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气奉生膏理论基础——洛书与太极图、开阖枢与土旺四季、七损八益

 风徽中医陈越 2023-12-27 发布于云南

洛书与太极图

开阖枢的太极动起来就看到他表现的像就是我们的洛书,洛书是动态的太极的数字化的表达形式。

《史记》:“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即自冬至日起,阳气开始发生,现在从现在现代科学来讲,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始,阳气渐生并不是一过冬至,天气立马回暖。冬至以后要进九到三九、四九温度最低,所以在洛书中,冬至以后用最大的十以内的偶数“八”个黑点这表达阴,位于东北。

到夏至以后,阴气渐生,同样的,天气并没有立马转冷,而是进入伏天,阴气最少,洛书中就用这个“”个黑点来表达。如此,洛书图整个就是我们看到的物候变化在地上看到的这种象态阳气从冬至的时候阳气最少,阳气一个点,再大一点奇数是三,到夏至最大用“九”个白点表达;继而阳气开始收藏,到秋季的时候则用“七”个白点来表达,最后到冬至底的时候要回到“一”个白点,所以整个这个洛书图就是一个动态的一个太极图

所以很多外国专家,包括爱因斯坦一看到了我们的河图洛书,他们觉得很神奇,就觉得里面很有道理,但是都不知道这个河图洛书它代表着什么,怎么来的,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中国人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其实洛书就是一个数字化的太极图


开阖枢与土旺四季

懂得洛书的数字化的太极图,懂得开阖枢,才知道这里边是包含了很多开阖枢的这个小周期的,每一个动态的周期都是开阖枢的周期春夏秋冬的四季,每一季也包含了小的开阖枢的周期。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辰巳相交之处是地户,戌亥相交之处是天门

春之三气为寅卯辰,夏之三气为巳午未,秋之三气为申酉戌,冬之三气为亥子丑。如下图:

 

冬季从“亥”开始开,所以“亥”这个地方为什么是天门?因为冬季以后就是整个自然的变化是阳气慢慢发生,阳气要越来越盛的,这是阳气的天门,天门的开的是阳气,所以“亥”在五行中间它属于木的到“辰”这个地方的时候进入夏季,此后是阴气要开始出现,所以这个地方是个地户

懂了这里的开阖枢,开枢阖就是开枢化,就知道这个“子”跟“午”,少阴跟少阳,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枢,是个转折点,冬至点夏至点这两个转折点是个枢。

那么这个四个“阖”是“化”,那么化是土,在五行是相应于土气所以四个这个“化”要讲“丑、辰、未、戌”要到作为“化气”的这个放到中间来,这个土在中央相应土气,所以这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五行学说在一年中间土旺四季,四季都有土,因为每一个“季”它到后面都要有一个“化”,这么一个气化的状态,这个四个“化”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图。

 

所以为什么土旺四季,为什么这个土不独主时,它每一个季后面十八天,因为这个“化”肯定是最后的后面的十八天,《内经》的这些道理,不懂得开阖枢了,现在讲这个“土旺四时”,土主每个季的十八天,都认为是古人随便这样瞎讲的,讲硬要硬凑的,你懂了这个开阖枢这个图才知道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


调阴阳大法——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历代医家对七损八益的理解各不相同,各家意见不能得到一致,对“七损八益”的争论,遂成中医学术上一千古悬案。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中谈到了“七损八益”。《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是指在房室生活中七种对人体有损害的做法,“八益”是讲在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的八种做法。自此之后,人们对“七损八益”的解释都以《天下至道谈》为据,指为房中术语了。

明白开阖枢,读懂洛书图的动态太极图意义才能明了“七损八益”的真意。

 

由上图可以看出,“八”这个位置是什么?其位于冬至“一”阳生之后,是阳气生长的重要节点,所以在“八”这个位置,我们依据“天人相应”的观念,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帮助阳气生长。“七”位于正西,对应于秋收的位置,所以到“七”的位置,万物开始收藏,这里“损”不是去伤害,“损”是减少的意思,在此我们要帮助阳气收藏。不懂得“七损八益”,把阴阳平衡作为标准,那么上半年跟下半年已经没有差别了,都用同一个标准。上半年肯定万物都在欣欣向荣的时候,你讲阳多了,只要去扶他的阴去解他的阳,到下半年看到万物在凋零了,你要去要扶他的阳,要去抵他的阴,这样跟自然的规律就相反了。所以古古人非常重视这种“七”跟“八”这种代表的气化的这种动态意义,所以讲“益”必须要知道“损”,什么时候该“损”什么时候该“益”,上半年跟下半年所有不同的方法,所以要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黄帝内经》从来没有把阴阳平衡作为它最主要的目标,他强调的是七损八益。就是你要知道他阴阳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时段来调阴阳,所以它提出的原则叫阴平阳秘。有的讲阴平阳秘不就是阴阳平衡吗?其实不是的,阴平阳秘跟阴阳平衡是不一样的。“阴平阳秘”描述的是阴阳的动态,处于阳态时不要太过生发,贵在一个“秘”字;处于阴态时收降不宜太骤,贵在一个“平”字。“秘”和“平”要求的是动态的“稳”,不能倒过来讲“阳平阴秘”。这里讲的“阳”和“阴”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而不是阴阳两类物质。《黄帝内经》为什么不强调阴阳平衡?平衡是从空间的角度看问题。是同一空间的不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是在一定前提下的调节手段,不是终极目的。现在在讲教科书《医古文》讲“阴平阳秘”就是“阴阳平秘”的这个倒装、互文,这种讲法是不了解我们古代文化,不明白阴阳开阖枢运动的错误提法。

所以古人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根据“七损八益”来的,秋冬的“七损”是帮助藏精,帮助阳气收藏;春夏的“八益”是帮助阳气生发。养阳不是去补阳,养阳就是怎样来使阳气更好的生更好的长叫做养阳。到秋冬天的时候,他是要更好的收更好的藏,不是去补阴的物质,这是一种动态的养生的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以“春夏养阳”就是要阳气更好地发挥升发的功能,也就是要“益八”;“秋冬养阴”则是要顺从自然降、藏的规律,帮助阳气收藏,也就是要“七损”。

而不是像现在一些所谓的科普宣传,叫人家怎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国中医药报:“春夏怎样养阳?……可以食用一些温性水果,如大枣、桂圆、葡萄,以及肉桂、干姜(煲汤用),或生姜羊肉汤等,以助阳气的恢复和振奋。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哮喘的人,夏至后贴敷膏药,就是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外治疗法;阳虚甚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等,以此补充体内所需要的阳气。”“秋冬怎样养阴?……要多喝一些白开水,吃一些水果、青菜,如苹果、白梨、香蕉、柚子、萝卜,或猪肉、鸭肉、绿豆等,以此补充体内的阴津。”秋冬应该要避寒,要戒阴,他反而去补充阴分甚至去吃绿豆汤,吃香蕉这些东西,这个就完全对古人的春夏阳秋冬养阴误解了所以我们要把需要把这些阴阳概念,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需要搞清楚,我们冬至开始服膏的特殊的意义,为什么强调从冬止开始,而不是一进冬季开始。

因为这个就跟“七损八益”这个思想是完全是一致的,因为过了冬季以后再进入“八”这个位置了,“八”的位置就要“益”,就要开始补阳了,使精化为气,这也体现了这个“少阴”是个“枢”。这个时候开的膏方就适应它怎样促进是精化气

所以这涉及到现在有些人就是为了经济利益,提倡一年四季都吃膏。如果顺应了这个冬至一阳生的理论开的膏方,你在秋季的时候服用,就非常容易上火。按照《黄帝内经》“四气调神”的理论,秋冬季为“养收”和“养藏”之道,我们在一些入秋以后肺气失降,内火偏盛的患者中提倡先期服些降气润燥的秋膏,帮助秋收冬“藏”,收到了较好效果。秋膏与冬膏目的是不同的,用药也有区别。

当你把握了这种道理以后,你秋天不是不能吃膏方,秋天要开膏方,跟冬天开的膏方就不一样了,秋天就要顺应它收降藏,我们发现有些人火气比较大,它秋令失降,冬令要失常的时候,你可以用的秋膏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秋膏,我们现在掌握了他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对一部分人使用秋膏以后,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是吃冬膏的时候来帮助它,冬膏的藏用秋膏的收降来帮助它,冬膏藏这思路是不一样的,可是方也是不一样的。

作为治病的膏剂,当然一年四季都有应用的机会,但作为养生的膏滋就不一样了。即使作为治病的膏剂,也要看到不同的剂型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要充分认识到膏剂的特点,用其长,避其短。“四季膏方”一年四季天天服膏滋,忽略了膏滋的时令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