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变化,刘少奇为何升至第二位?

 广州玉 2023-12-24 发布于广东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届一中全会在延安召开,这次会议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争取抗战胜利和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投票,“七大”选举出了44位中央委员、33名中央候补委员,同时还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这五大书记就相当于如今的政治局常委,党内陆位非常高。

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五大书记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人还是这五个人,只是排序上朱德从第二退居第四,刘、周都上升一位,毛、任则还是一样。

为何会如此呢?主要跟两次会议所处的大背景有关。

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变化,刘少奇为何升至第二位?

七届一中全会召开时,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接下来还会有一场大战,所以即便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去,我党的军事任务依然很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总司令朱德至关重要。

他从红军时期开始就是军队无可争议的第一人,在军中拥有极高威望,堪称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出于总的形势任务和朱老总在军队的地位,他排在第二实至名归,这样不但能激励军中的干部,还可以更好地协助毛主席和党中央做战争决策。

到了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际,整体情况就已经不同了。这个时间节点,三大战役都已胜利结束,国民党能打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消灭,我党的工作重心便开始前瞻性地转移。

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变化,刘少奇为何升至第二位?

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做了报告,全面总结自一中全会后,党所创造出的一系列成绩。同时又确定获得全国革命胜利后,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全力推进生产建设这一中心任务。

主席的报告话里话外都有一个重要思想,即要把新中国从一个落后贫困的农业国,发展成一个强大富强的工业国。党的首要任务,已从军事上战胜反动派,转变为建设发展出一个崭新的国家。

同样出于形势任务的需要,擅长抓经济、搞发展的刘少奇、周恩来排名就往前靠了。或许有人会奇怪,为何不是大家更熟悉的周总理在第二位,而是刘少奇呢?

其实在历史脉络中,刘少奇的很多贡献都被忽略了,他的地位比很多人想象中要高。

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变化,刘少奇为何升至第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毛主席是农民运动的著名领袖和主要领导者,那工人运动呢?答案就是刘少奇。

早在1922年,24岁的刘少奇就带领安源路矿的工人们进行过大罢工,由此成为工运领袖。1924年刘少奇领导重振汉冶萍总工会;1925年他主持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

1926年他在广州代理全总委员长,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兼任湖北全省总工会秘书长,领导武汉工人收回汉口英租界;

1929年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陆续领导了奉天纺纱厂工人罢工、中东路工人斗争、北宁路工人争“花红”等等。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我党真没什么人能跟刘少奇相比。

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变化,刘少奇为何升至第二位?

此外,刘少奇还是白区领袖,他在主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管理着国统区党组织的工作,北方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他为首。中央对他有一段评价:“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

这么一看,刘少奇跟毛主席正好是互补的,一个是“农”的代表,根据地最高领导人,一个是“工”的代表,白区工作最高领导人。

事实上,早在1943年3月20日中央领导机构改组时,刘少奇就已经在中央书记处位列第二了。1945年重庆谈判时,他又留在延安代为主持全面工作。

所以,他排名比周总理高,真不算稀奇,党内上下对他的能力也是一致认可的。

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变化,刘少奇为何升至第二位?

因为刘少奇曾经多次领导工运、有丰富的白区工作经验,对城市建设有独到的见解,很符合七届二中制定的“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全力推进生产建设”政策,所以他在五大书记的排名升为第二就理所应当了。

会议结束后,中央将起草《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的任务交给了刘少奇,并让他主持全国土改工作,成功取得很漂亮的成绩,也为中央顺利转移工作重心,做出巨大贡献。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单看很奇怪,但结合时代背景就能搞明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