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强迫症”犯了吗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12-22 发布于北京

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当强迫行为出现时,看见车牌号就想记下,反复检查门锁,家里地面上一定不能留一根头发,所有物品必须分类摆放好……,有很多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其实出现强迫行为,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强迫症。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周亚男主任介绍说:很多自称“强迫症”的人,他们往往只是短时间出现强迫行为,比如出门前再确认一次门有没有关,水电开关有没有关,再次确认清单等。他们的强迫行为就是为了让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并不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他们会轻松对待,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反映出一种个人的焦虑,而非强迫症。

而真正的强迫症患者,症状出现的次数多时间长,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强迫行为上,想努力克服,但是克服不了,进行着一个人的强迫与反强迫的搏斗。强迫行为自然出现,不受控制,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困扰。

强迫障碍成因较为复杂,既有遗传性因素又有家庭、感染、药物等非遗传因素,多数患者的起病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存在高度的异质性,不同患者不同因素的权重各有不同。早期症状不典型,强迫动作,常在强迫观念之前出现,儿童的症状往往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表露,然后逐渐表现出不太符合强迫症定义的一些强迫行为。

强迫障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困难的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强迫动作常常是为了缓解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会给患者带来烦恼、浪费时间或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功能。

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诊断为强迫障碍呢?

1、有强迫思维或者强迫动作,或者两者都存在。

强迫思维是指在病程中某一段时间体验的重复性和持久性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会很不合适的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

强迫动作是患者感到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按照应该僵硬执行的规则,而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地重复字词)。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痛苦烦恼或为了预防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景发生,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作用,或者实际上看起来是明显过分的。

2、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产生了明显的痛苦,烦恼,有时是费时的(一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明显的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职业功能或平常的社交活动或关系。

3、该障碍并非由于某种药物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4、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疾病。

周亚男主任说,达到以上标准即才能诊断为强迫障碍,其病程可能是持续的或者波动的,在整个病程中症状类型可以发生变化,常导致中度及重度社会功能障碍。早诊断、早治疗,经过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系统化治疗,可改善本病预后。

供稿:儿少心理科廖洁琼

编辑:陈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