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果为助”之三十:山楂

 史仁杰大夫 2023-12-28 发布于江苏

  山楂作为木之果,是蔷薇科植物山楂树的果实。山楂虽然不是通常可以生吃、大量吃的水果,但它在《本草纲目》和许多本草书中都被列入果部。

  对于山楂,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文献记载,但古代的叫法与现代的叫法差别很大。山楂在《尔雅》中叫做“朹子”、“粱梅”,在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中称之为“鼠查”,唐代叫“赤爪子”、“鼠楂在元代的《世医得效方》中称为“猴楂”、在《日用本草中》称为“茅楂”、在明代亦有叫做“山里果”、“山里红果”。山楂在《本草纲目》中名为山楂。此外,山楂还有“酸梅子”、“山梨”、“酸查”等等地方性的名称。

  据《本草纲目》记载,猴子和老鼠喜食山楂果,但人类一般不直接食用生山楂。李时珍说“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就是说生食山楂对胃肠不好,而且会伤牙齿,龋齿的尤其不能吃。食用时,须在其成熟时摘取,蒸熟后去皮和核,再捣成泥,做成山楂膏后食用。

  山楂味酸性温,多作药用。山楂的功效之一就是消食导滞,用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一般用于消化不良,尤其是肉类食物吃得过多,消化不良导致的胸腹作胀满闷。在肉食吃得过多时,可以用山楂肉30克左右煮水,将山楂连肉带汤喝下。但要注意,山楂即使用于消食,也不能吃得过多,一般只吃二、三枚。李时珍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就是说山楂吃多了反而会伤损脾胃。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也说过:“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意思是说,没有消化不良时不能用山楂;消化不良者也不能多吃,吃多了反而会伤脾气。清代嘉庆年间的名医黄宫绣认为山楂多吃后容易出现胃脘嘈杂易饥不适。

  山楂的消食作用还可用于食物烹调时,黄宫绣撰写的《本草求真》中记载:“凡煮老鸡硬肉,但投楂肉数枚,则易烂”。即当煮不易煮烂的牛肉、老鸡等肉类食材时,可以在锅中放数枚山楂,肉就容易煮烂。

  山楂在消食之外,还可治疗妇科病,一是治儿枕痛(产妇腹痛)、恶露不尽(阴道分泌物长时间不干净)。朱丹溪说“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二是治难产,《海上方》记载了一个治难产的方子,用山楂核七粒,打碎后为丸,外包百草霜(铁锅底的黑灰),用黄酒吞下。在古代,此法或许救了不少人。但在现代,此法可能没有人会再去尝试了,会选择使用剖宫产。

  山楂还能治疗疝气、小儿痘疮干枯、冻疮。山楂煮水外洗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和过敏性疾病。

  清代的诸多名医均认为山楂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此前对此并无明确的认识。如黄宫绣认为山楂能治枕痛、恶露不行、痘疮的作用,均与山楂有“通瘀”作用。清代名医冯兆张、张璐等也都持同样的观点,张璐认为,山楂“山楂入足阳明、太阴、厥阴三经血分”,有“行滞血”的功用。晚清名医张锡纯更认为,山楂“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若以甘药佐之(甘草蔗糖之类,酸甘相合,有甲己化土之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张锡纯明确提出,山楂除了消食、化瘀之外,还有行气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