘”之体现。

可疏通经络

《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调和及相对平衡。经络学说历来是中医辨证论治、按摩、针灸等疗法的理论基础,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太极拳理论中常涉及奇经中任、督、冲、带四脉。在练习太极拳时,需用舌尖轻抵上腭,目的是能够交通任督二脉;要求“虚领顶劲”,是为了保持百会穴与会阴穴的垂直,以利任督贯通。带脉行于腹部,环腹一周,任、督、冲三脉均起于小腹名曰“胞中”之处,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正是为使气血聚集于小腹,充盈气海,使带脉气血鼓荡,同时又充实了冲脉之源,使冲脉气血旺盛。《灵枢·动输》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故打太极拳可以调节十二经之气血。练习太极拳时强调全身心放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能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增强抵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可补肾气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人一身之阴阳,而腰为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太极拳讲究“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梢”,由此可知太极拳为何如此重视腰部的锻炼了。言其根于脚者,盖因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而沿腿之内侧上行至腹。陈鑫有云:“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因此,对于先天不足或是虚损病证,可以通过打太极拳来补其肾气,壮先天以养后天。

可调节情志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又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才是预防情志致病的重要方法。太极拳强调“意到身随”,“内外相合”,陈鑫语:“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又说:“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分管五志,若五脏阴阳有所偏盛偏衰,就会造成情志失调,譬如肝阳偏亢则易怒、肾气伤则易恐等。太极拳通过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对情志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王克海 秦立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