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量平衡灸学习心得笔记

 新用户0891o2xW 2023-12-25 发布于山西

一、认识能量平衡灸:

艾灸调整治疗疾病实例

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1、外因:风、寒、暑、湿、燥、火2、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3:不内外因:饮食

人体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1、经络瘀堵、脏腑失调。2、正气不足。所以我们要以疏通、扶正气、调理脏腑平衡为主要目的。

能量平衡灸调理的十六字原理:疏通管道;见坑填土;驱邪扶正;命运归平。命:肾为先天之本;运:脾胃后天之本;

从人体能量平衡图中可以看出人体能量分布情况是: 隔膜以上为天,肺、心❤属于横隔膜之上,为天,心❤、肺需要的能量较少,越往上需要的能量越少; 隔膜以下为人、地,肝、脾、肾属于横隔膜之下,为人和地,需要的能量较多,越往下需要的能量越多; 道德经中有,“空其心,实其腹”,对人体的能量分布具有指导性意义。

能量平衡灸如何选取穴位做到高效调理: 选要穴,精选穴,以背俞穴和腹墓穴为主,因为: 背俞穴和腹墓穴离脏腑最近,作用最直接; 一个穴位基本可以代替一条经络直接作用于脏腑; 选取的穴位都是大穴和要穴; 人体能量的分布就在整个躯干进行,四肢末梢是分支。

二、认识熟悉人体穴位:

人体背部穴位图:

人体的腹部穴位图:

背俞穴名称、对应脏腑、所在位置,记忆口诀。

腹募穴名称、对应脏腑、所在位置,记忆口诀

能量平衡灸的特色: 系统穴位配伍高效; 绿色安全,不破皮(悬灸、无副作用); 七公分大艾条悬灸,烟少灰白,渗透力强; 充分发挥每一个穴位优势,互相辅助。

三、走出艾灸的误区:

艾条选择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著名针灸学家,《灸 绳》作者周楣声说过:“艾灸必须以艾草为热源”。 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有利于治疗作用的近红外线,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是远红外线的3~4倍,并被机体吸收,近红外线能激发人体的“免疫激活素”。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他药材和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及射线等等与艾做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人类上万年唯独以艾草为主做灸的原材料。

  科学数据表明,艾油每年挥发20%左右,新艾的艾绒燃烧时由于含有较多的艾油,所以火力较大,燃烧很快,冒的烟也浓,常使人感受到灼烧痛;而年份过久的艾条,艾油完全挥发,起不到想要的作。因此,一年以上的艾条效果最好,三年的艾条最佳。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所谓的七年之病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的陈艾,就是说对于大病、重病,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进行艾灸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七年的大病、重病,需要用三年的时间坚持艾灸才能起到作用。 艾条的好与坏与标注的比例无关,不能单纯追求所谓的比例;绞打越碎艾绒纤维的完整性越差,越容易做假;所以,重要的是与制作艾条的艾叶的原材料质量好坏有关,只有用好的艾叶才能制作出好的艾条。

艾烟的特别功效: 艾烟是艾条燃烧后产生的烟气,艾叶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燃烧后的药理作用更强,艾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如铁、锌、镁、钠、钾、钙等成分在燃烧后的艾烟中同样含有,而且可被人体吸收,艾烟对交感神经有调节作用,被人体吸收后起到镇静作用。 艾烟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可预防传染病,所以适量的吸收艾烟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但是不要过度。

好艾条的辨别:看: 外形:看艾条外形整体是否结实,紧实。 艾灰:看艾灰的颜色,艾灰灰白色的成形是 好艾条。捏: 艾绒柔性成棉,紧实又软的是好艾条。闻: 气味:好艾条有淡淡的艾草清香味,越陈清 香味越淡,气味不呛人。 艾烟:好艾条艾烟不熏眼睛,不呛人,不刺 鼻。感受: 好艾条火力温和,渗透力强。

艾灸的注意事项:

能量平衡灸的施灸顺序: 采取先灸背俞穴,灸背俞穴由下往上灸,其宗旨就是要祛除风、寒、湿等诸邪必须先疏通管道,只有排泄的管道疏通了才能通过下水道排泄毒素和废物,这就是能量平衡灸独特的区别于传统艾灸的地方。

艾灸后的封穴手法: 艾灸后穴位和毛孔都处于打开的状态,如果不及时封穴,寒气更容易入侵,并顺着经络入侵更深,所以艾灸后封穴尤为重要。封穴时封穴的手法不宜过重,艾灸后,轻轻拍打或抚摸施灸区域即可。

保健养生灸法及穴位:中脘穴: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腹会,能清六腹。主治胃疼,食谷不化,呕吐,吞酸,腹胀,泄泻。神阙穴: 位于人体任脉上的要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艾灸神阙穴可使人体精神饱满、体力充沛、面色红润、轻身延年。关元穴: 小肠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保健灸和调理灸的时间、周期:保健灸: 保健灸不需要天天灸,每次总时长30~60分钟,一 周2~3次左右。调理灸: 慢性症状通常要按疗程来灸,一个疗程 10~15天,第一个疗程可以每天施灸一次,第二个疗程开始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隔天灸或者每周2~3次,随着症状渐渐好转,艾灸的次数也可以慢慢减少。 艾灸的“灸”字,意思是从火🔥从久,“火🔥必足”就是要久灸、灸够,直到正气激发到位,人体也会“得气”。人体得气了,就说明艾灸 产生了作用。因为,疾病的产生都有个过程,风、湿、寒邪之气在我们体内囤聚已久,而艾灸是激发身体的正气去与邪气相博的调理方式,所以,我们需知正气战胜邪气是有个时间和过程的。艾灸从火🔥从久,火🔥足量大方有效。

注:艾灸后不可碰凉水,两个小时后才可以洗澡🛀。

四:脾胃肠道消化系统的调理:

食物在腹内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进入胃内的食物要想顺利的正常消化吸收必须胃气充足,脾气旺盛,如胃气、脾气不足,则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进入胃内的食物,也无法向其他脏腑提供其所需必须能量动力。

胃疼概述: 胃疼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道病症,胃疼,又称胃脘痛。 胃疼常伴有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暖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造成消化不良形成胃疼的原因

胃疼的调理方法:

胃疼艾灸如下穴位的原因: 1、小肠是人体的下水道,灸小肠区域就是先开门,疏通管道,打开排出风寒暑湿燥火毒素及糟粕的出口。 2、艾灸三焦俞也是为了清扫道路,提升人体气机的升降能力。 3、重点艾灸脾俞也是为了增强脾的能量和动力,脾的能量足了其运化水湿的能量就强了,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到胃,使胃的收纳消化吸收能量增强。 4、中脘是胃的募穴,是六腑的腹会,艾灸中脘可以帮助疏通六腑,提高胃的收纳消化吸收能力。 在调整急性胃疼时可以直接先艾灸中脘穴,直至疼痛缓解,因为在病况危急时,先艾灸中脘穴,可以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急则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在考虑治疗本病,缓则治其本。

调理胃痛艾灸施灸的穴位、顺序、时间:1、小肠区域、15~20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脾俞、10分钟;4、中脘;10分钟;特别注意: 小肠俞与小肠定位的区别,小肠俞位于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小肠指关元俞和小肠俞连线的中心区域。

腹泻的调理方法:

调理腹泻艾灸施灸的穴位、顺序、时间: 1、小肠区域、15~20分钟; 2、大肠俞、10分钟; 3、三焦俞、10分钟; 4、脾俞、10分钟; 5、中脘穴、10分钟;(不作为重点,可灸 可不灸) 6、神阙穴、10分钟; 注:对因为受寒或急性的单纯腹泻可用隔 盐灸法只灸神阙穴。

大肠俞:   大肠俞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功能,有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肠鸣、坐骨神经痛等作用。

神阙穴:   神阙穴就是肚脐,是连接脐带的地方。它是人体361个穴位中唯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它处于人身阴阳相交的地方,诸气会聚之处。人体先天的强弱与此穴密切相关,故被称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所以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 神阙穴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加之穴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是调整脏腑的枢纽,又邻近胃与大小肠,所以该穴还能益气养血,调和脾胃,复苏固脱,理肠止泻,平衡阴阳,本穴除治中风脱症,厥逆之痰外,还可用治腹泻、绞痛、脱肛等症。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一般不针,可纳炒盐外敷灸之。

胃疼、腹泻的预防和调护:

五、如何正确处理艾灸排病反应

常见的排病反应:

自己艾灸后出现的明显排毒反应

六、老寒腿的调理

告别老寒腿,温暖过秋冬 所谓老寒腿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关节腔积液等,其产生的原因是: 1、外因:风、寒、暑、湿、燥、火 2、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 3、不内外因:饮食 应用能量平衡灸调理老寒腿,就是通过艾灸向各脏腑 输送能量,达到驱邪扶正的效果,实现各脏腑同调,使各脏腑起到应有的作用。老寒腿调整施灸的顺序、穴位、建议施灸时间: 1、膀 胱:10~15分钟; 2、小 肠:15~25分钟; 3、气海俞:5~10分钟; 4、肾 俞:5~10分钟; 5、委中穴:15~20分钟; 6、太冲穴:5分钟; 7、髌骨上缘三寸到内外膝眼段区域灸透。 为了增加艾灸效果,艾灸结束后还要用手拍打风市穴,有利于下肢排风。

膀胱:   膀胱就相当于水池子,艾灸膀胱区有利于利湿祛湿。 艾灸10~15分钟,艾灸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艾灸的时间要察言观色,以施灸处灸透,皮肤潮红为度。

小肠:   小肠是人体重要器官,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心脏跳动产生热量,这个热量就是人体所需温度的能量动力的来源,小肠是人体的地热,温煦周围的脏腑,因此当小肠的能量低時其吸收和转化能力就低,所以人们出现老寒腿或腿部静脉曲张是因为小肠的热量动力不足,因此用能量平衡灸调理老寒腿就要重灸小肠,小肠区域一定要灸透,把热量传递渗透到小腹部,否则不起作用,通过艾灸小肠增加小肠的能量, 达到调病治病目的,艾灸过程中不要追求灸感,重在效果。 小肠艾灸:15~25分钟,皮肤潮红。

气海俞:   气海俞是人体的水道,通过艾灸气海俞让水道运行起来,辅助增加小肠的能量。 艾灸5~10分钟。

肾俞:   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肾主骨髓,只要寒湿到了骨膜里了,就一定要艾灸肾俞和膀胱。 艾灸:5~10分钟

委中穴:   委中穴是艾灸调理治疗老寒腿的重要穴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在艾灸委中穴前应先对委中穴进行旋转按摩40~50下,(对于滑膜炎、髌骨囊肿、关节腔积液的患者在按摩前要在膝盖下垫上厚毛巾),在施灸过程中要从上往下慢慢连续拉灸3次,进行导引把寒邪从脚部排出去。艾灸:15~20分钟

太冲穴:   艾灸太冲穴有强肝的目的,膝为筋之腹。 艾灸:单穴5分钟

  髌骨上缘三寸到膝眼段区域,是病灶集中区域大面积施灸就可以。灸到皮肤潮红就可以了。

风市穴:   为了提高艾灸效果,便于寒邪、湿毒、风从下肢排出,在艾灸完上面的穴位和区域后要敲打风市穴以帮助下肢排风。

  膝关节积液的患者,可重点艾灸委中穴和髌骨上缘三寸到内外膝眼段区域。 如患者是单侧老寒腿或膝关节积液、疼痛可只施灸患侧。治疗老寒腿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时不要喝茶,喝茶泄火; 2、不要穿湿衣、湿鞋,洗脚后要迅速将脚擦干,防止寒从脚底生。

七、疼痛症状调理:

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痹症: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痹症的分型: 1、行痹(风痹):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 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 触之不热。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不通则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不荣则痛:气血不足,无法濡养筋骨,(荣:营养 ) ;

1、颈部疼痛调理:颈部疼痛: 颈部疼痛是指颈部的局部疼痛、酸胀及沉重不适,可伴有上肢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艾灸顺序、穴位、时间:(1)、小肠:15~25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大椎穴:10分钟;(艾灸时需扰动风池 穴、风府穴,增强艾灸效果);(4)、肩井穴:5分钟(也可用刮痧代替);(5)、阳池穴:5~10分钟;注:对于肝火旺盛的患者,可以不灸肩井穴,可以配合刮痧代替施灸,运用刮痧手法刮拭皮肤、经络,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起到祛风散寒,行气止痛增强机体潜在抗病能力; 另外,如用艾灸方法,艾灸肩井穴的时间单穴不要超过5分钟,因肩井属木,且位置处于肺尖,艾灸时间太长容易上火。

艾灸调理富贵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富贵包且较大的患者,在艾灸大椎穴前先艾灸富贵包周围凹陷,把富贵包四周疏通开了,再重灸大椎穴,因为富贵包中间是个瘀堵点,周围一圈都是凹陷的,说明这个地方是粘连在一起的,这个点绷紧了之后周围一圈都比较紧,所以先把周围灸一灸,把四周疏通开了,再对着大椎施灸,里面的垃圾毒素就会往四周扩散,然后排出去。

2、肩部疼痛调整:肩部疼痛: 肩部疼痛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症状,可能影响肩关节活动,夜景疼痛会影响睡眠,而且肩痛的病程常常很长,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艾灸顺序、穴位、时间:(1)、小肠:15~25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大椎穴:10分钟;(4)、肩井穴:5分钟(或刮痧代替);(5)、局部痛点(以肩关节周围和三角肌区域 为重点及后背肩关节腔)灸透;(6)、曲池穴:10分钟;(7)、阳池穴:10分钟;注:调整肩部疼痛时,肩井穴、曲池穴、阳池穴可只艾灸患侧。

3、腰痛调整:腰痛:艾灸顺序、穴位、时间:(1)、膀胱、15~25分钟;(2)、小肠、15~25分钟;(3)、三焦俞、10分钟;(4)、肾俞穴、10分钟;(5)、关元穴、10分钟;

预防疼痛症状的方法措施:

八、感冒、咳嗽、鼻塞调整

感冒😷: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疼,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有声无痰→咳; 有痰无声→嗽; 有痰有声→咳嗽;鼻炎: 统称鼻渊,鼻窒,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下降,头疼、头昏等。

引发感冒、咳嗽、鼻塞的原因: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内 因:正气不足;(先天原因:体质较弱; 后天原因:反复用抗生素,身体抵抗 力下降);表 征:外邪入侵;用艾灸调整感冒、咳嗽、鼻塞的机理: 就是通过艾灸使外邪散发出去、排出去,让外邪从那里来,就从那里回去。

艾灸调理感冒、咳嗽、鼻塞方法:

感冒发烧艾灸调整顺序、穴位、建议施灸时间:1、小 肠:15~25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脾 俞:10分钟;4、大椎穴:10分钟;5、肩井穴:≤5分钟;能量平衡灸调整感冒发烧灸脾俞不灸肺俞原因: 因为肺脏娇贵,肺脏具有喜湿易燥特性,所以不能长时间艾灸肺俞穴,灸肺俞穴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感冒的好转,反而易反复发作,因此用能量平衡灸调整感冒😷我们一般不艾灸肺俞,而是采用培土生金法艾灸脾俞,目的是增强脾的能量,从而提升肺的能量,同时通过艾灸脾俞、大椎、肩井等肺脏周围的穴位,通过包围式、围剿式的施灸,达到对肺脏的调理,使其能量平衡。完成疏气,理气使命。

感冒、咳嗽调理施灸顺序、穴位、施灸时间:1、小 肠:15~25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脾 俞:10分钟;4、大椎穴:10分钟;5、肩井穴:≤5分钟;感冒、咳嗽无痰施灸顺序、穴位、施灸时间:1、小 肠:15~25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脾 俞:10分钟;4、大椎穴:10分钟;5、肩井穴:≤5分钟;6、滑肉门:10分钟;7、腹 部:10分钟。注:灸滑肉门时,艾条应稍微朝上朝外一点,避免灸到天枢穴使天枢穴能量过剩出现便秘的情况。

感冒、咳嗽有痰施灸顺序、穴位、施灸时间:1、小 肠:15~25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脾 俞:10分钟;4、大椎穴:10分钟;5、肩井穴:≤5分钟;6、中脘穴:10分钟。

注: 寒症、发烧、发热的患者都可以先灸大椎穴,灸到微微出汗后,在按顺序灸其他穴位,大椎穴可再灸一遍。对于寒症较重的患者可把大椎穴做为重点穴位长时间施灸,灸到微微出汗,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鼻炎调理施灸顺序、穴位、建议施灸时间:1、小 肠:15~20分钟;2、三焦俞:10分钟;3、脾 俞:10分钟;4、大椎穴:10分钟;5、中脘穴:10分钟。注:用艾灸方法给小孩调理感冒、发烧、鼻塞时,应严格把控艾灸时间,总的用时不应该超过10分钟,因为小孩是童子之体,身上元阳之气较充盈,所以只要稍微施灸即可达到能量阴阳平衡,使入侵外邪排出,身体迅速恢复健康。

感冒😷预防与调理:

九、养颜长寿保养灸

大椎穴: 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地方。这里是阳经大会,是阳气升发的一个重要站点。人体手三阳经有三对,共六条,足三阳经也有三对,也是六条。这六对十二条阳经运行着人体后天的阳气,温养人体周身。这十二条阳经均与督脉相交于大椎穴,而督脉是人体阳气之总督,运行着先天之气。十三条经气,先天、后天经气在此交汇,此处可谓交通要塞。 大椎穴是一个十字路口,影响脑部供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阳气一旦不足则会堵塞7条经络督脉、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阳气一旦足了,就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阳气流通宣发,则不会郁聚而发生热毒。 经常刺激大椎穴不但能够补充人体阳气的不足,当人体阴阳失调时,还可以起到中正调和的作用,使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此外,大椎穴还具有非常好的清热解表,通治感冒的作用。 注:艾灸大椎穴的同时要用手指轻轻的扰动头部的风池穴和风府穴,提高艾灸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关元穴: 关元归属任脉,为任脉与冲脉、足三阴经之会,手太阳小肠经经气汇聚之募穴。为阴阳元气交会、精气聚集之处,具有培补元气、温肾壮阳、益气间脱、导赤通淋等作用。是保健的要穴,诸虚百损常用穴,男女妇科病之主穴。 (1)关元是保健要穴。本穴是元气所聚所藏之处,三焦气之所处,肾间动气之所发,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是全身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之原始动力,生命之根本。功善培补元气,温肾壮阳,益气固脱。 (2)关元是慢性病及大病之后补虚要穴。朱丹溪曾言:“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凡是久病虚损,正气虚耗或各种慢性疾病见有元气不足者,均可选用本穴,仍以灸法为常用。 (3)关元是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病之常用要穴。本穴位于小腹部,正当膀胱与生殖系统的分野,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理论,所以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均能治疗。因本穴是补益元气的重要穴位,而元气是人体中生命活动的基础,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于泌尿系统可见尿频、尿急、癃闭、遗尿等症;于生殖系统可见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崩漏、阴挺、不孕等症。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针、可灸、或针灸并用。 (4)关元是肠道疾病常用穴。本穴是小肠之葬穴,六腑病常取其腹募穴与下合穴,用之可有调节小肠、分泌清浊的功能,因此对泄泻、便秘、痢疾、肠粘连、沾气等肠道疾病有很好的实用功效。

血海穴: 血海穴,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血海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黄褐斑、皮肤病。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足三里是人体的长寿穴,可补肾壮阳,可使女人面色红润,可调整治疗胃寒,胀满,消化不良,下肢疼痛,强壮筋骨。

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身体的一个穴位。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肝、脾、肾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三阴交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穴位,是女人👩的不老穴,可推迟更年期,补血养颜,紧致肌肤,补肾健脾,因脾虚引起的足跟痛。

风市穴:   艾灸完三阴交后为了防止下肢受风、寒、湿邪入侵,引导下行排风,必须要拍打风市穴,以增强艾灸效果,达到美颜长寿目的。

十、膝关节疼痛调理

如何快速高效的调理膝痹

十一、宫寒的调整

调整宫寒的施灸顺序、穴位、建议施灸时间:1、小 肠:15~20分钟;2、肾 俞:10分钟;3、三焦俞:10分钟;4、脾 俞:10分钟;5、中 脘:10分钟;6、中 极:10~15分钟。

十二、中老年补肾扶阳保健灸补肾扶阳保健灸施灸顺序、穴位、建议施灸时间1、中 脘:10分钟;2、足三里:10分钟;3 、肾 俞:10分钟;4、太 溪:10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