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冬天 ◎董青春 现在的冬天,没有从前冷了。 记得小时候,冬季里冷得出奇,冰天雪地时,西北风呼呼地吼叫,老槐树不停地摇曳打摆。村头孩童堆起的雪人融化得很慢,茅草苫成的房檐下悬挂着冰凌,只有在中午阳光暖和的时候才嘀嘀嗒嗒地逐渐化去。乡村河面上的冰冻厚厚地封盖着,我们将河边敲碎的冰块用力抛到冰面上,直听得“呜——”的一声,冰块悠然地向远方滑去。 1 冬季里,田野里的庄稼该收的收了,该种的种了,乡亲们难得地悠闲起来。寒冷的日子里老人们三五人聚在一起,守着一盆炭火,抽着旱烟,谈古论今。孩子们围在“火盆”旁,一边伸着堆雪人时被雪水冻得红肿的双手取暖,一边仰着脸倾听老人们诉说着过去那些久远的故事。寒冷的冬天里,村民家的门扉前挂上芦柴与茅花编织成的门帘,每到做饭、蒸馒头或烀煮牲畜饲料时,屋里的水蒸汽、油烟味透过门帘的缝隙向外飘溢着、扩散着,村庄里弥漫着一阵阵“人间烟火气”…… 2 也有一些勤快的人家耐不住冬季的无聊和寂寞,猫在屋子里编些席子、打些柴帘搞点副业挣点零用钱。冬季里闲不住的还有姑娘、媳妇们,她们聚在一起边打着毛衣、纳着鞋底,诉说着家长里短,对村里村外的小伙子们评头论足……玩皮的孩子们则用小柳筐系上长长的绳子,用小树枝将筐子倒撑在雪地里,在筐子下面放些稻谷引诱着鸟雀,当那鸟雀吃着稻谷慢慢走到倒撑着的筐子下面时便猛地拉动绳子…… 3 那时候乡村里不象现在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冬季里晴天太阳出来温度升高后,路上田野里渐渐化冻,乡村里无法步行和骑自行车,道路上行人极少。因为路上化冻太烂,加上冬天气温低,穿布鞋子容易潮湿冻脚。乡村里不少人穿过一种用茅花编织成的木屐,那木屐下面钉上两到三寸高的木跟,木屐上面是用茅花和布条交叉编织的“茅窝”,冬天穿着暖和不冻脚,行走在土路上又不怕化冻路烂,那时在寒冷的冬季里,“高木屐”确实是件既实用而又挺时尚的生活用品。 4 冬季里,村庄前后小河里的冰冻常常两三个月也融化不了,河面上冰厚的时候拿砖块都砸不破,大人们去地里砍树枝搂柴叶为了抄近赶路往往直接从冰上走过去,小孩子在河面上帮着大人们来回运送着树枝和芦柴,在冰冻上欢呼着,奔跑着,象燕子似的掠过来掠过去…… 5 冬季里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的的还有那一声声轰隆隆的爆米花机,常来村庄里爆米花的老张爹是外地人,寒风中冻得颤颤抖抖的,又流眼泪又流鼻涕的,用一个小瓷缸将玉米装到炉子里,爆一锅一瓷缸一毛钱,老张爹脏兮兮的手吱吱呀呀地摇着爆米花机,那么多小孩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着,几分钟后,“轰——”的一声,炉子里的爆米花被倒进一只长长的黑糊糊的大口袋里,小孩们起哄地一起往大口袋围过去,“不要抢,不要抢”,站在旁边的大人赶忙给每家孩子捧上几捧。 6 进了腊月门,孩子们便越发期待和兴奋起来,因为春节在长久的盼望中越来越近了。过年了,家家做豆腐、蒸馒头,炸肉圆,条件好的人家还杀猪宰羊,乡村里开始飘溢着浓浓的年味。孩子们乐呵呵地跟着大人跑前跑后赶集购买年货,孩子们的新鞋子、新袜子、还有过年用的京果年糕,年画对联、窗花、鞭炮,该买的年货大人们一样不会漏掉。赶集回来的晚上,孩子们便会在睡梦里看到乡村的上空飘漾着放飞鞭炮的彩纸,听到乡村的麒麟队敲锣打鼓唱着吉祥的歌谣:“闹哄哄的哄,太阳出来红通通,勤劳人家起金屋,邻里和睦乐融融…… 7 这便是我们童年时的冬季,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如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温暖、有趣。 作者简介:董青春,男,响水人,曾在《新华日报》《农民日报》《散文百家》《盐阜大众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散文《本分》曾获得《人民日报》“黄河象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二等奖、《心中的圣地》《乡村麒麟唱》分别在“海棠杯”全国散文大赛和“品味乡愁”全国散文征文中获得优秀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