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武汤 诸解

 任持自性 2023-12-25 发布于陕西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清·张锡驹:

太阳病,发汗病当解,若汗出不解,正气虚也;其人仍发热者,徒虚正气,而热仍在也;汗为心之液,心液亡则心下悸矣;夫津液者,和合而为膏,上补益于脑髓,今津液不足,则脑为之不满,而头为之眩也;身者,脾之所主,脾虚不能外行于肌肉,则身无所主持而动;振振欲擗地者,合头眩身瞤动而言也,言眩之极,动之甚,则振振动摇不能撑持而欲擗地也。真武汤主之。真武者,镇水之神也,水性动,今动极不宁,故亦以此镇之。茯苓松之余气,潜伏于根,故能归伏心神而止悸;附子启下焦之生阳,上循于头而止眩;芍药滋养荣血;生姜宣通经脉而动自止;白术所以资补中土而灌溉四旁者也。


清·柯琴 《伤寒来苏集》

肾液入心而为汗,汗出不能遍身,故不解。所以然者,太阳阳微,不能卫外而为固,少阴阴虚,不能藏精而起亟也。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头眩身瞤动,因心下悸所致。振振欲擗地,形容身动之状。凡水从火发,肾火上炎,水邪因得上侵。若肾火归原,水气自然下降,外热因之亦解。此条用真武者,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而心下悸,并不在头眩身动也。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亦重在悸,不重在厥。 但彼本于太阳寒水内侵,故用桂枝;此则少阴邪水泛溢,故用附子。仲景此方,为少阴治水而设。附会三纲之说者,本为误服青龙而设。不知服大青龙而厥逆筋惕肉瞤是胃阳外亡。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建中理中辈,无暇治肾。即欲治肾,尚有附子汤之大温补,而乃用真武耶?要知小便自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火失其位,则水逆行。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阳;佐芍药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生姜者,用以散四肢之水气,与肤中之浮热也。


清·曹颖甫: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为寒水之经,外主皮毛,内统上中二焦。(西医谓之淋巴管,为水液所出。)少阴为寒水之脏,膀胱为寒水之腑,属下焦。(西医谓之输尿管,又名淋巴系统,为水道所自出。)发汗不解,则少阴肾气为浮阳所吸,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水在心下,故阳不归根而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上实下虚,故痿弱不支,谚所谓头重脚轻也。此为表汗太过,少阴上逆之证,故非用炮附子一枚温其肾气,使三焦水液,化蒸气外出皮毛,上及头目,不足以收散亡之阳。非利水之茯苓、白术,不足以遏心下之水。非芍药、生姜,疏营之瘀而发其汗液,不足以杀其水气,此《太阳篇》用真武汤之义也。少阴病情,与此相反,所以同一方治者,详《少阴篇》中。


清·黄元御 《伤寒悬解》

阳虚之人,发汗过多,土败阳飞,则头目眩晕。风木动摇,则心悸肉瞤。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木郁风生,是以悸动。根本摇撼,则悸在脐间,枝叶振摇,则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风动神摇,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风动,原于土湿而水寒,真武汤,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泻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也。真武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刘渡舟:

太阳病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水泛之证。太阳病本当发汗,但不可过汗。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阴为太阳的底面。若过发太阳之汗,势必要耗伤少阴阳气,以致出现阳虚的诸种变证。所谓“汗出不解”,非指太阳病不解,而是疾病未愈的互词。“仍发热”,亦非表证之热,而是汗多伤阳,阴寒内盛,迫使虚阳外越的表现。夫阴虚阳盛者每多动风;而阳衰阴盛者每多动水,这是疾病发展的常见规律。肾主水,为水脏,肾阳虚衰,则制水无权,往往导致寒水之气得以上乘。寒水之气凌心犯胃则见心悸或心下悸;上冒清阳则见头目眩晕,据临床观察,亦有发生头痛者。“身瞤动”,即身体筋肉跳动;“振振”,指肢体震颤摇动;“欲擗地”,擗,作仆解,即站立不稳,欲仆倒于地之象。皆因阳气虚衰,周身筋脉失其温养,再加之水湿之邪浸渍所致。由于本证之水邪为患仍因阳虚不能制水而致,且这种水邪或上或下,或表或里,甚或充斥周身,其势浩浩荡荡莫之能御,所以古人称之为阳虚水泛证。治用真武汤扶阳以镇水。

真武汤,亦名玄武汤。玄武为坐镇北方的水神,因能制水而镇摄水邪,故以之命名。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具有扶阳祛寒镇水之功,用于阳虚水泛证最为适宜(方解见“少阴篇”)。

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证,应作比较鉴别:真武汤证是少阴水脏阳衰,司水无权而水邪泛滥;五苓散证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一在少阴,一在太阳,一脏一腑,证治各别。

五苓散在栀子豉汤证前,真武汤又列栀子豉汤证后,反映了仲景论水证、火证以资对比,而加强辨证之义。


胡希恕:

与苓桂术甘汤互看,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真武汤就是里头有停水,吐、下都是误治,非利水不可,发汗更不行。

苓桂术甘汤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停水而表不解,吃泻药或者吐药,表不解就气上冲,气上冲就心下逆满、脉沉紧。要是发汗则“动经”,动其经脉,只是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是病更重了,由于发汗而来的。原先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发热”。表不解,还发热。“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而心下悸。“头眩”,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身瞤动”,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都是虚的现象。苓桂术甘汤“身为振振摇”,是若发汗后站不安稳而已;真武汤“振振欲擗地”,振振是打寒战是“虚故也”,欲擗地是要倒下。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证候。用苓桂术甘汤不行,得用真武汤。


真武汤也是利小便的一个方药,但是它利于阴虚证,阴证之中的虚证。苓桂术甘汤还是阳虚证,阳证之中的虚证,都由于小便不利,而里头有停水,发汗误治了。


真武汤方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茯苓、白术利尿;水往上逆,心下悸甚至于也有恶心,所以搁生姜,量用得也挺重三两。和苓桂姜甘汤就是茯苓甘草汤是一样的,水气往上冲逆也搁姜。但是真武汤不搁桂枝,没有气冲,并没有心下逆满这种情形。真武汤可能有恶心,这一段没说,从方剂中分析可能有恶心。真武汤搁芍药,水陷于阴证,恐怕里头也有腹痛,芍药治腹痛。另外,由于陷于阴虚证有振寒,恶寒得厉害,得搁附子。

真武汤不但能够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擗地这种情况,也能够治里头有停饮,有下利的机转而又腹痛的情况。芍药治腹痛,这时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真武汤和附子汤,也治心下有水气,但是这全是陷于阴虚证。临床上遇到的病人恶寒得厉害,尤其有“振振欲擗地”,打寒战,必振寒,振寒都是阴虚证的反映,若是阴虚的小便不利、头晕,用苓桂术甘汤就不行,苓桂术甘汤没有阴虚,阴寒的证候。治用真武汤。

里有停饮而发汗变证多端→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必须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在表证上,必须要利小便而解表,按一般的发汗法是绝不行的。


《伤寒论》从桂枝去芍药汤证以后,反复说明利小便而解表。小青龙汤也是,小青龙汤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表不解,要用普通的发汗方剂是不行的,必须一方面祛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够达到表解的目的,换个法就不行。研究太阳病的客观事实,这是中医的特别发现。小便不利,有表证,在临床上很容易遭遇到,这时吃发汗药,吃吐药、泻药全不行,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表也自然解了。但是这种方剂不是一种,不是随便哪个利小便的方药就行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PS:对应不同病位病因)


倪海厦:

病人素虚发汗,造成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发汗的药吃到胃里,所有发出来的力量从肠胃脏腑都会动,动的时候,肾脏三焦的水全部往外走去发汗。这是正常人的体格。如果病人素虚里面寒湿很盛,汗发后病证没有解,成为寒湿兼有发热。这发热不是伤风感冒的热,是虚热。发汗就是刺激免疫系统让它发出来,所以发汗时脏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里面是空的,但还有一部份的水在底下没有完全发掉,这时会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就是寒在里面,发汗后胃阳功能没有了水没有办法化掉,心就动悸。头眩是因为水在中膈,就像苓桂朮甘汤证一样昏眩;振振欲擗地者就是头重脚轻的现象。人身上有阴有阳,阳虚就是比正常的阳少很多的时候,阳本身性很轻,阴比较重,阴阳混在一起才能停在中膈下膈,发汗使阴阳分开来,阳往上冲,冲上去的阳叫作浮阳。头会很重。阳气在上面下不来,这种症状大多是少阴证。少阴讲的是肾,肾虚的人一发汗就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的。这是真武汤证。身瞤动,本来身体虚就是津液不足的现象,筋和肌肉是靠津液来滋养的,津液不够就会瞤动跳动。

白朮和附子和桂枝汤的关系,桂枝汤能够壮脾阳,加上白朮能够健脾去湿,附子能够收阳,能够壮阳同时收它的浮阳。阳浮在表面,靠附子收浮阳让阳归根。所以在四逆汤的时候用附子。会用到四逆汤的时候,是很危急的,人都冰冷掉了,快绝阳了,身体的动能快没了,附子一下去,能把它全收回来,附子就是这功能,所以脑中风、头部、脑出血的时候常常用到。

白朮能够收敛,让血跑回血管里面,附子用下去能把血降下来,有的时候白朮附子单两味在用这是发脓疡。如果脓疮生在皮肤表面上,把脓挤掉就好了。脓疮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结的下方很深的地方,如果不除掉可能会扩散或烂上来,这时候的汤剂在哪个位置上都会加白朮附子在里面。这两味能把很深的脓发到表面上来,所以过去治疗癌症初期硬块,加白朮附子在里面。因为附子的力量很强,使体能变得很强,把不干净的往皮肤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脓发炎用白朮把湿去掉,露出来的只是一个头而已不会扩散,伤口黏黏稠稠的会化脓所以要加去湿的白术,因此癌症的时候常常用到白朮附子。

真武汤为什么用白芍?因为身瞤动的时候肌肉组织四肢上面的血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循环力量不够了,没有办法完全滋润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脏,所以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脉打通,【本草】写白芍能通血痹,何谓通血痹就是血液循环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强。所以妇人的腹痛、月经痛都是用白芍,所以当归芍药散在经方里面很有名。子宫瘀血西医叫子宫内膜异位其实是血块在里面而已,芍药能通血痹就是血瘀积到的地方,芍药能够破瘀。救逆的时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靠附子发散的力量,让芍药把它往回收。

为什么加生姜?因为有心下悸,中间有水饮在里面,加生姜茯苓让它散开来,然后利小便出来。真武汤是镇水用的,真武是神明的名字,玄武就是真武是镇水的名称。真武汤平常用在老人利尿,年龄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数多,西医检查说摄护腺(前列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可以用此方。

茯苓用的比白朮多,所以真武汤是利尿剂。加重茯苓的量,茯苓要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平常茯苓白朮等量用。

附子用炮附子,炮附子可以温阳化水,把水的温度增加,然后用芍药生姜来补虚,如此就能利尿。这里因为要排水,所以不用甘草。治疗水肿病的时候,尽量不用甘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所谓“发汗则动经”身振振而摇是也,是治疗中焦胸膈间的水饮。

此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行其水也。这是上下表里通通虚掉了,所以真武汤证在人很虚弱的,年纪大的人可以看到。

仲师心法,阳虚者必先救阳。故以附子回阳则振振欲擗地者可已;以茯苓化水则心下悸、头眩可已;以白朮助吸收水饮协同茯苓化水气,协同附子以温中达四肢;以芍药、生姜温通血痹则身瞤动可已。

脑中风瘀血的时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药用到六,因为血离开了血脉,加重芍药的量让血马上回到心脏;所谓附子能收阳就是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伤寒绪论曰:凡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忌温药。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平常不得眠都不用热药,用寒凉的药。有的人是津液虚,才可以用真武汤。

易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为当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

体质素为中湿之人,常自汗出,常晕眩,此时用苓桂朮甘汤无法利水出去的,也要用真武汤△肌肉常瞤动也是用真武汤△遇到晕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朮甘汤;遇到寒湿的人,就是用真武汤△怎么知道有寒湿,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为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由黄帝外经的骨阴论可知,膝盖骨、囱骨、耳后完骨都属于阴气所生,所以当湿伤于下的时候,下方的阴骨也就是膝盖骨会被伤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