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佃贵应用僵蚕经验

 循天园 2023-12-23 发布于广西

僵蚕,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书中被列为中品。蚕染病而死,死而不朽,故名僵蚕。《神农本草经》对僵蚕的功用进行了初步的记述,言其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减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其后,《名医别录》又做了总结,言其能治“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为末,封疔肿,拔根极效”,不仅补充了主治范围,还详细记述了应用方法,为后世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明代,《本草纲目》对僵蚕的功用主治做了全面而具体的总结,言僵蚕“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而到了现代,僵蚕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全面,其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擅长在临证中灵活应用僵蚕治疗多种疾病,现将其经验总结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气促、胸闷、喘息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氨茶碱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是目前临床治疗哮喘的一线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哮喘急性期发作,减轻哮喘症状,控制气道炎症。然而肺脏娇嫩,长期的西药治疗有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外感风邪是哮喘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首要因素,宿痰是哮喘发病之夙根,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物质基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治疗哮喘重在祛风与化痰平喘。李佃贵治疗哮喘常用僵蚕配伍地龙,僵蚕味咸、辛,性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本草思辨录》指出“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僵蚕不仅能祛风,且还有化痰散结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僵蚕具有抗炎作用,僵蚕水提液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白介素-4和干扰素-γ的水平调节Th1/Th2平衡以控制哮喘发作。地龙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化痰、解痉平喘的功效。《滇南本草》载:“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二药配伍可化痰通络平喘,治疗痰热互结型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佳。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常由于不断搔抓而出现继发皮损。该病极易复发,导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学对于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且因西药有不良反应而无法长期应用。中医认为,外邪入于血分,血分热毒炽盛,或血虚生内热,热则生风,血热则迫血妄行,风热相搏,则症见皮肤瘙痒。李佃贵常用僵蚕与蝉蜕配伍应用治疗皮肤瘙痒。僵蚕入血分,可祛风透热,长于平熄内风。蝉蜕味甘、咸,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息风止痉之效,主肌表毛窍,善疏在表之风邪。二者合用既可透在里之伏风,又可疏在表之风邪,内外兼治。二药性散行,配伍应用还可入络搜风,追逐体内风邪,令邪气无处可藏,直达病所,将邪气完全祛除。二药配伍应用,相辅相成,协同增效,是治疗皮肤瘙痒的良药。僵蚕与蝉蜕还有调畅气机之功,中医认为卫气郁滞,气滞血行受阻,肌肤失养,气血不调,发为瘙痒。僵蚕与蝉蜕配伍应用可开发腠理,通络祛风,卫气运行复常,方可气血调,瘙痒止。

小儿抽动障碍

小儿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上以单一性或多发性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具有突发性、快速性、无节律性的特点,通常伴有注意力下降、性格改变、学习能力差、性格行为异常等。中医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丰富,有从肝、肺、肾、脾、心论治的主张,其中从肝论治的观点居多,认为抽动多与肝气、肝风有关。肝气失调则情志难以调畅,故可见抑郁、闷闷不乐或性情急躁、易怒亢奋,治以调畅气机、清升浊降,脏腑阴阳平衡,诸症皆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内动,阴阳不相顺接,神窍受扰,故见耸肩、甩头、引颈等症状。治以调肝息风,内风得息,肢体筋脉免受邪扰,故其道通,其气畅,其证故止。僵蚕、蝉蜕皆入肝经,力效于肝,故可作用于气机,使上下气机调畅,肝木调达而抽搐安,气机畅达而情志调和。二者为息风镇痉之常用药对,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常相须使用。

医案举隅

案一

南某,男,10岁,2023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伴胸闷2年余,加重1天。患者2年前受风后出现咳嗽,伴有胸闷,后每遇受冷着凉或者冬季时,则咳嗽加重,于当地医院治疗乏效,症状反复。1天前患者咳嗽加重,遂来诊。刻下:咳嗽,胸闷,气喘,咽痒,夜间咳嗽加重,眠差,纳可,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哮喘(风痰阻络,浊毒内蕴证)。

治法:祛风化痰,化浊解毒。

处方:荆芥9g,防风9g,射干12g,桔梗9g,前胡12g,牛蒡子12g,僵蚕6g,地龙6g,苏子12g,枳壳12g,党参9g,白术9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4月3日二诊:患者咳嗽、胸闷减轻,气喘及咽痒好转,纳可,寐好转,大便1日1次,质干。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守原方加苦杏仁9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随访: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避风寒、畅情志、清淡饮食。

按 患者首次发病源于受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寒之邪侵袭,邪蕴于肺,蕴而化热,壅阻肺气,肺失肃降,不能布散津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痰浊伏藏于肺,日久凝滞化生浊毒,阻滞脉络,肺失宣发,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气机不畅,故胸闷;《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故可见咽痒。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前胡降气化痰,射干、牛蒡子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共为君药,桔梗宣肺利咽,苏子降气平喘,僵蚕、地龙具有轻清灵动之性,祛风通络化痰,入络搜剔,祛除宿痰、浊毒,共为臣药;枳壳调理气机,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疏风化痰、化浊解毒之效。二诊患者病情好转,仍有咳喘,加苦杏仁以降气平喘、润肠通便。此外,李佃贵还重视患者生活调护,常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及其他可能诱发疾病的因素。

案二

柴某,男,68岁,2022年8月4日初诊。主诉:皮肤瘙痒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于医院就诊,予药物外涂使用,症状好转,停药后症状复发,反复皮肤瘙痒6个月,遂来诊。刻下:周身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加重,皮肤干燥多屑,可见抓痕及色素沉着,纳可,寐差,大便干,2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瘙痒症(血虚生风,浊毒内蕴)。

治法:养血祛风,化浊解毒。

处方:熟地黄15g,白芍2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9g,茯苓12g,白术9g,荆芥12g,防风12g,地肤子12g,白鲜皮12g,僵蚕9g,蝉蜕6g,陈皮9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8月18日二诊:患者周身皮肤瘙痒减轻,皮肤干燥多屑,可见抓痕及色素沉着,纳可,寐差,大便可,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守原方加酸枣仁15g、枸杞子12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随访:患者无皮肤瘙痒,纳寐可,无其他不适症状。

按《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老人元气多亏,脏腑亏损,气血津精不足,腠理疏松,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易感邪而发病;或因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于濡润,最终出现皮肤瘙痒的病变。该患者为老年男性,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年近六旬,肝肾不足,津液亏虚。先后天之本亏虚,气血津液不足,血行迟缓,瘀血内生,日久化生浊毒,血虚皮肤失润则皮肤瘙痒,浊毒内蕴于皮肤故反复发作。方中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为四物汤组方,以补血和血,共为君药;赤芍补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补气以生血,僵蚕、蝉蜕祛通络风止痒,能清透浊毒之邪,地肤子、白鲜皮消风止痒以解毒,共为臣药;陈皮健脾理气,调理气机,荆芥、防风祛风散邪,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养血祛风、化浊解毒之效。二诊患者皮肤瘙痒好转,寐差,守原方加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加枸杞子以补肝肾之阴,中医认为津血同源,补肝肾之阴以益精血。(姜冲 王绍坡  李佃贵国医大师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