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太阴病——四逆汤,黄连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铁毛l 2023-12-28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太阴四: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脉沉已当温里,不可发表,若见下利清谷之证,则脏病益显,不可攻表。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1 下利清谷,脾胃湿寒,火不化食,吃啥拉啥之义。此是太阴阳虚而脏寒,火力不足,完谷不化,下利而出,此为脏病益甚,此为里证,不可攻表,此为一定之理,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2 上条脉沉,当温其里,不可攻表,本条下利清谷,是脏病益甚,更不可攻表。上脉言脉沉,本条言里证。

3 病在三阳,则以先解表为主,后可议下。病在三阴,则里为主,太阴,少阴,厥阴,各以在经而论治。病在太阴之脏,汗为大逆。

太阴五: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而腹又胀满,是太阴脏病,腹满自利之证俱见矣,而其身体疼痛者,又有太阳经病,是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以驱寒,攻表宜桂枝汤以驱风,里温则发汗不虑其亡阳矣。此与太阳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法同。

1  下利腹胀满,是已传太阴之脏。身体疼痛者,此是表寒外束,经脉寒滞,经阳不解之证。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此是先后之顺序。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   太阴湿土,气本上行,《素问》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脏气之上行也,足之三阴,自足走胸,是经气之上行也,病则湿盛气滞,陷而不升,脾陷则胃逆而不降也。

太阴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三阳之利,津亡里燥,多见渴证,自利而不渴者,此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是当温之,宜四逆辈也。

1 属太阴者,脏有寒也,“当”温之,一定之理。

太阴七: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日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而胃中有肝胆之邪气,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胆邪克胃,欲作呕吐者,是土气湿寒而木气郁遏也。黄连汤,黄连、半夏,清上热而止呕吐,参、甘、姜、枣,温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经也。

1   从外感理解,本有内寒,脾胃中虚。一有外感伤寒,胃逆不降,胆木克之,是胃中有邪气。火气不降,则胸中有热,脾虚腹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伤寒中虚,黄连泻胸中邪热,桂枝解表通经。干姜参草温里虚。

    桂枝人参汤——胸痞下利者,外感中虚,升降倒行,桂枝解表通经,干姜参草温里虚。

2   太阴病,是指脏病,从脏病论伤寒,此伤寒者,是伤足少阴之内寒也。

    中虚胃逆,君火不降,则胸中有热。脾陷不升,水不化火,则胸中有热。脾陷木贼,则腹中痛,欲呕吐者,胆胃郁格也。黄连汤主之。黄连泻胸中之热,半夏泻胆胃之郁格,干姜甘草,温脾家之阳,退客气之寒。桂枝升清阳之脱陷,人参大枣,补中而化气,复升降之常。

黄连汤——伤内寒脾阳虚,不能升降,手少阴君火不降。黄连泻火,干姜补虚。

黄连阿胶汤——伤外寒胃阳强,燥土克手少阴,君火上旺。黄连泻火,阿胶润燥。

3  提纲之“伤寒”,此是外寒,还是内寒?太阳伤外寒,给注解一下,伤少阴内寒者,也注解一下。经阳根于里,其实一气。经阳伤外寒,则里阴也盛。

太阴八: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芍药六两

于桂枝汤方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本太阳表证,医不解表,而反下之,脾败肝郁,因而腹满时痛者,此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解太阳之表邪,芍药清乙木之风燥也。

1  本太阳病,医不解表,而反下之,则脾败而肝郁,因而腹满而时痛者,此属太阴也。

腹满为太阴脏病,而时痛者,脾虚而木贼也。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解汤解表邪,加芍药清乙木之风燥也。芍药行血以疏木也。

2  太阳八十二: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脾阳虚而胃逆,浊气冲塞,故去芍药之酸寒。

   条提纲,桂枝去芍药。本条提纲,太阳误下,下伤脾阳,反桂枝加芍药?书友群马老师,问我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附在此处,大家共同思考一下。

现在看来太阳八十二,太阳坏病,不仅坏太阴,因微恶寒,也坏入少阴。

太阴九: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大黄一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满痛而加大实,非泻不可,桂枝加大黄汤,倍芍药以清木燥,而加大黄,以泻土郁。

备注:大黄剂量,《伤寒悬解》标注一两,有的标注二两。

1   本条提纲结构,是与上条提纲相同。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而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可以这么读。

2   满痛而大实者,脾胃虚寒,凝涩不通,胃肠亢满而不通也。加大黄,泻其亢实也。

图片

太阴十: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为病,其脉软弱,其人当续自便利。设腹满时痛,以至大实,当行芍药、大黄者,宜稍减之。以其人太阴既病,胃气必弱,易于伤动故也。

1 太阴之为病,是太阴脏病,脾阳之虚,脉弱,其人本续自便利,设腹满时痛,以至大实,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

2 太阴即病,胃气必弱,不言药之寒凉,而言易动脏寒故也。二药寒凉,以其胃弱,宜稍减之,方能有故无殒。防治其邪而伤其正,防治其标而伤其本,过用寒凉,止痛而败中,越止越痛。过用寒凉,动其脏寒,乃人之过。本条同上两条,太阳误下,而成太阴。

附;太阳篇,伤寒误下,桂枝去芍药汤,里阳虚故去芍药。《金匮》腹满脉紧弦,下之大黄附子汤,有附子细辛保中,皆是治病不伤本也,师言中气存,无人亡之理。

3 太阴为病,此是脏寒,虚寒湿盛也。

按;中气是中医治病的法宝。中气是区别与化验中药毒副作用药理最大不同。没毒的寒凉(如大黄)中药吃了败中,人就能死,阳明腑实,必用大黄,吃了就能活人。有毒的热性(如附子)中药吃了扶阳建中,中气不败,人就不死,这就是中医的中气之理。虽然中药也有毒药,但《伤寒金匮》中诸药,皆是仲圣选用,必须区别对待。

(微商—勿扰、中医号主—勿扰)
不读《伤寒论》,不入中医门,
不读《黄元御》,不入伤寒门。
购书学习,请加好友  、非诚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