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漋河棉乡往事

 鄂中京山 2023-12-08 发布于湖北

胡海峰

我的故乡,永漋镇张常台村,盛产棉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故乡是充满乡土的气息。村前一排矮屋瓦房,村后藕池鱼塘,村路两旁长满绿色庄稼的田园景象。
我离开家到外工作很多年了,但依然是乡音未改,乡愁不断。往事一幕幕,把我唤回那个年代。

那年,我七岁,刚上学前班。我们家就四口人。我和妹妹两兄妹。父亲是个老实的庄稼汉,种了大半辈子地,我父亲原本有份不错的工作,听母亲说刚生我时,79年,我是这一年出生,也是这一年,我父亲还是拖市财管所职工,之前先是给人做饭,后因工资养家糊口问题,辞职归田。本是商品户口,财管所预留工作调动,却被人代替,那个人替换后,没多久调到了土管所当局长。机会就这么拱手让人了。

父亲归依田垄后,田瘦土旷,无肥增效。买商品肥需要很多,为节俭这笔肥料开支,父亲每天早上5点钟,广播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首歌时,他就穿好衣服去捡粪。因当年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广播。
俗话说:土无肥不长庄稼。父亲就这么跟田干上了,连种三年地,僵硬的土变的松软,瘦枯的地块变的肥硕,终于见成效,长出的棉花朵大,绒长。这都是父亲劳动的成果。村里很多人看到我父亲把如此不长庄稼的地种的这么好,再看看自家地种得棉杆瘦矮,棉花朵小,产量自然跟不上。村里人由最初对父亲的潮笑,变得赞叹,且来取经验。
父亲文化不高,但略拙的办法比较多。他曾说,就是因为老屋陈桥田地少,不能养活人,这是其一;其二,地是油沙土,不保水,种棉花衣份少,棉绒短。所以搬到永漋张常台村六组,六组田多的同时与其他村组土质都不样,属屈家岭特有黑黄粘土。生长作物期长,保水性强等特点。
棉花种植管理上,父亲从不松懈。打药,少打,靠人工捉虫;锄草,要勤;耕地,多耕,深耕,细耙,土质变松散;清沟挖渠,做好良好的排水,排涝。样样不耽误,做到专心专一。

在我记忆中的父亲是慈爱的,是勤劳的。当年的我,经常和妹妹坐上板车,父亲拉着我们去田头,看到父母摘得满满的十几蛇皮袋花,上板车,然后拖回家用花链子晒干。父亲一边晾晒,一边高兴地说:“等我伢读书,把花卖了给伢交学费。”母亲说:“那是当然。伢都是上学年龄了,再晚了赶不上了。”
我在村小学入学了,星期天,父母都是带我去镇上棉花公司卖花。卖花的人很多,都排成200米远,分甲队和乙队,搞不好中间插出丙队来。有的用牛拉板车,有的用人拉来。父亲排对等着,母亲就去买些桔子,饮料来分给我们姊妹。
我小时候也调皮,经常下水搞鱼,一见河里下了药,拿起舀子去舀鱼,满河里浩水。一次随村里的夏爹爹去孙坡桥河扳鱼,下河捡宝,脚踩到罐头瓶,划伤烟嘴长,豌豆深的伤口。回家后,我就哭的伤痛,父亲先是故意不理,然后等我哭好了,再来教训我,说:“看你还到处乱跑,本来不想管你,这刚入学就把脚搞了,没有半年休假,是不行的。”以后的时间里,父亲每天骑脚踏车拖着去村卫生室换药水。我也经常耽误父亲的正常生活,父亲田间要管理,又要摘棉花,早上还去蔡垱卖些小菜来打开支,搞得父亲忙不赢,劳苦奔波。我知道那都是我闯的祸。

我记得在我上初中,中专时,大至是92-98年永漋棉产区还是全县经济排头兵,第二名,全县经济看永漋,永漋棉花年产量增加3000万担。张常台村是乡镇棉花重要产棉区,主产区。当时,全县棉花工作会议在永漋召开,获荆州市委高度赞扬。也感谢国家政策好,大力扶持。在农技,农业推广,棉花单株每株30个果桃,真正做到伏桃冠顶,桃枝满腰,农民收入大增,自己就是种植老板,比打工要强。
我父亲99年离世,说起来也有21年了,父亲的病因是因轻微血吸虫病,在五三xx医生把药剂量开大,导致胃糜烂。我们当时为救父亲医光家里所有积蓄,没有能力去打这场官司。我每次走过五三xx诊所,只是叹气。
我时常想若父亲还在,我们一家人该多幸福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