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白话译文

 新用户86028838 2023-12-24 发布于内蒙古
张同学陪着你
张同学陪着你
2023-12-19 23:38

理解《道德经》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由于其内容深奥且多义,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学习时,建议:

  • 参考不同的翻译和解释,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 将《道德经》的教义与道家哲学的整体框架相结合。
  •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经》的思想,以深化理解。

记住,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道德经》的每一个细节,但通过不断的温学和应用,其智慧可以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一章

“高尚的德行是无为而自然的,因此它真正具有德性。低下的德行却总是刻意为之,因此实际上没有德性。

高尚的德行是自然无为的,不需要刻意去做。高尚的仁慈是主动为之,但也不以此为自我标榜。高尚的义行是为了义而行动,却常常带有目的性。高尚的礼节是刻意为之,但往往得不到回应,所以会感到挫败和愤怒。

因此,当道德丧失时,才谈论有德;当仁慈丧失时,才谈论有仁;当正义丧失时,才谈论有义;当礼节丧失时,才谈论有礼。礼节只是忠信的浅层表现,却是混乱的开端。

过于强调知识是道的华丽外表,但却是愚昧的根源。

因此,真正伟大的人,会追求内在的丰厚而非表面的浅薄,追求本质的实在而非华而不实的外表。所以他们摒弃那些华丽虚假的,选择这些真实本质的。”

第二章

“古时那些获得'一’的存在,天因为得到'一’而变得清澈,地因为得到'一’而变得宁静,神灵因为得到'一’而变得灵动,谷物因为得到'一’而变得丰满,国君因为得到'一’而能正治天下。

对这些情况的解释是:如果天不再保持清澈,可能会破裂;如果地不再保持宁静,可能会震动;如果神灵不再保持灵动,可能会消失;如果谷物不再保持丰满,可能会枯竭;如果国君不再维持其尊贵和高位,可能会跌落。

因此,要想维持尊贵,就必须以质朴为基础;要想保持高位,就必须以低位为根基

因此,国君会称自己为'孤’、'寡’、'不谷’。这是把自己的卑微作为根基吗?不是的,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

因此,追求过多和过少都是无益的,所以不要贪图珍贵如玉的利益,也不要追求匮乏粗糙如石的困境。”

第三章

“上等的人听到道,就会认真地去实践。中等的人听到道,似懂非懂,态度摇摆不定。下等的人听到道,却是大笑不止。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为真正的道。

因此有这样的说法:明显的道理好像愚昧,前进的道路似乎是退后,平易的道理好像复杂,高尚的德行如同低谷,伟大的纯洁就如同羞辱,广博的德行像是不足,建立的德行如同盗窃,质朴的真实好像不稳定,伟大的方正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物未曾完成,伟大的音响寥寥无几,伟大的形象没有形状,道是高大而无名。

唯有道,善于开始,也善于完成。”

第四章

“反指的是道的运动方式,弱指的是道的应用方式。

世间万物生于有,有又生于无。”

第五章

“道产生了一,一产生了二,二产生了三,三再产生万物。

万物承载阴性而拥抱阳性,通过中和的气息达到和谐。

世人所不喜欢的,就是孤、寡和不谷,但国君和贵族却用这些来自称。

减少它却能使它增多,增多它却可能导致减少。因此,人们所教导的,我晚上会反思并教导他人。

所以,强横的好斗者不会有好下场,我将把这原则作为教育之本。”

第六章

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能够穿透最坚硬的物体。

无形的事物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空间。因此,我了解到无为的行为带来的益处。

无言的教导和无为的益处,很少有人在世间能够理解和实践。”

第七章

“名声和身体,哪一个更重要?身体和财富,哪一个更多?获得和失去,哪一个更痛苦?

极度的爱好必定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多余的积累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损失。

因此,懂得满足的人不会受辱,知道何时停止的人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长久维持。”

第八章

“伟大的成就看似有缺陷,但其实用途永远不会损坏。伟大的充盈看似空虚,但其实用途永远不会耗尽。伟大的直率看似有所屈曲,伟大的技巧看似笨拙,伟大的胜利看似微不足道。

躁动后胜寒, 静止后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道。”

第九章

“当世间遵循道的原则时,人们会把马留在家中用来施肥。当世间不遵循道的原则时,战马就会在郊外肆虐。

没有比过度的欲望更大的罪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失。

因此,懂得满足的人永远都会感到满足。”

第十章

“不必走出家门就能了解世界,不必窥视窗外就能领悟天道。

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

因此,圣人不通过行动而了解事物,不通过看见而知晓事物的名字,不通过亲自去做而让事情得以完成。”

第十一章

“学习知识的人每天增加知识,而学习道的人每天减少杂念。不断地减少,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为,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想要治理天下的人,应该保持无为的状态。一旦忙于事务,就无法有效治理天下。”

第十二章

“圣人总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他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他以善待之;对于不善良的人,他也以善待之,这就是德的善良。

对于诚信的人,他以信任对待;对于不诚信的人,他也以信任对待,这就是德的信任。

圣人在天下,总是保持谦虚谨慎,为天下百姓的心灵所牵引。百姓都依赖他的引导和关怀,圣人则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第十三章

“人从出生到进入死亡。

生命中的人,十分之三会正常存活;十分之三的人会早逝;而还有十分之三的人虽然活着,却自己走向死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过度追求生命享受。

据说那些善于把握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遭遇犀牛和老虎的袭击;即使进入战场,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找不到地方用角顶他们,老虎找不到机会用爪子攻击他们,武器也无法对他们造成伤害。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没有处于死亡的境地。”

第十四章

“道产生万物,德养育它们,物质赋予它们形态,工具完成它们的用途。

因此,万物尊崇道并珍视德。

道之所以尊崇,德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不显露自身。

道产生万物,养育它们,使它们成长,使它们成熟,使它们成形,使它们强壮,养育它们,最终覆盖它们。

道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行动却不依赖它们,指导却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所谓的玄妙德行。”

第十五章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起始,可被视为天下的母亲。

一旦找到了这个起始,就能了解它的子嗣。再回归并守护这个起始,即使身体消亡,也不会遭遇灾难。

封闭自己的私欲,关闭身心的门户,终生不会迷失。

开启私欲之门,追逐世俗之事,终生不会得救。

观察细微可见真智慧,保持柔弱即是真强大。

利用自己的光芒,最终回归到内在的明悟。

不遗弃自己的本真,这就是遵循永恒常道。”

第十六章

“如果我真的有所领悟,就会在广阔的大道上行走,唯一需要畏惧的就是迷失方向。

大道非常平坦,但人们却喜欢复杂的小径。

宫廷里太过奢华,田地荒芜,粮仓空虚。人们穿着华丽,佩带利剑,过着奢侈的生活,食不重味却拥有过多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盗贼之风。

盗贼之风,这不是道的行为。”

第十七章

“善于建立的人不会被推翻,善于抱持的人不会失去。他们的子孙会因持续的祭祀而永远不会断绝。

在个人层面修行,其德行便真实;在家庭层面修行,其德行便充足;在乡村层面修行,其德行便持久;在国家层面修行,其德行便丰富;在天下层面修行,其德行便广博。

通过观察自己来了解个人,通过观察家庭来了解家庭,通过观察乡村来了解乡村,通过观察国家来了解国家,通过观察天下来了解天下。

我如何知道天下的情况就是这样呢?就是通过这些观察。”

第十八章

“内含丰富德行的人,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蜜蜂、蝎子、蛇不会螫他,猛鸟和野兽也不会攻击他。尽管骨头柔弱、筋脉柔软,但握手却很有力。还不知道男女结合的事情,就能达到生殖的极致,这是精气的极致。整天哭喊却不会嘶哑,这是其和谐的极致。

和谐即是常态;知道如何保持和谐,即是有智慧。促进生长称为吉祥;心灵指导精气称为强大。

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迅速衰老,这被称为不符合道的原则。不符合道的原则,早会消亡。”

第十九章

“真正懂得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并不真正懂得道理。

封闭私欲,关闭心灵之门,平衡内在光明,与尘世同在。保持平静,解决纷争,这就是所谓的深奥的同一性。

因此,他们既不容易亲近,也不容易疏远;既不容易利用,也不容易伤害;既不容易尊崇,也不容易轻视。因此,他们在世间是最受尊敬的。”

第二十章

“用正直的方式治理国家,用不规则的方法用兵,通过无为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这些方法行得通呢?

因为当天下有许多禁忌时,民众反而更贫穷;民众拥有许多武器时,国家反而更混乱;人们技巧越多时,反常的事物更多;法律明文规定越多时,盗贼反而更多。

因此,圣人说:'我不干预,民众自然会变得文明;我保持静默,民众自然会变得正直;我不多事,民众自然会变得富裕;我无欲,民众自然会变得朴实。’”

第二一章

“当政府行为正直时,人民会显得朴实无华;当政府过于严密监察,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祸与福相依,福与祸相伏。谁能知道它们的极限?

没有绝对的标准。所谓的标准最终变成奇异,所谓的善良最终变成怪异。

人们之所以迷惑,是因为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很久了。

因此,圣人保持方正却不割裂,包容却不刺激,直率却不尖锐,明亮却不耀眼。”

第二二章

“治理国家和顺应自然,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粮食充足。

只有粮食充足,才能积累德行。德行积累得足够多,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就没有界限可言。没有界限,就能够治理国家。能够治理国家,就能长久保持。

这就是所谓的深植根基,坚固立柱,长久生存,久远安定之道。”

第二三章

“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小鲜鱼。

用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鬼神将不会施展神威。这不是因为鬼神本身没有神威,而是因为它们不会伤害人们。同样,聖人也不会伤害人们。

既然双方都不相互伤害,因此德行就会在这里相互交融。”

第二四章

道是一切万物的源泉。它是善良人的庇护所,也是不善人的避难所。优美的言辞可以用来交流,尊贵的行为可以用来庆祝和尊敬他人。对于那些行为不善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抛弃他们呢?

因此,建立天子和三位卿大夫的制度,即使有珍贵的玉璧和优秀的马匹作为礼物,也不如坐下来教导和引导这个人更有价值。

古人之所以重视这种教导,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教导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错误和灾难吗?因此,这种引导和教育被视为对社会至关重要。”


第二五章

“大国就像河流的下游,是天下的母亲,是天下的交汇处。

母性常以柔弱胜过阳刚,因为它的柔弱。因此,适合居于下位。

大国居下时,可以吸引小国;小国居下时,可以得到大国的青睐。因此,有时是通过居下来取得,有时是因为居下而被取得。

所以,大国不过是想要囊括并抚育人民,小国不过是想要投靠并服务于大国。

如果双方都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那么大国应当适宜地居于下位。”

第二六章

“实行无为,处理事务时不急躁,品味生活时不求刺激。

对大小、多少事物都持平衡态度,用德行来回报怨恨。

处理复杂问题要从简单处入手,处理大事要从细节着手。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简单开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做起的。

因此,圣人从不追求做大事,所以最终能成就大事。

轻易承诺的人往往不可信,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遇到困难。

因此,圣人视简单的事情也如同困难,所以最终能免于遇到难题。”

第二七章

“在事物尚未变得复杂前,它们是容易维护的;在问题尚未显现前,它们是容易规划的;在事物还很脆弱时,它们是容易解决的;在问题还微小时,它们是容易驱散的。因此,应在问题还未出现前进行预防,在混乱还未发生前进行管理。巨大的树木起于细小的芽末,高台大厦始于微小的土堆,长途跋涉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从事某事的人可能会破坏它,紧抓某物的人可能会失去它。因此,圣人不采取强制行动,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掌控,所以不会失去。普通人在事情完成后常常会失败。所以,谨慎对待事情的结束如同开始,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欲无欲,不贪求难得之物;学而不固执,回归人们的本性;能够辅助万物自然发展,却不敢自行其是。”

第二八章

“因此有句话说,践行道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民更聪明,而是为了保持他们的纯朴。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聪明了。

因此,用聪明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用纯朴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祉。

永远理解这两者,也就是遵循常规。永远遵循常规,这就是所谓的玄妙德行。

玄妙德行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与世间事物相反,却能达到极大的顺应。”

第二九章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擅长处于低位,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若想领导人民,必须用谦卑的言辞来引导他们;若想领先人民,必须将自己置于人民之后。所以,虽然居于前面,民众也不会感到伤害;虽然居于上位,民众也不会感到压迫。天下人都喜欢并欢迎他,而不会感到厌烦。这不是因为他没有争执,而是因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执。”

第三十章

“在一个小国家里,人口不多。

让人们的生活用品不过分复杂,让民众重视生命而不轻易迁移。虽然有车马,但没有必要使用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但没有必要展示它们。让人们恢复使用绳结记录事物的简单方式。

民众的食物自然甘美,衣服简单而美丽,生活习俗自得其乐,居住环境安宁祥和。

邻近的国家彼此可以望见,鸡犬的叫声都能听到,人们直到老死,也不需要相互往来。”

第三一章

“真诚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诚。

真正懂得的人不博学,博学的人不真正懂得。

真正善良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不真正善良。

圣人不积累财物,因为他为别人提供,自己反而拥有更多;因为他给予别人,自己反而得到更多。

因此,天的道理是利益万物而不伤害;人的道理是行为而不争斗。”

第三二章

“世人都说我伟大,但我不显著。正因为我伟大,所以不显著。如果显著,我就早已变得渺小了。

我总是坚守三宝:第一是慈悲,第二是节俭,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之先。

因为慈悲,所以能够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够广大;因为不敢居先,所以能够成就长远的大事。

如果现在舍弃慈悲而追求勇猛,舍弃节俭而追求广大,舍弃居后而抢先,那么必将导致死亡。

慈悲用于战争,就能取胜;用于防御,就能坚固。

天将要保佑某人,就像用慈悲来围绕保护他一样。”

第三三章

“擅长做战士的人不依赖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动怒,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与之争斗,善于用人的人愿意居于人下。

这就是不争斗的德行,这就是善于用人的方式,这就是遵循自然,符合古代至高无上的原则。”

第三四章

“关于用兵,有句话说:'我不敢充当主动者,而要作为被动者。我不主动前进一寸,反而后退一尺。’这就是所谓的似行而不行,似攻而无臂,似持武器而实无武器,如此则无敌。

没有什么比不战而胜更大。一旦需要战斗,就接近于失去我的宝贵原则了。

因此,当两军对峙时,更悲悯的一方将获得胜利。”

第三五章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践,但人们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也没有人能实践。

我的话涵盖了根本的原则,我的行为有其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是朴素无华的,因此没有人真正了解我。

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我显得尊贵。因此,圣人外表朴素,内心却像怀藏玉石一样珍贵。”

第三六章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智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无知。

因此,圣人之所以没有无知,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他不无知。”

第三七章

“当人民不再感到恐惧时,真正大的恐惧就将来临。

不要干涉他们的生活,不要压迫他们的生计。只有不压迫他们,他们才不会感到压迫。

因此,圣人了解自己却不张扬自己,爱惜自己却不自高自大。所以,他舍弃自我张扬,而选择了谦卑。”

第三八章

“敢于勇斗的人可能会被杀,敢于让步的人可能会得到生存。这两种情况,或有利或有害。

天道所厌恶的是什么,谁能知道其中的缘由?

天之道,不争强好胜,却总能取得胜利;不多言,却总能妥善应对;不主动邀请,却总能自然到来;灵活且善于规划。

天的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三九章

“如果人民始终不畏惧死亡,怎么能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

如果人民总是恐惧死亡,而我要处死那些犯规的人,那我将怎样执行死刑?谁又敢这样做呢?

如果人民总是必然恐惧死亡,那么总会有负责执行死刑的人。

但那些代替执行死刑的人,就好比代替大工人砍木头。那些代替大工人砍木头的人,往往很少能不伤到自己的手。”

第四十章

“人们之所以饥饿,是因为他们获取食物的税费太多,这才导致了饥饿。

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者过于干预,这才导致了治理的困难。

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是因为他们过分追求生活的丰厚,这才导致了对死亡的轻视。

唯有那些不以追求生活的丰厚为目的的人,才是真正珍视生命的。”

第四一章

“人在出生时是柔弱的,而在死亡时则变得僵硬和强壮。万物、草木在生长时也是柔软脆弱的,而在死亡时则变得僵硬。

因此说,刚强的人是死亡的徒子徒孙,柔弱微细的人是生命的徒子徒孙。

武力过强则无法获胜,木头过于坚硬则容易折断。

刚强和庞大的处于下位,柔弱和微小的处于上位。”

第四二章

“世间的道理就像拉弓一样。高的部分被压低,低的部分被提升;拥有过剩的会被减少,不足的会被补充。

因此,天道的原则是让拥有过剩的补助给不足的。但人的做法往往是从不足的那些人那里取来满足已经拥有过剩的人。

谁能拥有过剩却愿意奉献给天下呢?这才是真正懂得道的人。

因此,圣人行事而不占有,完成工作而不居功。正因为这样,他们不愿显露自己的贤能。”

第四三章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在攻克坚硬强大之物时,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替代水的作用。

水之所以能胜过坚硬,是因为柔弱胜过强大。这个道理天下人人都知道,却没有几个能够实行。

因此,圣人的话说:'接受国家的非议,是作为国家的领袖;承担国家的不幸,是作为天下的君王。’真实的话似乎是颠倒的。”

第四四章

“调解重大的怨恨,总会留下一些余怨,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善行呢?

因此,圣人持中立态度,而不去责怪他人。

有德之人负责调解,无德之人负责断绝关系。

天道是不偏私的,它总是偏向于善良的人。”

第四五章

“道是可以被描述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字是可以被赋予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无名是万物的起源,

有名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永远无欲,就可以观察到它的微妙;永远有欲,就可以看到它的表象。

这两者同源而异名,同样的道理。玄妙之中更有玄妙,众妙之门。”

第四六章

“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美是美,这就产生了丑陋。大家都知道善是善,这就产生了不善。

存在与不存在相生,难与易相成,长与短相形,高与低相盈,音与声相和,前与后相随,这是永恒的规律。

因此,圣人从事无为的工作,实践不言之教。

万物发生而不归功于自己,行动而不固执己见,完成事业而不自居。

只有不自居,才能不被抛弃。”

第四七章

“不突显贤者,以免引起民众之间的争斗;不重视难得的财物,以免使民众产生盗窃的念头;不展示诱人的欲望,以免使民众心生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之道,是使人们的心灵简朴、满足其基本需求,减弱他们的私欲,增强他们的体质。

始终使民众保持无知和无欲,确保即使有知识的人也不敢行为不端。这样,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第四八章

“道是空灵的,而其用途是无穷的,越是使用,似乎越是充盈。深沉莫测,它是万物的起源。

锐利的辩证消解了纷扰,和谐了光芒,与尘埃同在。

深邃而宁静,仿佛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它仿佛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第四九章

“天地不存有情之心,把万物视作草编狗;圣人也不存有情之心,将百姓视作草编狗。

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风箱,空而不枯竭,运动时更多气息流出。

对众多事物了解越多,只会让人迷失,不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中道。”

第五十章

“养护精神至不死,这被称为深奥的母性原理。

这深奥的母性原理之门,是被称为天地之根的。

绵绵不断,仿佛永存;使用它,却永不枯竭。”

第五一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存在。因此,它们能够长存。

因此,圣人退让自己而让别人先行,忘却自己而使自己得以保全。

不以自己的私心,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私利。”

第五二章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却不争抢,它总是处于人们不喜欢的地方,因此非常接近于道。

居住选择好的地方,心灵像深渊一样深沉,慷慨像天空一样广阔,话语要真诚可信,治理要公正,事务要能力出众,行动要把握好时机。

正因为不与人争斗,所以没有过失。”

第五三章

“强行保持充盈的状态,不如让它自然保持平衡。

把刀具磨得过于锋利,它不会长久保持锐利。

金玉满屋,无法长久保守。

富贵而骄傲自大,终将招致祸患。

功绩完成后谦逊退让,这是天道的原则。”

第五四章

“培养精神、抱持统一,能做到始终不偏离吗?调整呼吸至最柔和,能做到像婴儿那样细心吗?清洁内心,保持深邃的智慧,能做到毫无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做到不以智慧自傲吗?

打开和关闭天门(指心灵的开放与关闭),能像雌性那样柔顺吗?明白事物的本质,四通八达,能做到不倚仗自己的智慧吗?

生育万物、养育万物,生而不占有,养育而不主宰,这被称为深邃的德行。”

第五五章

“三十个车轮辐汇集在一个轮毂上,正是因为轮毂的空隙,才能有车的使用价值。

捏制泥土成为器物,正是因为器物的空间,才能有器物的使用价值。

凿出门和窗,正是因为门窗的空间,才能有房间的使用价值。

因此,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带来便利,不存在的空间为我们带来使用价值。”

第五六章

“五种颜色会让人的眼睛变得盲目,疾驰的狩猎场景会使人心中发狂,难以获得的财物会妨碍人的行为,五种味道会让人的口感变得迟钝,五种音调会让人的耳朵变聋。

因此,圣人在治理时,为了满足基本需要(“为腹”),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刺激(“为目”)。所以,他们放弃了那些繁杂的事物,选择了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第五七章

“把荣耀和侮辱看得如此重要,就像遭遇了惊吓一样。将自己的价值看得像身体一样重要。

为什么说荣耀和侮辱像遭遇惊吓?因为荣耀是低下的,获得它就像受到惊吓,失去它也如同惊吓。这就是为什么荣耀和侮辱像遭遇惊吓一样。

为什么说将自己的价值看得如同身体一样重要?因为我之所以有大难,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难处呢?

所以,当你重视自己的身体就像重视整个世界一样,你就可以托付整个世界。当你爱护自己的身体就像爱护整个世界一样,你就可以委身于整个世界。”

第五八章

“看但看不见,称之为微妙;听但听不见,称之为希少;摸但摸不着,称之为细微。这三者无法用常规方式理解,因此它们混合成一个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其上不显著,其下不模糊,深邃难以描述,不可具名,最终归于无形。

这是所谓的无形之形,无物之象,这是所谓的难以捉摸。你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尾巴,面对它却看不见它的头。

坚持现在的道,以管理现在所拥有的,以此来理解古代的起源,这被称为道的纪律。”

第五九章

“古代擅长实践道的人,微妙、难以捉摸、深奥且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尽力去形容。他们的态度是:

小心翼翼,就像冬天涉水时那样;小心谨慎,仿佛四周有人窥视;郑重其事,就像对待客人一样;谨慎细微,如同行走在薄冰上;淳朴自然,像未雕琢的木头;混沌不清,如同浑浊的水。然而,浑浊的水静置后会澄清,沉重的东西静置后会复生。

坚持这样的道,不追求过度充盈。正因为不追求过度,所以能够避免极端而保持不完满。”

第六十章

“达到极致的虚空和维持极致的静谧是至关重要的。万物在旁边发展变化,我则观察它们最终如何返回到它们的根本。

万物各随其道,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起源。

归于静谧,这被称为恢复生命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常态。了解这种常态,就是智慧。不了解这种常态,会导致盲目和灾难。了解这种常态,就能包容万物。有了包容,就能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成为真正的领袖,就是接近天道。接近天道,就是遵循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就能长久生存。即使身体死亡,也不会真正灭亡。”

第六一章

“最优秀的领袖是那些被人民所知晓而又不引人注意的。其次是那些被人们亲近和赞扬的。再次是那些被人们畏惧的。最下等的是那些被人们轻视的。

不够信誉的领导,会让人们不信任他。重要的话太多,就不会被当真。

领导者实现了目标和事业的成功,人们会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第六二章

“因此,当伟大的道理被遗弃时,人们开始谈论仁义。

当知识被滥用时,就会出现大量的伪知识。

当家庭关系不和谐时,就会强调亲情和慈爱。

当国家陷入混乱时,就会出现忠诚的臣子。”

第六三章

“去掉过度的崇尚圣人和知识,人民将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放弃过分的仁义,人民将会回归到真正的慈爱和亲情。

去掉繁复的技巧和贪利,盗贼将不复存在。

这三条教诲作为理论可能还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具体实践来补充。

要珍视简朴,保持纯真;减少私欲,降低贪婪;不过度追求学问,就无所忧虑。”

第六四章

“喧嚣和安静,它们的区别有多大?美丽和丑陋,它们真的有那么不同吗?

人们所害怕的,不也是不得不害怕的吗?

无尽的欲望,它真的有尽头吗?

大众忙忙碌碌,好像正朝着大宴会前行,或是春天登高望远。

我却显得淡然,像是没有目的,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仿佛无处可归。

大众都有所追求,我却似乎被遗忘。我的心思朴实无华,混沌不明。其他人都很清晰,我却显得迷茫和愚钝。我孤单,像是海洋,似乎永远没有停歇的地方。

大众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却顽固而愚昧。我愿意与众不同,珍视那最根本的东西——像是食物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第六五章

“伟大的德行的本质,只有通过遵循道才能体现。道的本质,似乎模糊又似乎明显。

它看似模糊又看似明显。在这模糊和明显之间,有具体的形象。在这明显和模糊之间,有实际的事物。在这深奥中,有真正的本质。这本质非常真实,在其中存在着信任。

从古至今,其名字从未消失,它顺应着众生。

我怎么知道众生的本性呢?就是通过这些。”

第六六章

“在烹饪的人不会自吹自擂,自我展示的人不会真正显耀。

自我欣赏的人不会真正洞察,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成就,自我炫耀的人不会长久保持。

在道的层面上,这些行为被称为过度和自我放纵。

万物或许会厌恶这种行为,因此那些有欲望的人不会坚持这样做。”

第六七章

“弯曲则会存活,改变则会得到纠正。

低洼处会充满,旧的会更新,少则会获得,多则会迷惑。

因此,圣人坚持简单的原则来治理天下。

不自我显示,所以明智;不自我炫耀,所以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有成就;不自我炫耀,所以能持久。

正因为不争斗,所以没有人能与之争斗。

古人所说的'弯曲则直’,这不过是几句话,但真理就在其中。”

第六八章

“言辞稀少才显自然。

狂风不会整个早上持续,暴雨不会整天都下。

谁能做到这一点呢?即使是天地也不能长久这样,更何况人呢?

因此,那些在行动中遵循道的人,与道同在;拥有德行的人,与德同在;失去方向的人,也与其失去的同在。

那些与德同在的人,道也会赐予他们德行;那些与失去同在的人,道也会让他们继续失去。”

第六九章

“有一种存在,形成于天地之前。

它混沌模糊,独立而永恒,可以称作天地之母。

我不知道它的具体名字,姑且称之为道。我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大’。

'大’意味着传递,传递意味着远达,远达意味着返回。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也是伟大的,人同样是伟大的。

国家中有四大,而人类是其中之一。

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第七十章

“重视为根基,清静为治国之道。

因此,君子即使长时间旅行,也不离开其质朴的根基。

只有在安静中,才能保持明智和清明。

如果一个拥有万乘之力的国王,却忘记自己身处于天下之中,

忘记了自己的根基,就会失去本性;放弃清静,就会失去统治之道。”

第七一章

“善于行动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言辞的人无可挑剔,善于计算的人不需用笔记,善于关闭的人不需锁门也无人能开,善于绑结的人不用绳索也无人能解。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拯救人们,从不放弃任何人,也不废弃任何物。这被称为捕捉明晰。”

“所以,善良的人是其他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财富。

不重视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财富,虽有知识,却是最大的盲目。这被称为难以捉摸的要点。”

第七二章

“明白自己的强大同时保持谦卑,就像是天下的山谷,始终保持谦卑,就会永远拥有德性。具有这种德性的人最终将恢复纯真,像婴儿一样。

知道自己的荣耀同时保持低调,就像是天下的谷仓,始终保持低调,就会始终充足。具有这种德性的人最终将回归朴素。

了解明显的事物同时保留内在的深邃,就像是天下的模范,始终保持平衡,就不会有失误。具有这种德性的人最终将回归到无极的状态。

简朴的东西被分解就会成为器物,圣人利用它们就可以成为领袖。伟大的制度是不需要刻意修剪的。”

第七三章

“想要掌控天下并对其施加影响,我看到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天下是神圣的器物,不是可以随意操控的。

那些试图掌控的人最终会失败,那些试图把握的人最终会失去。

事物或者自行发展,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被推动,或者被吸引;或者变得强大,或者变得弱小。

因此,圣人避免过度、避免极端、避免强求。”

第七四章

“用道来辅助治理国家,而不是依靠武力强行征服天下。因为这样的行为最终会适得其反。

军队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

事情就要到此为止,不要企图通过强制去达到目的。

就这样结束,不要自夸,不要夸耀胜利,不要自傲,不要觉得别无选择。这就是达成目的而不强迫的方式。

强行追求的事物最终会衰老,这就是所谓的违背道。违背道的行为往往不会持久。”

第七五章

“武器是不祥之物,很多人都厌恶它。因此,那些有道德追求的人不会喜欢使用武器。

君子在平时重视左边,象征和平;在用兵打仗时重视右边,象征力量。

因此,武器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工具。武器是不祥之物,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并且应该以最为谨慎和遗憾的态度来使用。

千万不要赞美武器,因为如果赞美它,就等于是享受杀戮。那些喜欢杀戮的人,是无法在天下获得成功的。

因此,吉庆的事情重视左边,哀悼的事情重视右边。

所以副将军位于左侧,主将军位于右侧,这是因为战争被视为一种哀悼的仪式。

杀害许多人,应以悲伤的心态去面对。即使战争胜利了,也应以哀悼的仪式来对待。”

第七六章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字,虽然看似微小,但天下没有谁能够使它臣服。

如果国君能够遵守道的原则,万物自然会归于他。天地结合,产生甘露,民众无需命令也会自然平衡。

事物一旦开始就会有名字,名字一旦存在,我们也应该知道何时停止。知道何时停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让道在天下的存在,就像小溪流入江海一样自然。”

第七七章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更是明智的。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拥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则更加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拥有意志。

不失去自己本质的人能够长久生存;直到死亡都不忘初心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七八章

“道非常广阔,它可以向左或向右。

它能成就一切事物,但自己并不突出表现。万物归于它,但它并不主宰它们。

因为它常常没有欲望,所以可以被称为小;万物归于它,但它不主宰它们,所以可以被称为大。

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事,是因为他不以自己为大。因此,他才能成就大事。”

第七九章

“把握住大道,天下就会安定。安定而不造成伤害,达到安定而广泛的平和。

大道给予人们快乐和满足,但也超越了日常的喜好和欲望。

所以,大道的教导是淡泊的,它看起来不够引人注目,听起来也不够响亮。但在实际应用中,它是永远不会用尽的。”

第八十章

“想要掌握某物,首先必须让它展开;想要削弱某物,首先必须让它变强;想要取走某物,首先必须给予它;想要夺取某物,首先必须给予它。这就是所谓的微妙智慧。

柔弱常胜过刚强。

鱼不应离开水深之处,国家的利器不应展示给人们看。”

第八一章

“道永远无法用名字来界定。

如果君王能够遵循道的原则,万物将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

当万物发展变化且产生欲望时,我将以名字无法定义的简朴之道来引导它们。

通过名字无法定义的简朴之道来引导,万物将不会受辱。

不受辱且保持内心的平静,天地自然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