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毛主席引以为傲的四渡赤水,到底有多牛?被西点军校引为经典战例

 新用户49961260 2023-12-22 发布于湖北

前言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战略家,凭借过人的智慧与精妙的谋略创造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役。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一场运动战不但被西点军校引为世界经典战例,更成了许多外国将领心中的未解之谜。

人们惊异于这次战役的神奇与惊险,不得不佩服我国领导人出神入化的谋略。

这场战役就是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那么这场战役到底有什么精妙之处?

一渡赤水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根据地,走上长征之路。

当时红军有八万多人,在博古和李德的带领下边走边退,兵力则在一次次阵地战中变得越来越少。

等到1934年的湘江战役结束,全军只剩下三万多人。

此时人们开始反思战斗中的得失,并慢慢意识到红军面临的困境与方向性错误。

1935年1月,红军到达了贵州遵义,并在这里举行了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先是确定了王明主张的左倾思想不适合当下局势,然后因势利导的分析了目前该做的事情,并推荐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

纠正错误思想的同时,红军领导人讨论了之前确立的,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可行性。

由于贵州山地多,河流错综复杂,现实中很难利用地形防守,布置战术所需的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与红军现阶段情况严重不符。

于是大家决定在成都西南或西北方向建立根据地,与国民党周旋,也由此引出了后来跨过赤水河的策略。

遵义在贵州北部,此处南望贵阳,北临重庆,向西是四川,属于盘活周边的交通要道。

如此地段,蒋介石自然不能放任不管,于是马上派兵围攻红军。

而就在国民党准备展开“围剿”之时,红军也确定了下一步方案:渡江

根据军委制定的计划,红军将在宜宾与泸州之间的区域向北渡过长江,如果敌人恰好赶到并阻止我军通过,再从金沙江上游渡河。

这个思路很清晰,但是实际实施起来却充满各种意外。

蒋介石联合川军、湘军、桂军、黔军共同向遵义逼近,形成合围之势。

多股部队加起来,总人数高达40万,相当于红军的十多倍。

红军向北移动时遇到了黔军,与之交战后获胜,包围圈缺掉一角,为我军突围提供了机会。

不过红一方面军在向赤水城进发时,恰好与南下的川军相遇,敌方人数占优,形成了对我军的三面包围之势。

红一方面军被迫停止北上时,郭勋祺率领的川军也即将路过土城。

如果等敌军逼近,将对我军形成包围,红一方面军形势危急。

根据情报,除了郭勋祺部队离我军较近,另一支部队则占领习水暂时按兵不动。

于是我军决定先拿郭勋祺开刀,再北上过长江。

1月28日,红三军团与和红五军团以南北夹击之势,将郭勋祺的3个团死死堵住在土城地区。

不过直到黄昏时分,两军仍没有分出高下,如此一来,红军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战机便慢慢流失。

这时情报部门又传来消息,我军遭遇的并不是4个团编制的六七千人,而是6个团一万多人的部队。

不但如此,就在我军于土城克敌时,其他敌人也渐渐逼近。

如果继续被郭勋祺部咬住,红军将很难脱身。

毛主席紧急召集人员开会讨论,最终决定尽快结束土城之战,以免陷入消耗战,反被敌人包围。

我军的行军路线已经暴露,不宜继续渡江,只能临时向西进发,跨过赤水河再做打算。

1月29日,红军留小股力量牵制敌人,其余部队分成三部分陆续渡过赤水。

渡河期间,红二师为了掩护主力渡江,与敌人拼死搏斗损伤惨重,为此次行动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后来毛主席在会议上反思此次战役时,认为虽然一渡赤水成功,但实际上被敌人消耗了一部分兵力,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他语气沉重的总结了此次战役的各方面失利点,阐述清晰有理有据。

经此一役,众人对毛主席的领导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也有了接下来二渡赤水的精彩故事。

二渡赤水

一渡赤水后,周总理提议让毛主席接替博古的职位,出任总书记,但毛主席不想居功,于是让给了张闻天。

2月9日,红军聚集在扎西,由于一渡赤水造成部分人员伤亡,军队需要以做休整,重振士气。

而此时,国民党也得到了红军在扎西的消息,于是纷纷向这边围拢。

蒋介石对此信心十足,相信通过一次次消耗,最终将“剿灭”红军。

但毛主席又展现了过人的战略部署。

他在地图上推算出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并根据最新情报,发现对方被自己牵着鼻子向西挺进,反而大幅度减少了大本营守军数量。

其中川军和黔军尤为突出,如果红军趁机杀向对方大本营,必然可以出其不意。

确定了这一点,红军放弃了北上金沙江的决定,改为向东渡过赤水,直奔黔军大本营。

2月18日,红军经太平渡和二郎滩渡过赤水,然后直奔桐梓。

为了迷惑对方,红五军团分出一个团,大张旗鼓的向北侧温水进发。

温水在赤水东偏北方向,蒋介石以为红军主力想要北上合兵,于是派军队前往截击。

国民党部队刚到扎西,又不得不向东奔去,这一顿折腾已经让士兵疲惫不堪,更别说爆发多强的战斗力了。

等国民党部队即将到达温水,早潜伏在桐梓附近的红军主力立即发动进攻,打得黔军措手不及。

黔军早在一渡赤水期间便败在红军手上,此时又准备不足,很快被赶出桐梓,逃至娄山关闭门不敢出。

黔军主帅王家烈见大本营失守,急忙调集附近的士兵到桐梓增援。

恰好国民党军吴奇伟正在北上,王家烈想先拖住红军,等对方到达战场,即可扭转战局。

娄山关是遵义北侧的重要隘口,由于两侧有高山矗立,只要守住娄山关,纵有千军万马都难进入遵义;

反之如果娄山关失守,便可直取遵义。

红军将敌人赶至娄山关时,一波国民党援军已经赶到。

意识到不能迅速夺取此处后,红军紧急占领附近的大尖山和小尖山,监视敌人一举一动。

这时红军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猛攻娄山关的制高点点金山,另一部分从后面包抄。

在红军的进攻下,黔军早没了士气,靠着上层威逼利诱,暂时与红军形成拉锯。

攻下点金山后,红军攀上悬崖,迂回到敌人营中近身搏杀。

在多路攻击下,王家烈的4个团已无还手之力,娄山关天险由此畅通无阻。

毛主席站在制高点心潮澎湃,写下了著名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再渡赤水

红军占领娄山关,继续追着黔军打,突破一重又一重关卡,于2月28日占领遵义。

再次踏上遵义城楼,毛主席的心情已与以前不同。

红军占领遵义附近的两个山头没多久,吴奇伟到了。

如果按照正常行军速度,他根本不会这么早赶到遵义,唯一的可能性只有一个:贪功冒进。

考虑到这点,毛主席随即出兵,不给他任何休息的机会,以强兵攻击疲兵。

吴奇伟率领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过河时混乱不堪,连粮草辎重都顾及不了。

他一过河,马上命人毁掉渡桥,后续部队因没及时过桥留在对岸,就这样成了红军的俘虏。

此次对战完全打出了红军的威风,也有很多实质性收获,1000多名无法过江的士兵束手就擒,随行的辎重也成了红军的粮草。

这边吴奇伟仓皇而逃,而他留在老鸦山的五十九师只能被动防御。

由于主帅逃窜,老鸦山的守军早没了战斗积极性,很快被红军俘虏。

老鸦山3000多名国民党士兵与大量军用物资又成了红军的囊中之物。

这场战役是毛主席领军以来最重大的胜利,也是他确立领袖地位的关键一战,更是蒋介石无法忘怀的耻辱之战。

遵义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暴跳如雷,他恨铁不成钢的痛骂手下,然后坐飞机到达重庆亲自督战。

通过红军的行动路线,蒋介石认为红一方面军下一步会与红二方面军会合,所图必在东北方。

他下令各军队严格执行命令,没有允许不得后退。

就在蒋介石费尽心思筹谋时,红军这边也有了变动,毛主席成了三人指挥小组的一员,拥有更多调兵遣将的权力。

在会议上,大家讨论部队下一步动向,大多数人认为可以攻打鼓新场。

这个地方有敌人的一个旅,虽然人数不少,但相对其他区域来说更容易拿下。

而毛主席则有不同的想法。

鼓新场驻有一个旅,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即使能拿下,也是消耗战。

可是敌人能拖,红军不敢拖。

一旦战局僵持,周围国民党军队向鼓新场围拢,可就不是面对一个旅这么简单了。

众人一直争论到散会,都没有达成一致。

于是毛主席会后找到周总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争取到了周总理的支持。

第二天会议再次进行,经过一番讨论,攻打鼓新场的建议最终改成进攻鲁班场。

其实鲁班场并不比鼓新场好拿,只是红军需要占领一个地方作为根据地暂时休整,所以必须争一块地盘。

而随着战斗陷入胶着状态,毛主席意识到不该被国民党军队拖住,于是选择备选方案,遣兵西渡赤水。

红军经茅台地区向西渡过赤水后,蒋介石立即召集人员,推算红军下一步动作。

按照他的想法,“共匪”蛰伏在川南与黔北地区,依靠游击战休养生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想到这里,蒋介石心中大定,随即发电让川军、黔军、滇军等部队在川南集结,避免红军渡过金沙江;

同时派兵在毕节、古蔺、叙永等地驻防,如此红军的的路线基本被切断。

最后一支国民党军队顺着红军西渡的路线,经茅台跨过赤水,向西追击。

从这些安排来看,蒋介石果真是布下了一道天罗地网,他本人甚至都忍不住得意洋洋:

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面对蒋介石的部署,毛主席意识到不能继续在此逗留,要尽快撤出包围圈。

他先派一支军队在乌江北岸频繁活动,佯装红军主力,尽量把动静闹得大些。

然后率领主力军秘密向东奔袭,绕过敌人的防线,向东再次渡过赤水。

等敌人意识到乌江北岸只是疑兵之计时,红军早就过了赤水河了。

毛主席接到情报部门的消息,得知蒋介石正坐守贵阳时,不禁心生一计,又有了新的对策。

红军经茅台地区三渡赤水后,蒋介石几乎把能派的兵力都遣到赤水河西围堵红军去了。

在红军的疑兵之计成功后,这些部队更是离贵阳越来越远,此时只有4个团的兵力驻守在外围。

可以说如今的贵阳,就像丢失娄山关的遵义,门户大开。

蒋介石得知红军逃离包围圈并向贵阳移动的消息后,心中一下慌了。

他赶紧给各军致电,要求所有部队返回“护驾”,电话中甚至对国民党军官薛岳破口大骂。

毛主席按照计划向贵阳靠近,一路上大喊“活捉蒋介石”的口号混淆视听,见到路人便询问关于攻打贵阳的消息。

这些举动让蒋介石急得心里冒火,除了催促军队赶快回防和大骂薛岳,每天的事情还多了一项:巡视防御工事的进度

几天后红军行到清水江,故意伐木做筏、建造浮桥,好像随时要过桥进攻贵阳似的。

经过几天折腾,大部分国民党军队渐渐向贵阳靠拢,于是云南地区又没了守军。

毛主席见时机成熟,以最快的速度跨过金沙江,完全甩掉了追击的敌人。

此时不管是地方军阀还是蒋介石,都意识到自己又被毛主席戏耍了。

此后四渡赤水被西点军校引为世界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未解之谜。

总结: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期间的经典案例,也是近代战争史上精妙绝伦的战役之一。

正是诸如此类的经典战役,才能让红军渡过苦难,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之路。

参考资料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的关键作用》党的文献2022年第5期

《毛泽东为什么称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作》新华社

《四渡赤水战役: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环球网

《四渡赤水: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党史博采

《娄山关战斗: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元帅的权杖》 陈先义 中国军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