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烧是身体在蜕变或自救,有些发烧是内生的(常见病:发烧)

 简单医行 2023-12-24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有些发烧是正常现象,是不需要干预的,比如:在儿童长牙齿和长身高的过程中,会出现发烧的情况,传统上称之为“小儿烧长”。《千金方》记载“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因此古人常说:“小孩发烧一次,聪明一次。”这种发烧,孩子精神状态一般良好,吃饭睡觉二便玩耍等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另外,在调理重大疾病过程中,如果发烧了,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因为在人体进行各种自我改善之前,必须先通过发高烧来增强免疫力,然后再进行各种改善。

今天我们来聊几种病态的由内而生的发烧:


食积发烧


这种发烧特别常见,尤其是孩子。当孩子发烧时,观察其特点,区别是受寒发烧,还是食积发烧:

如果孩子卧床时喜欢蜷缩,喜欢加盖衣被,则是恶寒,是受寒发烧;

如果是扬手掷足,喜欢仰卧,踢衣被,则是不恶寒而怕热,那可能就是积发烧或温病发烧。

食积发烧一般伴有口臭、便秘或拉臭,或见舌苔白厚、黄腻,肚子烫、手心烫,睡觉时喜踢衣被,食积发烧一般是持续低烧,或反复发烧,下午或晚上开始持续升温。

食积发烧,如果便秘的,就通大便,之前讲过的外治法如蜜导煎、揉腹等,都可以解决问题;中成药的话,小儿化食丸、枳实导滞丸等都可以消食导滞;

如果口臭、腹胀比较明显的,可以消食化积,一样可以揉腹,中成药的话,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都比较常用。积食较重的,用四磨汤口服液

食疗方:陈皮10-15克,白萝卜50-100克,煮萝卜熟透,喝汤吃萝卜。

如果表现为食欲不振,偶尔发热,每天发个一两次,热过后,又像正常一样。很可能是肝胆气机不畅,症状与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特别像,那么,神奇的小柴胡颗粒,又可以大显身手啦。

因此,小柴胡颗粒除了在外感病半表半里之际发挥作用外,在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等引起的发热时,也可以巧用。《医学传灯》曰,伤食而用柴胡,以其能升少阳之气也。

这些方法,成人一样适用,总之,此类发烧,不需要特意退烧,解决掉引起发烧的原因,就可以了。


温病发烧


没有感冒症状,也没有积食表现,不怕冷而怕热,睡觉时喜欢踢衣被,发烧温度又比较高,可能就是温病发烧,是热毒蕴结于体内而欲发出的表现。这种发烧3-5天后有的会出疹,出疹即表示热毒已通过皮肤得以发泄。多见于幼儿急疹,一般可以不处理,皮疹出来后烧就会退。

这种发烧也可以用三豆饮缓解症状,三豆饮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扶助正气,是孩子最安全的食疗方。

小小豆子不简单,千古名方三豆饮,加减变化功效多(食疗系列)


阴虚内热


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症。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最容易出现在过度劳累、房事过多、熬夜、更年期妇女这些人群中。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潮热,是身体如潮水般一阵一阵地发热,跟平常的发烧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热度也不会高,而且伴有汗出。夜间睡着后出汗即为盗汗,因为夜间阳入于阴,而阴虚者阴不够,无法将阳完全抱住,导致阳热外泄,而致汗出。晨起时阳出于阴,则汗止。

阴虚发热,还体现在骨蒸劳热,即手足心和前心胸部自觉灼热,犹如热自骨中向外透发的感觉,体温可处于正常范围或略有偏高,一般少有超过38℃者。

地骨皮是清虚热最常用的一味药,就是枸杞的根部,入肺、肝、肾三经,此三脏最容易阴虚,因此如果有阴虚内热的轻微症状,可以用单味地骨皮50克煎水代茶饮。

当然,很多中成药,可以辨证施治,比如知柏地黄丸,针对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以及力度更大的大补阴丸;针对更年期妇女的坤泰胶囊、坤宝丸、更年安片等;用药需要学会辩证,可以参考阅读:

中医辩证大汇总,比教科书简单,建议收藏!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舌诊、手诊大汇总,建议收藏!

总之,阴虚内热也不是退烧可以解决问题的,一定要找到根源,辨证施治,从调理体质入手。


血虚发热


与阴虚发热很相似的,还有血虚发热,病理是:血虚难以制衡阳气,阳气浮越于外,就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这种热是虚热,要用补法来清退。这种发热最容易出现在妇女产后气血特别亏虚的时候,或者本来身体就气血亏虚的人,在过于劳累后发生。

李东垣曾经创制一方,叫“当归补血汤”,组方:黄芪30克、当归6克。当归直接补血,黄芪补气,促进血的生成,再加上气的固摄作用,就能把浮越的阳气收回来,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此方的中成药名字叫当归补血丸、当归补血口服液


水液代谢不利


还有一种发烧,本来只是感冒发热,但由于过度输液,影响了人体水液代谢,造成水饮状态,导致发热始终不退,下午或晚上严重,舌象并不干燥,这是代谢不利而引起了内热蕴生。这种情况普通人很难辩证,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用五苓胶囊进行利水,水饮去则热退。五苓胶囊源自名方五苓散。


瘀血发热


当身体有瘀血的时候,气血运行出现障碍,则身体会有各种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发热。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全身疼痛等。

瘀血发热有七大症状:发热、刺痛、瘀斑、脉细涩、小便不通、月经不调、胸中绞痛等,如果发热伴有其他任何几项指证,或者观察舌象,可以看到瘀点瘀斑等,则要考虑为瘀血发热。

当然,在遭遇跌打损伤后出现的急性瘀血发热,是比较好辨别的。

治疗瘀血发热的代表方剂主要有血府逐瘀汤。由于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活血化瘀药的使用也比较复杂,最好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这里不展开,仅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


慢性炎症


还有很多特殊情况下的发烧,比如身体存在慢性病的情况下,尤其一些慢性炎症,经常会莫名其妙发烧,机理是:由于慢性疾病的存在,身体一直想方设法与病邪进行抗争,一旦正气充足,就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就会表现出轻微的发烧,一旦正气被邪气打败,就偃旗息鼓,等待下一次的反击。记得之前我有慢性咽炎,就经常会出现低烧,伴随着炎症的发作。

此类发烧当然也是要解决根源问题的,慢性炎症也不是吃吃消炎药就能解决的,所有慢性病的形成,都是身体存在气血津液方面的不平衡,阴阳虚实寒热方面的偏颇,都需要从根本上调理体质。


关于发烧,一定还有很多我没有能力触及的领域和知识点,仅以此文,抛砖引玉,给诸位一点启发,发烧不是简简单单退烧就行,发烧只是一个现象,一定要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让发烧为我所用,成为提升免疫力的有利时机!


点击蓝字,看其他合集: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分享医案,寻找治疗方法:医案集

如果喜欢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