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兴、盛、衰于元代,因此一般被称为“元曲”,元曲能够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曲分为北曲和南曲,一般以北曲为代表,流传至今的元曲也多为北曲,我们平常所谈的“元曲”一般都是指北曲。 元曲分为戏曲和散曲,而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我认为戏曲属于戏剧的范畴,散曲属于诗歌的范畴,只有小令跟诗、词同出一脉,所以本文所谈“元曲”特指小令。 小令和诗、词很接近,尤其是和词如出一辙,甚至难以区分。词有词牌,曲有曲牌,懂得词牌再理解曲牌就很容易了。 词、曲都属于诗歌,都可以看作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曲这种文学形式也受到格律的约束,曲的格律主要包括押韵、平仄、对仗和衬字四部分,下面逐一解读一番。 一.押韵曲也要押韵,但曲的押韵跟诗、词有不一样的地方。 一是一韵到底。曲只能用一个韵,中间不能换韵,这点跟格律诗一样,跟某些词牌不同,有些词牌中间是可以换韵的。 二是平仄通押。近体诗不能平仄通押,词也只有少数几个词牌可以平仄通押。曲可以平仄通押,只是必须符合曲牌的规定,该用仄的地方不能用平,该用平的地方也不能用仄。 三是可以用重韵。这是和诗、词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这首元代赵善庆的《庆东原 晚春杂兴》: 烟中柳,柳外楼。乱随风雪絮飘晴昼。游人陌头,残红树头,流水溪头。百六楚风酸,三月吴姬瘦。 此曲连用了三个“头”,见过诗或词有这么用韵的吗? 二.平仄曲的句子基本都是律句,和格律诗一样,也要求一句内平仄交替出现。以元代郑光祖这首《塞鸿秋》为例: 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褥。王维旧画图,杜甫新诗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这首曲通篇全是律句,句内平仄交替,而且句句用韵,平仄通押,通过此曲能很直观地看出元曲的押韵和平仄规律。 但是曲的平仄比诗、词要求更加严格,对四声有明确区分,该用上声的不宜用去声,虽然都属于仄音。甚至平音中的阳平和阴平也不能混用,该用阳平的不能用阴平,该用阴平的不能用阳平,这比诗、词要求严格多了! 为什么呢? 因为曲主要是用来唱的,为了演唱需要,所以把四声分得如此之清,否则就会“拗嗓”,比如该用阳平之处用了阴平,唱起来嗓子就会不顺畅,导致曲子唱起来很别扭。 三. 对仗曲中凡上、下句字数相同的,一般多采用对仗,以增强语言美、音律美之艺术效果,正如周德清所说:“逢双必对,自然之理,人皆知之。” 举几个对仗的例子,三字对如“松衫翠,茉莉香”;四字对如“春山淡淡,秋水盈盈”;五字对如“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六字对如“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等等。 注意曲中对仗并非强制要求,所以会出现同一曲牌中,甲作者用对仗而乙作者不用对仗这种情况,这很正常。 四. 衬字衬字指在曲谱规定字数之外增加的字。格律诗中绝不会出现衬字,有的词牌可能会有衬字,但很不普遍,曲中的衬字就比较普遍了。 衬字相当于作者额外加的字,目的是解释说明,使意思更加明白,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骄马吟鞭,我是个酒社诗坛小状元”,其中的“我是个”三字就是衬字。 另外,曲的格律跟近体诗一样,也要避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规则都是一样的,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好了,本文简单介绍了一下元曲的格律知识,虽然现在基本没有人再去写“曲”,但学习曲的基础知识对大家更系统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欣赏元曲都会有所帮助。 虽然相对比较陌生,但元曲中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例如《天净沙秋思》等,后期我会整理一些分享给大家。朋友们针对元曲的格律知识,有何高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