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鞭打芦花

 海曲上人 2023-12-23 发布于山东

相关人物

闵子(公元前537~447年),又名闵子、闵损,春秋时期人,祖籍为鲁国(现山东省曲阜市)。闵子骞师从孔子,他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以孝与曾参闻名天下,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被后人奉为“十哲”之首,尊为“笃圣”。历代人对闵子骞有着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其在中国历史上有较高的历史地位。现在宿州萧县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所在处)、济南费县范县、鱼台等地有闵损的纪念遗址[1][7]

故事情节

闵损,字子骞,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娶了一位后妻,成为他的继母。尽管年纪还小,闵子骞却一直孝顺地侍奉父母。平时吃饭时,他总是恭敬地把好饭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饭后,又帮忙收拾桌子和洗刷碗筷。后来,当继母生下两个弟弟后,子骞的日子从此便更不好过了。他被当作奴仆般使唤,白天要照顾弟弟并且带他们玩耍,晚上又要哄弟弟睡觉。而且继母对子骞十分不公,稍有不如意就对他又打又骂。当冬天来临时,继母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用丝绒做了厚厚的棉衣,却给子骞用不保暖的芦花冒充丝绒,塞在他的单衣里。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子骞被他的父亲命令去驾车。大风伴随着碎雪,让他感到非常寒冷,双手冻得瑟瑟发抖,缰绳也老从他的手中掉落在地上。父亲责备他做事不专心,但子骞没有任何分辩,仍然坚持驾车。可他的双手冰凉发抖,无法控制缰绳。父亲看着儿子穿的厚厚的棉衣,心里想着怎么会这么冷?他认为肯定是儿子装出来的,这样很没有出息。因此,他愤怒地抽了一鞭子在子骞身上,那棉衣立即破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团团的芦花露出并随风飘散。父亲大吃一惊,此时他才意识自己的后妻是如何对待子骞的。
当父亲回到家后,他检查了两个小儿子身上的衣服。令他难过的是,他们穿的都是新的棉衣,并且里面填充的都是保暖的丝绒,而子骞受到如此不公的对待。父亲感到十分愧疚,他让子骞忍受寒冷地去工作,同时他也憎恨后妻虐待子骞。愤怒的父亲想要休掉后母,子骞见了泪如雨下,他极力劝阻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挨冻。母亲离开,我们三个儿子都会受寒。望父亲大人深思呀!”父亲听了儿子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深受感动,最后悔改并视子骞如己出,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8]

思想价值

文化价值

民间文学《鞭打芦花》透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衣'作为线索,将孝贤的闵子骞形象与狠心无情的后娘形象对比鲜明地刻画出来,以此提升人们对于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故事情节曲折并且结局是美好的:主人公闵子骞用他的善意举动感化了继母,此后使得一家人过着和谐安详的生活,具备高度的艺术性与思想性。[3]

社会价值

“孝与忠恕”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涵,数千年来影响着每一代人。《鞭打芦花》作为孝行的典范,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整体精神有着良性作用。研究《鞭打芦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以闵子骞为典范的“尊老、敬老与爱老”的美德,可有效促进社会全体拥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为解决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3]

教育价值

《鞭打芦花》中闵子骞的孝行是一种理性、宽容的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闵子骞面对继母薄待前子的反应可以给有类似身份的父母以启示,给同样处境的孩子以思考。[3]

故事影响

引起朝廷、官府重视

闵子骞的孝行引起后世官府、朝廷的重视,受该故事的一定影响,汉代的朝廷制定了“举孝廉”的制度,以表彰孝敬父母、德行高尚的人士。宋理宗皇帝尤其重视孝道,为《鞭打芦花》的故事所感动,于是为闵子骞题写词赋《子骞达者》,高度赞扬其的孝顺美德。康熙皇帝亦为闵子骞题写“德行之科”,并遣江南学政、内阁学士张廷枢送到宿州,悬于闵子祠,以示敬意。[7]雍正皇帝则题写“躬行至孝”并特别设立官位“孝廉方正科”,由地方于新帝即位时举荐孝子,朝廷赐其六品官服。乾隆皇帝更于三十二年来到鞭打芦花车牛返拜谒闵子骞,并在四贤祠题写“孝道永弘”“惠我南黎”两块“圣谕碑”,至今仍保存在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中国最长的村名,简称“牛车返村”。后人被闵子骞的至孝美德感动,为了纪念他,从此人们就把鞭打芦花回车处的杜村更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9]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生日),人们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回车处举行三天的庙会活动,期间村民请戏班演出,颂扬闵子骞孝行之道的戏曲,如《鞭打芦花》、《孝子闵子骞》、《闵贤颂》等。

被改编成各种曲艺形式

为世人传颂的《鞭打芦花》故事被后世许多人奉为经典,并且被改编成各种曲艺形式,如泗州戏豫剧乐亭大鼓等均上演过《鞭打芦花》的故事。其中泗州戏《鞭打芦花》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许多戏迷的情感共鸣,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该剧曾多次展演,具有地方特色和很高的文学性。[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建春老师在刘瑞峰老师的帮助下,对《鞭打芦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保留了具有乐亭大鼓明显特色的“四大口”等曲调的基础上,大胆舍去陈旧的部分,加入了现代人更喜欢的曲调形式,引起了热潮,使得《鞭打芦花》的故事冲出了冀东一代,让更多人体会到艺术的魅力。[11]

相关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在汉魏时期已广为流传,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故事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7]人们为闵子骞的孝行感动,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闵氏族群还建立闵子祠来纪念他。[12]

闵子墓

闵子骞墓位于济南市东郊的闵子骞路北端,与百花公园隔一路之隔。该墓园占地约十亩,园内种植有竹子和花草,墓在其西北角,墓碑封土约高两米。此外,在墓东侧还保有两株古柏,而园子中央则设有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标志。[13]

闵子祠

山东费县闵家寨有祭拜闵子骞得信仰场所——闵子祠。传统的帝国时代和民国初年,闵子祠被族人和地方政府视为祖先神明和地域社会公共神明的信仰场所。20世纪前半期战争年代,闵子祠受到破坏。2003年,政府重建闵子祠。[12]2012年,闵子祠有房屋17间,正堂5间,一堂、二堂、三堂各3间,后来又重建二十四孝堂3间。[7]2013年,临沂闵氏家族联谊会成立,使得闵子骞神明身份得以保留,但地域公共神明的角色则被搁置,地方政府尝试将此庙宇引导和转变为旅游景点。[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