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知青生活

 旧城老黎 2023-12-21 发布于广东

        八、知青生活

    对于知青岁月的回忆,也一直萦绕在我心头,那段岁月至今未能忘怀。有人说起那段经历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有人则万分留恋,至今不悔;有人则对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给予极高评价。而我呢?我想,既然那是一代知青的青春历史,不管是对是错,还是好是坏,那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的故事。过往的经历,我们都应该尊重它,让它重现那一段历史的真实,这不仅是我们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应尽的历史使命,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些“知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是云浮县城区下乡到云浮县朝阳水库水果场插队的知青,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知青到北大荒、大西北、大西南、大草原落户那么轰轰烈烈和艰苦悲壮,但也有许多值得回味和记忆的往事,毕竟那是一段同龄人独有的岁月。

    我的人生旅途,无法回避当知青的这段历史。借此机会,把当年在水果场日子里知青生活的片断、点点滴滴、甜酸苦辣、喜怒哀乐从尘封多年的记忆中挖掘出来,藉以献给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知青兄弟姐妹们,留做我们共同的纪念;也留给我们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前辈们曾经在农村、知青场,披荆斩棘、流血流汗,用自己的热血书写的历史。当年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参与,并走进这一场上山下乡运动的。

     1、响应号召

    上山下乡运动,是指六、七十年代,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或农场。以后几年直至到1978年底十年间,城市、城镇居民应届毕业生陆续被安排到农村插队。

文革中,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云浮县“知青”除了部分人员分散安置插队农村,有组织集体安置是从1972年开始的。安置知青到农村、农场、林场,也是当时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前政府各部门是按“口”分的,如:农林水部门,称为农口线;交通、工厂、企业单位,称为工交口等等。在政府部门(包括县革委会的干部子弟)不同“线口”的干部子女、城镇居民子女应届毕业生,均由县革委会知青办统一分配安置。

    当时安置知青的场所有:径尾水库、大云雾山林场、仙谷林场、西江林场、苗圃场、县农科所和1975年后的朝阳水库水果场。据县知青办1978年1月27日统计,全县上山下乡知青满两年以上共460人。

1976年7月20日(星期二),正值盛夏。在县革委会和县办公大楼门前道路上,两排桉树茂盛挺拔、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树枝上鸟儿一直叫个不停,好像即将要发生什么喜事似的;路基旁的花草,蓓蕾初绽,花团锦簇,飘散着缕缕清香,好像专门为了这次欢送知青下乡准备似的,整个大院到处呈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在县办公大楼墙上,以及马坪街道两旁的墙壁上,贴满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时兴的红色标语;县革委及各单位门前彩旗飘扬,宛如节日气氛。

城镇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即知青是那时候对应届毕业生的称呼。一大早,知青按所属单位通知,背着背包,手提行李,佩戴大红花,聚集在县革委会大楼门前。在县武装部、县革委、工交、二轻等线口工作人员带领下,各领队点名将所属知青移交县知青办,知青按先后秩序列队,站在县革委会办公大楼门前。期间敲锣打鼓声响彻云霄。

8点正,欢送知青的会议正式开始。县革委会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阐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知青奋发图强;知青代表上台表决心;县知青办领导江荣祯和李仙梅等,宣读县革委会有关决定,统筹安排车辆,派员维护上车秩序,确保行车安全。

这次下乡知青共139人,其中到朝阳水库水果场112人,大云雾林场13人,另插队14人。欢送会结束后,各线口知青按指定的解放牌卡车上车。

由于知青基本上是城镇居民的子女,不少知青的父母一早赶到会场,与子女们道别。不少父母热泪盈眶,呈现出既激动又有些依依不舍样子。毕竟未成年的孩子才16、17岁,从未独自出远门,心里总放心不下,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县革委会、县武装部和县计委干部子女10人上第一台车。我父母也到现场道别,再三叮嘱“要听党话,好好干,保重身体,注意安全,有空常回家看看。”具有多年党龄的父母对孩子的嘱托,也必须紧跟当时的形势。虽然,朝阳公社离云城22公里不算太远,但交通不是很便利,为人父母的心情,难免有些牵挂。

知青上完车,听到发车信号,汽车一辆辆排着队,从县革委会大楼门前出发,经东街口,向安塘镇方向前行,进入G324国道。汽车经过的街道、路旁不时有群众站立,双眼观望着知青缓行的车辆。

当时,公路是砂粒路面,公路面狭窄,车辆行驶到夏洞后转入X469县道驶进安塘镇,接到当地下乡知青后,经董迳路口进入X470县道,途中接到前锋镇的知青后,朝着朝阳水库方向行驶,当车辆到达益南坪六村附近,知青们看到有一条跨过公路的大拱桥,桥拱造型十分壮观,仿佛有“赵州桥”的形状,大家特别好奇,在车上议论纷纷。知青办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朝阳水库输出水的水槽。11点左右,知青搭乘的汽车到达了朝阳水库大坝背面坡上停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果场的领导和75届45名知青,在水果场的路口夹道欢迎我们。随后,带领我们沿着不是很平整的黄土小路,步行进入水果场区。此时,我们看到的是几间沿着小路两侧排列,顺着山形、地形错落,用杉木皮搭成的墙和油毡纸铺顶的工棚“宿舍”,也就是常说的“杉皮棚”。

到达宿舍区后,按男女分别领入不同的工棚,男知青大部分安排在离水库大坝较近方向新盖的工棚,女知青在离场总部较近且靠山一侧的工棚。水果场那时所有建筑,都是用杉木和油毡纸搭起的杉皮棚。

在位于场区的中间位置搭建了多功能大礼堂,既是容纳几百人开会的礼堂,又是旁边连接着厨房的饭堂,厨房旁还有两个烧水锅台和几间一字排开的砖结构冲凉房,在旁边堆放着用于烧水的柴火。这里是场区知青、职工提供热水和洗漱的地方;在靠水库大坝一侧新的杉皮棚宿舍旁边,有一用黄土夯实打底的篮球场,是体育锻炼仅有的娱乐场地,球场边的东侧新建有一个高1米方形,3、4米边长,能蓄10立方米左右的蓄水池。水是从山上用软塑胶管引来的自流水,日常除了供知青、职工日常使用,也是消防备用的水源。在水池南边不远处就是水库的边坡。往下走就可以直接到达水库水面,朝阳水库蓄水旺季时水深(最深处)能达130米。

    2、安营扎寨

    面临陌生的环境和水果场现有的条件,也是我们这批76届知青没有想到的,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看到当时的状况,不免有些心酸。我感觉有点委屈,想哭却哭不出来的味道。大家在宿舍内,各自找到自己上下双人床位,将行李铺盖安置好,便到饭堂吃午饭。

    下午,在场部礼堂召开动员大会。水果场全体职工(指几位农艺员、技术员,还在少数民工) 和知青参加。会议主要议题是欢迎我们这批112名新成员的到来,并作工作安排。动员会上,陈水场长首先对我们这批新来的知青表示热烈欢迎,讲述了水果场建场一年多以来,75届知青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峥嵘岁月的故事,鼓励76届知青要向75届知青学习,发扬好的传统和工作作风,把水果场建设的更好。其次,根据这次人员的增加和水果场苗圃及果场区域长远规划的分布,设置水果场五个工区,将人员编制成四个排:分别是苗圃、基建、生产和后勤,并明确各排的主要工作任务。

    会上,场领导还向我们介绍了几位农艺员、老职工的名字,希望大家今后工作中相互配合。同时介绍了水果场现有的食宿生活条件和工作基本情况,以及往后工作、作息时间规定和生活要求。听了场领导的讲话和介绍,不少新来的知青很受鼓舞,听到上届知青作为水果场第一批“开荒牛”的感人故事,以及上届知青在物资缺乏的条件下,为了我们的到来搭建工棚、拾柴备草(烧水煮饭、冲凉用),精心准备所做的一切,我们感受到场领导的关怀和场友们的温暖。

    会后,我们不少新来知青回到宿舍,静坐下来,也感到人生的不易,既然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就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以适应新的环境生活,用自己的勤劳汗水开创新天地。

    3、难忘岁月

    正式作为水果场的一员,就必须融入这个大家庭。记得当时我被编入二排一班,而排长、班长是75届的知青,排长罗小红,副排长凌启文,班长陈姗,我当副班长 。

   当时一排的工作是苗圃,培植果树苗的;二排是生产排(后调为基建排),主要负责开垦荒山种果;三排是基建排,负责果场的施工建设;四排是生活后勤保障排。

    水果场管理具有半军事化性质,每个人编入班排以便管理,县武装部配发了几支步枪给水果场,晚上值班巡逻使用,以防突发事件发生。那时,出勤要登记,休息要请假,工作日记工分,满勤记300分。月工资第一年18元,第二年22元,第三年调到24元。

   伙食费因人而异,一般开支消费8、9元。女知青饭量少,有的月开支6元左右,生活上有特殊补贴。由于水果场属于建设初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后勤为保障吃饱、吃好,节省开支,在水库边开垦种菜,养鸡,养猪,劳动强度也不轻松。虽然,果场各排工作有所侧重,但分工不分家,统一在场部领导下工作。

   果场仿佛是一所大学校,有各式各样的人物登台表演。表面上,每天劳动工作休息如常进行,没有什么变化,但深入其中,人多事杂,每天确实存在着各式各样,花样百出,可歌可泣,甚至哭笑不得的故事。

    (1)山蚂蟥

    刚到水果场不久,由于人员突然增加,场里一度柴草紧张,既要保证正常的后勤生活煮饭、烧开水用,还要保障入冬后场里知青、职工烧热水洗澡用,砍柴草也就成了场里的一项工作。为防止一些人干活不出力,工作不自觉,偷工耍赖,场里规定了一、二、三排每人每天200斤的砍柴任务量,每天要砍两担柴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柴草自然是要上山上砍伐的。在果场规划种果的区域内,未开垦的荒山有好几处,砍柴草自然要到这种荒山。

16、17岁的青年,其实还是孩子,别说空手上山有时觉得累,还要砍柴挑回场里,来回山路少说也有一公里,更别说山高路窄、山路崎岖不平,身上还要负重,走在山上有可能会遇到蛇虫鼠蚁和山蚂蟥。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不仅考验人的胆量,还要检验一个人的体能。体力强的男知青相对好些,在规定的几天内提前完成任务,在场里休息。一些女知青由于某种原因,任务迟迟未能完成。有的在上山砍柴回来时发现身上、腿脚上已被多条山蚂蟥粘上,无法甩掉,吓的要命,便哭哭啼啼,喊爹叫娘。她们的喊叫声,着实让人心痛。还有些人被山蚂蟥咬住,蚂蟥吸吮饱后自行脱落而不知。当看见伤口在流血时,一些胆小的知青一时不知所措,惊恐万状,显得十分可怜。75届知青往往主动过来,教我们新来的知青,如遇被蚂蟥咬住时如何解决。

事物总有两方面,虽然砍柴一事,搞得场里一时沸沸扬扬,但也因此出现一些好的现象。如男女知青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帮助完成砍柴任务。现在说起来,有些年青人可能不理解,这不是很正常吗?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像现在男女青年这么大胆开放。那时在学校,很少有男女私下相会交谈,主要是怕羞抹不开面子和同学们笑话,但在水果场这个大家庭里,共处在这样的环境,平常一同出去劳动,一起放工回来,吃住在一个大饭堂,大家不约而同团结互助。     

(2)“盐油”饭

    水果场创业之艰难,除了住宿条件以外,吃饭、饮水也非常艰苦。有一年初夏,连续半个月的台风雨,山上洪水暴发,促使水库水位暴涨,眼睁睁看着水库暴涨的潮水,将开垦的菜地全部淹没。虽然,后勤人员及时抢救,收回了一些蔬菜瓜果,但眼看着全场知青、职工辛勤劳动开垦出来的菜地,就这样被山洪和暴涨水给毁坏了,造成场里吃菜都成了问题,着实让人心痛、着急。

那时不像现在,没有菜吃可以去市场、超市买。水果场附近没有菜市场,平常需要购物,都是去水库大坝坡背下面,约1公里大枧村附近的三岔路口小集市购买东西,三岔路口的小集市我们给它起了个大名叫“三丫市”。

这个小集市是在两年前修筑朝阳水库时,因聚集了全县各乡镇分派来的大量建设兵团民工,因生活上急需生活用品而形成的市场。那次连续多日的暴雨,附近村民的菜地也同样遭受到暴雨的破坏。他们吃菜自身难保,那里还有菜拿出来卖。开始场里只能购买一些咸菜和腐乳作为补充,后来咸菜和腐乳都卖光了,我们只能吃“盐油”饭,就是炊事班将花生油或猪油混合在生(熟)盐里面。

知青、职工中午、晚购饭菜用膳时,炊事班用勺子挖一点给你,这就是“菜”。这样吃的饭菜,就是所说的盐油饭。有时我们多么希望炊事员的手不要抖,因为意味着勺子中的油流走几滴,少油水的饭菜对身体会有影响。那时肚子里没有油水,又要出工干活,吃米饭的量自然就大。说起往事,年青人都会不信,在那个月我的饭量一餐是1.3斤。与场里其他人比还算是个中等饭量,只能算是个“小饭桶”。

    从台风雨停到水退,再到有新鲜蔬菜吃,整整熬了一个多月,有的知青因为长时间少油吃、又没有青菜吃,脸色青黄,身体乏力,思想波动,甚至有想家的念头。经过这件事,场里吃一堑长一智,等洪水退却、库面水位下降后,及时恢复生产,种植各类蔬菜。当大白菜、大“盖”菜收成后,后勤炊事班在场里用砖砌成一个咸菜池,自己腌制咸菜,以防再次出现“菜荒”。

   (3)浑浊水

   除了吃,喝水用水在水果场也十分紧张、艰辛。在水果场我们所用的水源来自水果场后背山沟的浸水,不是泉水,是真正的山水。当时在水源处修筑有简易的取水口,让水沿着山梁走向,连绵不断地在半山腰的水渠里绕行2公里才回到水果场,再用塑胶管分散到各个蓄水池。正常情况下,用水尚能满足,如遇到雨天山体塌方或山上的牛群踩踏,山上的水沟水渠,时常损坏断水,喝水用水显得十分紧张。

    有次遭台风暴雨的袭击时,水渠边山坡出现多处塌陷、塌方经常造成断水。有时塌陷或塌方面积较大时,水果场还组织人员抢修。那段时间,后勤负责巡查水源值班的金繁荣、黄振生、黄支援和陈伟成,真的很累、很辛苦。他们一旦收到断水或出现浑浊的报告,不论白天黑夜、雨天晴天都必须去查看水源,及时清理疏通水渠通道,保障全场人员有水。也许有人会说找两瓶矿泉水备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在那个年代,处在穷乡僻壤的水果场,附近那有矿泉水卖,要有也可能没有钱买。

    在水果场的日子里,有人喝过牛尿水,用过黄泥水,可以说是常有的事。后来知青摸索出一些门道,一旦发现准备下大雨或下着大雨,只要不用上班劳动时,就抓紧时间洗澡、洗衣服,免得受污水或断水的影响。

    由于场里人多,洗澡间常常不够用,加上锅台少,冬天烧热水有时供应不上,有的女知青晚上收工回场后,也只能用冷水冲凉,有时听到洗澡间发出嚎嚎叫声。76届男知青,晚上大多在篮球场侧边蓄水池旁冲凉,冲凉水澡是当时知青的唯一选择和无奈之举。因为场里烧热水地方,离我们的居住的杉皮棚宿舍太远,这么多人也不知何时轮到自己,不可能排队等待,只有如此。

    幸好晚上很少人走动,又无路灯,大部分男知青穿着短裤,站在水池旁打起一桶水,咬紧牙关,闭着眼睛,将桶水从头上淋下来,全身湿透打几个寒战,寒冷不必说。耐的住冷水刺激的人一声不响,耐不住就大喊一声,连续几桶水冲下来,身体仿佛麻木了,逐渐不感觉到寒冷,体表慢慢适应,就快洗完澡。回想我的一生,只有在水果场这段时间这样洗澡。

    (4)严管理

    当过兵的人会知道,在部队有句话说的是“官怕集中,兵怕散漫”。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管理,没有严明的纪律,步调不一致,就形成不了战斗力。1976年应届毕业生的112名知青来到水果场,加上原场里的上届知青和职工,人员已经接近200人。要带领好知青、教育好知青,做好管理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领导班子。要做好管理,就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知青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知青的思想情绪,使知青立志扎根水果场。

    1976年6月22日,县委组织部任命陈水同志为朝阳水库水果场场长兼场党支部书记,他重视抓好场领导班子建设,増补了知青彭结英、陈彬(斌)、尹丹、罗小红为场领导成员,黎均衡为饭堂总务。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职工和知青,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9月6日,召开了全场团支部大会,共青团员共99人,到会70人,有投票选举权63人,场党支部刘华山、温国强、王亚带和另7名未转团组织关系的知青列席了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和充分酝酿,选举产生了团支部第三届委员会,并上报审批。 9月25日,团县委批复团支部由彭结英、黎均衡、凌启文、戴广杨、陈彬(斌)、尹丹、罗小红、傅威民、邹秀英、陈姗、麦兆均等11人组成,并由彭结英任团支部书记,黎均衡任团支部副书记。

戴广杨、尹丹、傅威民、邹秀英属新增补的团支部委员,分别担任场里班、排长,是知青的带头人。新人新气象,工作新花样。在新一届团支部成员的努力下,场里的一些出工不出力,懒散、懒惰的现象有所改观。

(5)筑“新家”

    常言说,安居乐业。有一个安定的家,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工作。水果场就是知青的家,住在杉皮棚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是极其难受的。如果你曾经住过杉皮棚就会有亲身感受。在棚内,春天潮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阴天黑暗、雨天漏水、晴天桑拿,只有秋天相对好些。再说一个大的杉皮棚宿舍里,只配几只低瓦数的白炽灯,照明不足;棚内又没有电风扇,里面住着几十个人,上下床,人塞满一屋,人多口杂,休息不好,从来没有家的感觉;再加上棚子墙壁开留的窗口又小,空气浑浊,流通不畅,使整个屋内的人,精神上显得压抑和焦虑。特别是在夏天汛期,刮起台风雨,大家不用开工劳动,也没有地方可走动,只能大家挤满一屋里,打扑克牌和下象棋。有的人受不了煎熬,烦恼一时涌上心头,又萌发离开知青队伍的念头。

在女知青宿舍,时常听她们说风雨天不用开工时,有的围在一起织毛衣和钩线花,有的整理内务;有的聚集在一起闲聊,南天地北,无边无界,男人女人什么都谈,涉及一些人与事,双方理解不同,甚至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正所谓“三个女人一条街”。

知青生活的艰难困苦,县知青办和场领导了如指掌。为了尽快解决水果场的住房问题,场领导积极向上级争取,用活用好知青集中管理的有关政策,经上级批准在果场修建三幢新的楼房,以解决知青的住宿问题。我想当时除了材料的资金,建楼房的其它资金和工作,应由水果场自行解决。知青们知道场里要建设楼房,确实让人高兴。有的说,即使辛苦一些,出些力把楼房建成,能住上楼房也是值得的,怎么也比住杉皮棚全天候透风漏雨、潮湿闷热强百倍。

盖新楼房是从1976年底开始的,当时知青为建楼房,出了不少力,如挖基础、印水泥砖、运水泥、运砂石、运钢筋等体力活,都是知青完成的。场里给知青下达了工作任务量,做完了可以休息。有少部分体力强、耐力好的知青他们一个上午就能完成一天的任务,下午就在场里休息。当时运送建筑材料的车还不能直接开到水果场,知青需要到现大坝的坝背底,即坑尾村附近路边,将建筑材料肩挑、手提,一件件地沿着上升近200级的台阶,一步一步的将物资抬上水库的大坝面上,再由板车推往果场的建筑工地上。

一般知青们都会分成两人一组,两个人抬一包100斤的水泥,横着脚步走上台级,将水泥或物资抬上大坝的,时不时休息一下,一个上午也就是三四个来回。一条螺纹钢6米长,也是两个人一起抬上大坝面,材料集中后再由板车运回果场建筑工地,人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运输着。

令人惊奇的是,有几个知青居然可以一人挑2包水泥上大坝,这个场景我记忆犹新,当然他们也是想早点休息。还有一件事,令在场知青忘不了,在我们运输钢材的路上,发现地上有人吐血的痕迹,且不说她是否带病工作,工作精神和工作干劲让人钦佩,但不提倡这样,一旦累垮身体,得不偿失。

其实,场领导在安排任务和配置工作量时,早已经考虑到知青的体能和身体年龄特征,如果上下午的工作量分开做,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后来场里也再三要求,希望大家不要把一天的工作任务,急于半天完成,如身体不适或有病还是要休息。

    我是1978年3月5日,应征入伍离开水果场的,新楼房我没有缘分入住。据说盖新房这项基建工作,一直到1978年6月份才竣工,在场知青陆续搬进了新楼房入住。

(6)提士气

随着果场新楼房基建设工作的开展,知青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家看到县知青办和场领导真心实意关怀知青生活,想早日让水果场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让大家过上好的生活。当时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组织纪律性相对提高,看到水果场未来和希望。

场领导班子对知青的思想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深知士气可鼓不可泄。场领导因势利导,积极做好鼓励表彰工作,狠抓政治思想工作,1976年下半年在水果场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力宣传和表扬好人好事。与此同时,场领导选派75届张红、76届张小红和罗春燕三位女知青,到云城电影院学习放电影,学习回来负责水果场放电影。她们白天还要参加场里劳动,若有电影片到晚上就给大家放电影,除了在本场播放,有时还到其它知青场放电影。通过电影的形式,讴歌祖国的建设者、奋斗者和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篮球场组织各排篮球赛,在球场这边还增设一副单杠,做引体向上拉伸运动,活跃场里的气氛。每天晚饭后,只要是晴天,篮球场总会围拢着一圈人,大家在看场友打篮球,鼓掌加油,又可消磨时间。场上有不少篮球健将,有的曾是当年云浮中学篮球队的骨干,据说还是县篮球队的成员(图30)。因此,篮球技战术水平还是挺高的。不打篮球的人,有时拉拉单杠,或举重。举重当然没有标准的器械,只是板车卸下来约40斤重的车轮。

                     图30

    我当时较少打篮球,不是不会打,只是场里人才辈出,轮不到我。只有做些练习体力的运动,举一下车轮,拉几下引体向上。经过下乡一年多的锻炼,当时我做单杠引体向上,已经可以用双手向上拉,一次就可把上半身直接提到杠铃上;如上竹竿也可以不用双脚掌撑着,仅靠双手的力量可能爬上几米高,举“车轮”单手一次十个八个。那时年青,浑身是劲,有时晚上还同场友学拳棍。当年我加入了场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有时候我们晚上还要排练。身体不累、不疲劳,是不会休息的。如果是现在,可能很多的青年人会选择安逸,或晚上闲着去唱K,不会像我们那样折腾自己。也许我们那个年代娱乐活动少,又没有电视,有时在场里能看一场电影,都会觉得十分珍贵,电影是奢侈的。有一次播放朝鲜片《卖花姑娘》,大家被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感动得掉眼泪。

水果场宣传队,除了在本单位演出外,还参加县里组织的单位汇演。如1977年元旦在县工会的演出(图31)和县影剧院演出都得到县领导的好评。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基本上达到场里提出的“提士气、鼓干劲、促发展”的要求。

                 图31 后排右1

(7)新伙伴

    1977年7月28日,又是一年的盛夏,中午时分,在县知青办领导的带领下,城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77年应届毕业生知青136名,乘坐租用的公共汽车到水果场。在这一批下乡的知青中,有不少人与水果场的知青是同胞兄弟姐妹,有大部分知青是在云浮中学就读的,很多人互相认识,还有少部分是安塘、腰古、前锋、朝阳、六都中学毕业的知青。在场领导与老知青的引领下,按预先计划安排,分别将知青带到指定的杉皮棚宿舍安顿下来。

朝阳水库水果场总的规划在水库内建五大工区,开发万亩果林。一工区设在总场部,二至五工区分别设在水库内侧山沟的坡上。当时二工区规划在羊孖塘,尚未开发。三工区就规划在一个叫牛榅的地方,四工区基本在三工区前一点对面的地方。五工区在总场对面入一些,五工区比四工区早建一点,差不多是同场总部同时建的。

77届知青的到来时,三工区正在开发,当时已在筹建中,已建成2、3间瓦房,已有7、8人住宿。四工区建在场部对面位于五工区再入一些的坑口半山坡上。已建好瓦房进入居住。四工区在1976年开发的,当时领导是腰古的罗木森,带一个排约35人,主要是负责育苗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出行又非常不便,外出时就要搭乘小船或爬山走路,翻过一个山头到五工区才能出去。五工区领导彭洁英,班长黎君衡、秦作陶,一个排约30人,主要负责黄泥坑及左右几条坑的种果,当时已有部分果树挂果,有收成。

对于知青下乡到水果场住杉皮棚,生活十分艰苦的传闻,很多新来的知青是早有所闻的,毕竟云浮县城不大,很多的信息他们在来水果场之前已经知道。当时,很少人有照相机,未能把杉皮棚宿舍记录下,有一次,知青上山工作时,有外人来到水果场,正巧带有相机,医务室的赤脚医生黄卓棣当值,在水果场照了张相(图32)。

    

                     图32

    相片记录了水果场的居住环境。新来的知青,大部分人思想上已有准备,还能够接受新的环境,没有出现过多的怨言,这应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思想教育的结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府部门也是严格执行的。后来才知道,77届知青下乡,应该是最后一批集体安置了。

    1977年5月,水果场的75届知青,有部分场领导和班、排干部、工作积极分子被县委、县知青办抽调到一些农村和少数基层单位(如硫铁矿)搞“社教”去了。也可以说“社教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水果场班、排长有部分人员抽调去搞社教,77届新知青又到来,有必要对一些班、排干部进行重新调整。76届有些知青人员也调整到班、排长的位置,我当时任副排长。此时,在水果场知青老、中、青有300多人,达到水果场人员最多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场领导和农艺员的指导下,通过知青的共同努力,对一些规划种植水果的山林,开展砍伐灌木、清除杂草、开垦林道、挖掘树坑、施放底肥、栽植树苗和浇水管理等一系列的劳作,使靠近场区宿舍附近的山坡上又增多了一片片、绿荫果树。

    当时主要是种植果树的品种主要有荔枝、龙眼、三华李等。场里还在一些山坡平缓的地段上还种植西瓜、花生,实施经济作物长短互补。75届知青种植的果树,在1978年已开花结果。在开荒种果的同时,筑“新家”的基建工作,依然按工程的要求继续进行着。另外,由水果场沿着水库岸边开往茶洞的公路,县政府在各镇抽调来的民兵组建的兵团开挖下,已基本贯通,接近收尾阶段。

   4、曙光初现

    1977年,可以说是水果场最热闹、最活跃的一年。知青们在水果场努力工作和劳动的同时,大多数人都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正所谓:“人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人各有志,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的生活追求。

    在这一年里,年初就有十几位知青调去县里搞社教的,还有时常被县体委抽去20多人参加县里组织的篮球、乒乓球体育集训比赛的;10月21日,听到国家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确实令人鼓舞,有的知青借故(如身体不适回城看病)回家复习准备考大学的,还有年底准备去当兵报效祖国的。大家渐渐感觉到水果场,并非是自己人生最终着落点和归宿。此时的知青,思绪放开了,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曙光和希望。不少人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各尽所能、各取所长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思想的活跃,反而让人放下了思想包袱。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是人生为之奋斗到达既定目标的基础条件。在果场开垦的荒山上、在育苗的苗圃地里、在种植的果园山间;人们辛勤地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山头田埂劳作休息时,我们常常还会听到活泼、勇敢、大方的女知青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芦笙恋歌》、《卡秋莎》等许多动人的民歌、情歌。唱歌的女知青以关凤萍为代表;在傍晚简陋的宿舍或文化室里(场宣传队排练室),时常听到悠扬的歌声和悦耳的琴声,乐器演奏以戴广杨、张健为代表。口琴是一种小型吹奏乐器,因其小巧的体积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它当时是作为知青生活娱乐首选的乐器,至今与场友说起,仍然津津乐道。

    人们用歌声、用音乐驱散日间的疲劳,用智慧去寻找自己青春的梦想。虽然,内心世界还有迷茫,但前途广阔已无烦扰。知青可以通过招工、考大学和当兵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水果场所有知青招工返城潮也开始到来。第一批招工去云浮硫铁矿;第二批招工是县政府的部分单位;第三批招工是供销系统、卫生系统和集体企业,这批招工人员数量较大。一直到1979年4月,知青基本上都返城。未被招工的少数人,返回原来父母单位安排工作或待安排。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就这样结束了。

    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一代。知青时期的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每一个知青都会留下了难以忘怀、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每一个知青都有一个无奈、感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

    水果场是出人才的地方,不少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少人在各自的岗位,事业有成,安居乐业。        

    5、参加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高考将于12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入学时间延迟到第二年春季。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就像一阵春风吹拂大地。

    水果场知青有很多人纷纷报名参加高考,我自己也是其中一个。由于距离考试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紧迫,能否考上大学,真的心里没有谱,但是我还是与其一试。当时,我与邓滨、关永红场友三人,时常聚集在一起,探讨复习资料的问题,隔三差五地请假回云城复习,还时常在邓滨家里研究复习作业。当时还有一个“老三届”的毕业生老大哥与我们一起,他以前的学习比较扎实,我们经常请教他。希望“老三届”这位老大哥现在安好。水果场的领导也知道,在那时有不少的知青回云城是复习功课准备考试的,但考虑这是知青的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有时对一些请假不恰当的“理由”还是“放一马”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临阵磨枪那会不败。

    我当时在考场上,对语文考试没有做到抓好主要得分的作文题,即没有先写作文题,后来时间紧迫,穷于应付,文章未能写完就交卷了。当然,我想纵使时间充裕我也未必考好、考上。其它课目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兴许当时报考一些中专学校说不定能考入学校,只是自己好高骛远,不自量力,填报了名牌学校,后果可想而知。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办什么事都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打无准备之仗,注定要失败。

    据有关信息可知,全国的知识青年当年纷纷报名参加,这批人中,最大37岁,最小13岁。参加高考的考生共570多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后来我参军入伍后,听说水果场也有少数知青考上大专与大学。

     6、应征入伍

    高考迟迟未收到《录取通知书》,这也是我预料之中,并未给我有多大的打击。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1977年12月中旬,云浮县人民政府发布1978年春季征兵布告,这布告对于当时水果场的知青,也是一则利好的消息。那年76年届的知青基本达到了18岁当兵的最低年限,当兵的愿望和期待一时在场里面掀起一阵风,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等待机会,意见不一,一时议论纷纷。我记得当时有20多人报名应征,仿佛高考后在水果场一度掀起当兵的热潮。

    那年县里征兵工作可谓是比历次征兵都有些特殊,把征兵体检工作不是放在县城,而是的重点放在水果场,有部分体检放在腰古镇,那年腰古镇改河工程还未完工,有不少兵团民工聚集在那里。当年征兵有明确的规定,参加体检的适龄青年,要来到朝阳水库水果场参加20天劳动,主要任务是帮助水果场挖果树坑,支援水果场的万亩果(林)场建设。他们吃住在水库大坝背面“三丫市”附近,即原修筑水库第三兵团民工住的旧工棚里。

   水果场负责对应征青年挖果树坑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参加体检,体检的地方正好是安排在水果场新楼封顶未装修的楼层里内,当时还未完全竣工和入住。记得当时我是兵检挖果坑的验收员之一。那时,要求在已经开垦出来的山坡上,每排林道上每间隔3米左右要开挖一个1立方米见方的树坑,规定每人每天要开挖几穴树坑,现在是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有的人在挖掘时把正在冬眠的蛇给挖了出来,捉回去美食一餐,有的人当时挖掘到一些蕨勾,带回工棚食用。蕨勾它的根茎可制淀粉,也可煮来吃。参加挖树坑应征入伍的云城青年,后来有不少与我是同部队的战友。

    1978年春季入伍的男知青有:傅威民、张广新、陈锦敏、梁伟强、高水志、黎明6人。在应征入伍的知青中,有的分到兰州空军高炮部队,有的在肇庆军分区服役(图33、图34、图35)。              

                      图33

    1986年5月,我从部队调回云浮县人民武装部工作,经批准查看了1978年3月征兵的政审档案。

    所在单位革委会(或党组织) 对我的审查意见:该同志出身好,家庭政历清楚,本人能正确对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习认真,工作积极,同意入伍。云浮县朝阳水库水果场(印)。

   公社革委会(或党组织)审查意见:同意应征入伍。云浮县革委会知青办(印)。

   市、县(区)革委会征兵办公室审查意见:可服现役。云浮县征兵办公室(印)。

      

图34 前排左起黎明 梁伟强      图35张广新

我想,当时能当兵,除了身体检查合格,政审这关也很重要,还要看应征者(知青)对待知青下乡的态度。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当时身体合格并被应征入伍的知青不应只是6人。所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思想认识,往往也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1978年春季入伍的新兵,3月5日在竹园集中,3月7日出发踏上大西北。入伍后,我在水果场的知青生活即宣告结束。但我还一直关注着水果场的变化,常与场里的知青保持联系,有书信来往最多是邓滨场友,一直保持到邓滨参军,至1979年他前往中越边境(不准书信往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斗前才失去联系。邓滨现任市残联理事长,一直有联系。

当年冬季征兵,水果场知青参军25人,计有:常小明、黄支援、唐金城、区德才、关广明、吴水石、陆伟清、程金伙、邓滨、梁天、彭雄光、李小东、刘云山、于滨、莫永洪、蔡明、谢志明、潘强、潘木庆、黎华昌、黎志和、陈石汉、陈文霞、陈少军,还有被招为女兵的钟力平。分别到兰州空军机场地勤、湛江边防检查站和海南岛野战部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