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翦商》为你打开这个世界新的可能——《翦商》│ 书海遨游No.23014

 每日糊图 2023-12-27 发布于上海

书海遨游 No.23014

推荐指数:☆

  一本《翦商》为你打开这个世界新的可能  

——《翦商

原书阅读:988分钟

本文字数:3,000

本文阅读:10分钟

(注:本读后感仅为介绍和评论该书,供自己学习和研究,做些笔记和思路的整理。)


“对于蛮荒的上古时代,我们现代人能理解的实在很少。”于是很多神话就和历史杂糅在一起,让人无法分辨。或者孰是孰非已经完全变成每个人的相信和选择了。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翦商》,似乎为这个世界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本书是关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文明起源的,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4000余年前),终于商周易代(殷周革命),时间跨度一千余年。”也是对过去所有关于这段时期的神话和历史,给出了一个新的描述。反正我是信了,也以此推荐给更多朋友。

当然提到这本书,不得不提到这本书“出圈”的梗,其实本身的内容、价值都是可圈可点的,原本可以以内容出圈的,结果偏偏是以作者李硕的病危开启了大众的追捧。感觉又上演了一出,死后更容易出名。最富戏剧化的结局是,李硕先生现在病好了。

无论如何,感谢这些故事,让我能够接触到这本更有趣的“故事”。如果你说这个“出圈”梗太戏剧化,那这本书呈现出来的夏商周的历史就更是一出大戏了。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分为两本书去看,上半部是基于“二里头遗址”等墓葬考古的研究资料去重写夏到商的历史,而下半部是基于《易经》这本奇书去重写商到周的历史。

至于在这用“重写”这个词去描述,主要是在于上下两部都颠覆了一些我原本的相信,或者说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常识”。

首先在此我想赞叹下考古的辛苦和伟大。当看到考古学者们是用粮食浮选法(即要一粒粒区分数清楚出土粮食颗粒)分析墓葬地区之间、年代之间的文化、生活差异,第一眼会觉得无聊,甚至有些可笑,但看到最后的对比结果,的确可以以小见大看到更多生活的影子。以此赞叹他们的细致。再想到电视里看到过考古学者们爬在坑道中用小刷子一点点刷的镜头,真心觉的这份工作真是不容易。

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相比口口相传的一些“经典”,时间长了都会变成“传说”,就像作者说的“传说是经过诸多流变、改造的历史记忆,其最初的’内核’会被层层包裹,甚至改头换面,难以识别。”而从考古中我们也许能找到更多历史真相。只是说“考古发现能提供解答,虽然它有时会离人们最初想象的’答案’很遥远。”

从上半部考古中,让我最震撼的是“人祭”,很多人祭的细节让人对祭祀当时的场景不寒而栗。更关键的是“人祭是商朝的国家宗教,也是商族人的全民宗教。”“理论层面,王的大量献祭(意味着他获得神的福佑)是王权融合神权的标志;现实层面,战争让本国族的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从而更巩固了王的权力。”

尤其是战争的目的,除了扩充疆域,抢夺资源,还多了一份是搜罗更多用来人祭的战俘,“人祭宗教是商王朝的精神支柱和商族获得诸神眷顾的根源。”

至于那些“常识”,“以现在学术标准看,《尚书》中那些最古老的篇章,如尧、舜、禹及夏朝,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到了商朝才开始有一些可信的内容,如《盘庚》”,或者说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甲骨文研究的结果,而并非只有甲骨文里某几个字的意思。就比如,“因为人们要创造更古老的帝王传说,叔均的地位又有了上升,成了神农。”

至于下半部的《易经》部分,更是让我震撼。现在普遍把《易经》视作为卜卦的圣经,的确“《易经》最基本的原理:阴阳、卦象、卦辞和爻辞”,现在都是被人们用来借喻未来。这和文王略有共同点的是在于古为今用,“周昌在使用商人先祖的掌故时,未必忠实于原意,或者说,他更重视古为今用。”

“周昌创作《易经》的目的:研究各种事物背后的因果联系,最终建立一套翦商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其实只是文王加入了自己喜欢的卜卦风格,初心并不是写一本卜卦的指导书。

诚如作者所说,“顾颉刚开启了从《易经》探寻晚商历史的先河”,作者也是延续着这个思路去重新解构了《易经》,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原来《易经》是晚商的一部历史书。从这个角度也就很容易读懂《易经》在说什么了。

就好像“坎卦和困卦是关于牢狱生活的。”,而“讼卦,就全都是关于周昌遭遇的一场官司的。”“文王在《易经》中梳理了他亲历和认知的各种事件,并试图用不同的因果发展链来串联和解释它们。”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对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种探索和六十四个模型。或者说,文王是在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中的各种认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同一事件会具有不同的前因后果,以及不同的含义和指向性。”

这会让我想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许新鲜的只是大家对于这些事的理解,或者说认知。而最有意思的是,都能套在六十四个模型中,这就成了易经。

也许文王通神的最大能力就是在于能看到事情的不同指向,看到的越多就越“神”。我觉得这和“当下即是六道轮回”是一个概念。如果说易经中的“颠倒成对”和佛法中的“轮回”是世间的基本规律,也许这就可以称之为实相,那么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模型,乃至于在同一件事情里面看到更多的因果可能,更多的模型指向,那就在这件事上更接近“神”的视角。

如果能所有事情都能站上“神”的视角,那就成为大家都渴望的“神”吧。

想想其实这条路也可以不难,就在自己脚下。原本我们都会习惯单一的含义和指向,或者更直接的说就是评判、分析、预测等等都是在做唯一或唯几的限制,把原本六十四个模型塌缩成有限几个。现在就可以从自己、当下开始做起,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当下既有乾卦也有坤卦,当下既是地狱道也是天道。能看到既是悟到。

再次想来为什么认同李硕先生在书中的诸多观念,其实这算是我自己的投射,或者把李硕先生的话理解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我喜欢催眠,催眠的逻辑就是“既是…又是…”,就是在帮助人们看到自己被催眠成井底之蛙,也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去看到更多的可能和选择。试想,当看到了六十四种可能和选择之后,那也就“神”了。

当然这只是共鸣,还有很多其它的可能,你也可以继续的相信“尧、舜、禹”,至少还有六十三种可能,剩下的六十三种已经无法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因为今天的文字写下来已经成为了某种视障,阻碍了我自己更多的探索。也许以此就能亦更好的方式打开《易经》,带着身体,带着潜意识去探索更多的可能。

想不到一本考古的著作《翦商》却打通了我对《易经》的理解,乃至更多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看到这样的视角,不管你信不信,至少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这样的“指向性”,还有这样的可能。

与君共勉!

2023.07.07 



作者:李硕

作者:Ricky
一个走在心理学之路上的小沙弥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年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