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日历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12-26 发布于江苏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早上刚上奏天子一个折子,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想要为天子除去被蒙弊的事,哪里会因为爱惜衰老的身体而顾虑太多呢?
浮云隔断了秦岭,“我”的家又在何方?大雪拥塞了蓝关,就连马儿也不愿向前。
在潮州这个瘴气弥漫的地方,正好替“我”把尸骨收起。

注释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肯:岂肯。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贬谪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被贬这一事件,抒发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即“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是说,早上刚上奏天子一个折子,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这是写“被贬之原因”。“朝奏”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劝阻迎奉佛骨。这个只是他“内正其心”的一个表现罢了。即便没有这件事,也会因为其他事情被贬,因为他要维护的其实就是“内正其心”“不失其志”而已。
首联对仗,颇具讽刺意味,且对比强烈。早上刚上奏,晚上就被贬,这样的人生,也只有不同流俗的韩愈能做到。他的好朋友柳宗元说他经常被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好为人师,即他写了《师说》,这在当时让韩愈成为众矢之的。大家都笑他狂,是个怪物,都等着看他笑话,一旦被贬,大家就等着笑话他,看他出丑。所以,他一生两次被贬岭南,正遂了那些小人的心。韩愈从26岁写《争谏》,到52岁被贬潮州,始终志向不改,一以贯之,令人敬佩,他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呢?即《争臣论》中的这一句,“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颔联是说,想要为天子除去被蒙弊的事,哪里会因为爱惜衰老的身体而顾虑太多呢?这是写“内正之志向”。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也是韩愈写这首诗的内在原因,也是他“文以载道”的一种表现。韩愈作文作诗,从不无病呻吟,而是载道载志,非常实在。
年轻的韩愈就曾壮气凌云,他在《赠徐州族侄》一文中写道:“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现在52岁了,这个志向仍然没有改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颈联是千古名句,意思是说,浮云隔断了秦岭,“我”的家又在何方?大雪拥塞了蓝关,就连马儿也不愿向前。这是写“意志与决心”。马儿不愿向前,反衬诗人为了志向,宁死不屈,不屈不饶。在人生的大风雪面前,诗人没有退宿,反而以身殉道,并为此豪情顿生,无所畏惧。这在尾联“好收吾骨”一句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因这两句也诞生了一个神话人物韩湘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韩湘子,就因为这一联而被后世演绎为仙人。韩湘是韩愈的侄孙,也是韩愈《祭十二郎》一文中侄子韩老成的大儿子。韩愈答应照顾抚养侄子十二郎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以报嫂子郑夫人以及十二郎当年让他进京赶考,而自己甘愿放弃机会的恩情。所以,当韩愈被贬潮州,也就带着韩湘一起,以便时刻教育学习,后来果然中了进士,这也算还了嫂子和侄子的一点点人情。
虽然十二郎是韩愈侄子,其实就比韩愈小两岁,与其说是叔侄,不如说是兄弟。为什么《祭十二郎》成为中千古第一祭文,就是因为韩愈三岁而孤,嫂子抚养长大,侄子让考,成就了韩愈,这些恩情,尚不及报,就皆去世,所以文中颇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侄子让考,这与许多姐姐务工赚钱,让弟弟上学的故事,是一样的。韩湘愿意与韩愈一起远行,也说明韩湘已然将之视为父亲,感情很好。所以,才会有尾联中“收吾骨”的说法。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尾联是说,“我”知你远道赶来,一同去潮州,是出于一片深情厚意。在潮州这个瘴气弥漫的地方,正好替“我”把尸骨收起。这进一步强调诗人为了“内正其心”,甘愿贬死他乡,也绝不后悔。这里面透着一股大无畏的精神,颇有孟子“杀身成仁”的勇气在里面。
韩愈作为一个儒家圣人,政治上,以孟子为师,坚守仁义,为了国家,单刀赴会,生死置之度外,令人尊敬。文化上,文以载道,倡导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成为“百代文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更加令人敬仰。
这首诗正是韩愈高洁人格的一种写照。韩愈不愧是,铮铮铁骨,顶天立地的汉子,是华夏民族的脊梁之一。
韩愈被贬潮州虽只有八个月,但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尤其是开化教育上面。所以,至今在潮州的韩公祠内,还竖立着一块石碑:功不在禹下。以此来纪念他对于潮州的贡献。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