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誉为“明代王羲之”,曾创立一种新书体,遭到专家教授“群嘲”

 三余字画 2023-12-22 发布于河南

众人皆知,超越“书圣”王羲之,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曾开创书法秀逸灵动的艺术性,历史、艺术地位登峰造极,至今无人能与之抗衡。

甚至被夸赞“媲美”王羲之的书法家,都受到世人“热捧”,代表其水平出类拔萃,例如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楷书一度惊艳书坛。

明代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盛行,沈度的楷书取学了赵孟頫、“二王”、宋克等人,笔势飘逸流美、平滑圆融,字体典雅端庄、工整匀称,法度与美感兼具。

赢得朱棣的喜爱,任翰林院典籍,在制作永乐大钟时,也让沈度书写上面的23万字,因此明代的科考学子,为了出人头地,纷纷效仿其字。

导致朝野上下无人不学“沈书”,形成一种规模化、标准化,加强了科考制度的管理,从而创立一种全新的书体——“馆阁体”

“馆阁体”润丽光洁、平整规范,以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主,遭到当代专家教授的“群嘲”,认为它变化少、缺乏个性,会造成死板拘谨的弊病,被现代人抵制,一听到“馆阁体”三个字,就大肆抨击。

但如启功所说“学好馆阁体,也是一种本事”,它并非不能学,而是要选择优点取学,例如沈度的楷书,虽有“馆阁体”的严谨方正,但笔法也不失神采,灵动轻逸、游刃有余。

从他52岁写的《敬斋箴》、《谦益斋铭》看,笔画婀娜多姿、妙趣横生,每一笔都从容精到、率性自然,略带几分褚遂良的灵气逼人之感。

例如卷中的“后”字,与我们印象中“馆阁体”的平直有所不同,上面的一撇富有弹性,和轻缓、粗细的变化,之后提笔再按笔。

下面一画末端浑厚浓重,收笔时又变为轻逸微挑,中间的横画也是如此,控笔、形态对比鲜明、意态多变,具备立体感和趣味性,功力确实不容小觑。

除了沈度的字精妙,他儿子沈藻也习得一手好楷书,深得父亲遒劲畅然、整洁匀称之美,笔笔秀丽生动、温文尔雅,水平不逊于其父。

而且沈度上述两件作品内容较短,所以后人将《敬斋箴》、《谦益斋铭》,和沈藻的《桔颂帖》合并成一件法帖,让大家学习时方便、系统

时常临摹,能提高用笔规范性、平稳性,让点画、结字匀称和谐,脱离运笔不稳,而产生的杂乱飞浮之病,还能学到提按顿挫之变,让笔画不被禁锢束缚,写出动势和活泼性

同时对功力尚浅的学书者来说,沈度、沈藻的楷书,没有“唐楷”那般精密深奥,容易体察笔法变化、章法布局,上手顺、见效快,还适合硬笔书写

真迹收藏在北京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沈度《敬斋箴》《谦益斋铭》和沈藻《楷书桔颂帖》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

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这种清晰度市面罕见,墨色浓淡及笔法转变等端倪可查,与真迹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