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泥考略

 青木森森 2023-12-22 发布于北京

中国书法是随着中国历史不断发展前进的,汉字是全球使用时间最长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书法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中国书法主要有五种书体:篆、隶、草、行、楷。中国书法史也根据书体的发展,分为不同的时期。

《封泥考略》一书,是研究封泥最早的一部专著。全书十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八百四十九枚,逐枚考释。其中除极少几方为战国时期外,绝大部分乃秦汉时期遗存。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都有原大拓片,并附考释。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以及秦汉篆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为清光绪三十年海丰吴氏潍县陈氏石印刊本。

吴式芬,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好金石文。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著有《据古录》。陈介祺,清道光时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好收藏古物,长于墨拓,著有《十钟山房印举》等 书。吴、陈对我国古文字及古代篆刻艺术均有较深厚的造诣。

“泥封”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中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或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 这种铃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它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随着帛、纸的盛行,封泥渐废。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印章最初称作玺。秦汉的时候,开始将玺、印并称,并且不同地位的人用玺、用印有了明确的区分。秦代天子称玺,群臣及庶民只可称印。汉代除天子称玺外,皇后及诸侯王亦称玺,群臣则又有等级区分,或称章,或称印。玺、章、印都是古代作为权力的象征和昭明信用的凭证。

  过去,一般研究者认为,印章的起源大致在春秋战国之交,这自然是一种非常谨慎甚至是相当保守的说法。这一说法主要基于目前存世的大量古玺印绝大多数是战国时期遗物这样一个事实。但实际上,春秋战国之交,已经进入了印玺制作和使用都比较成熟的时期。在玺印的成熟期之前,应该有相当长的时间为玺印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对于印玺的起源,《后汉书·祭祀志下》曾有所推断,说“尝闻人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至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虽然这个说法过于笼统,并不能据以对玺印的起始具体时间做出判断,但却指明了印玺产生和使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需要。

  从汉代纬书中的一些神话传说也反映了古代使用印玺的时间很早。关于印玺早期使用情况的文献资料,最重要的见于《周礼》,如《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郑玄注:“玺节,印章,如今之斗检封矣。”《周礼》记载的关于印玺使用情况反映了比较早期的史实,因为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玺印已经大量甚至是主要用于政治方面了。

  此外,近人论印史,还举出《礼记》有“固封玺”的记载,如黄宾虹在《周秦印谈》等文中就曾提及,沙孟海《印学史》也引用了这条资料。

  20世纪30年代,古董家黄濬在其《邺中片羽》中首次著录了三枚传为安阳殷墟出土的铜玺(见图一、图二、图三),引起了考古、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继著录和选录的有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胡厚宣《殷墟发掘》、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