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速递|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Bausch 2023-12-27 发布于上海

导语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高度化趋势 。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约53.6%,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高达20%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和管理水平,降低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和致盲危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专家团队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团体在《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的基础上重新撰写《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针对有近视风险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后的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管理给出建议和方法。

0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当眼球调节放松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划分:

①近视前期:SE≤ 0.75 D且>-0.50 D;

②低度近视:SE≤-0.50 D且>-3.00 D;

③中度近视:SE≤-3.00 D且>-6.00 D;

高度近视:SE≤-6.00 D

高度近视又分为:

单纯性高度近视:SE≤-6.00 D,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病理性高度近视:SE≤-6.00 D,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BCVA常低于正常。

02

高度近视的预防与管理

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高度近视预防关口前移、临床早筛早诊,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加强高度近视管理,及时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病理性高度近视发生率、减少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是高度近视防控与管理的重点。

近视前期的管理

针对尚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应注意观察以下方面

1. 基线屈光:定期监测儿童远视储备量。

2. 基线年龄:推迟儿童出现近视前期状态的年龄,控制近视早发引起的高度近视发病风险增高。

3.屈光、眼轴变化:当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眼轴增长过快时,应提高警惕,尽快前往规范医疗机构检查。

4. 近视危险因素:低年龄段儿童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受到遗传、环境影响。应重点关注具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儿童的视力状态,可尽早开展基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风险,提前预防。对于户外活动减少、教育压力大、用眼习惯不当的儿童,应做好眼健康监测。

防控管理重点:延缓近视发生

1. 科普引导:加强低龄儿童、家长及学校的近视防控科普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2. 行为指导:提倡儿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每天户外活动2h以上;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限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

3. 建档管理:提倡儿童青少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建立屈光档案,完成每年2次眼健康检查。对于部分低龄或近视风险较高的儿童可缩短检查周期,每隔3个月进行1次眼健康检查。部分还未发展到近视,但远视储备明显不足或眼轴增长速度过快的儿童应尽早前往专业、规范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咨询,遵医嘱科学防控。

4. 临床干预: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或眼部屈光参数急剧下降的儿童,应尽早开展遗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发病风险。

02

低中度近视期的管理

对于已经近视,但尚未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人群,应注意观察以下方面

1. 基线屈光:近视初发时SE越高,高度近视发病风险越大。

2. 基线年龄:近视初发年龄越小,高度近视发病风险越大。

3. 屈光、眼轴变化:近视状态的SE进展及眼轴增长速度越快,高度近视风险越大。

眼底变化:儿童伴发明显的豹纹状眼底,高度近视风险增大,同时并发其他眼病风险也随之增高。

防控管理重点:控制近视进展速度

1. 行为干预: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例如持续保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近距离工作总量,减少单次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等。

2. 专科管理:定期检查视力状态(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监测指标应包括用眼环境调查、视力、眼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调节、双眼视功能及其他必要的眼底检查。监测技术参见《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3. 正确矫正:及时了解近视进展情况,合理制定配镜处方并指导配戴。此阶段以屈光矫正和控制近视发展为主。

4. 临床干预:临床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能够延缓35%~80%近视进展

03

高度近视期的管理

针对高度近视者(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群体),重点观察以下方面

1. 基线年龄:近视初发年龄越小,近视进展周期越长,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风险越大。

2. 矫正视力:出现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应及时评估病理性高度近视发病风险。

3. 屈光、眼轴变化:成年后SE及眼轴仍持续进展,应考虑定期检查眼底,监测视功能状态。

4. 近视进展速度:出现近视进展快的情况,应评估病理性高度近视风险。

5. 眼底损伤性改变:若伴发2级及以上的黄斑病变,应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检查,避免发生不可逆视力损伤,甚至盲。

防控管理重点:降低不可逆视觉损害

1. 行为干预:减轻教育压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告知病理性高度近视常见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嘱咐患者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

2. 专科管理:定期检查视力状态(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矫正不足时应及时调整配镜处方。除常规检查外,必要时可增加视觉电生理、视野、血管造影及3D-MRI或B超等检查。严密监测眼轴或屈光度增加对眼底及视功能的影响,及时评估临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遗传筛查:必要时应开展基因遗传检测,区别诊断高度近视与遗传眼病,评估遗传眼病发病风险,防止延误其他眼病最佳治疗时期。

4. 临床干预:以屈光矫正为主要目标,可采用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为减少高度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引起的物像缩小,可考虑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对于18岁以上屈光稳定且有摘镜意愿的患者,可选择屈光手术,如角膜屈光手术或眼内屈光手术,但术前应前往规范的医疗机构做详细检查,遵医嘱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屈光手术矫正后的高度近视患者,仍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注意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防范和治疗。对于眼底病变明显呈现出进展性,尤其存在明显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等处理。

图片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等.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25(6):401-407.

美视季®

给孩子最美视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