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建筑之林(六)

 茶香飘万里 2023-12-29 发布于山西

40 金门大桥【美国】

金门大桥,最经典的侧立面全景图,建于1933~1937年

金门大桥的设计者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ph Strauss,身高仅1.5米却被誉为“钢铁巨人”

这座美国旧金山的地标、被誉为近代桥梁史上奇迹金门大桥,雄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宽1.9公里的金门海峡之上。金门海峡为旧金山海湾入口处,两岸陡峻、航道水深,大桥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举目远眺旧金山湾,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两座巍峨高耸的大桥钢塔,艳丽醒目的橘红色调,赋予了大桥超凡脱俗的外观。

金门大桥俯瞰

金门大桥多视角一览

雾气蔼蔼中的金门大桥

金门大桥多角度立面效果呈现

然而大桥最初于1921年提交的方案并非现在的面貌,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施特劳斯最先的构想是组合式悬臂吊桥结构,超大的结构跨度在当年绝对是史无前例,但由于外观的局限遭到当地公众的一致反对,民众担心因桥梁不协调的外观可能导致当地环境的破坏,由此作罢。于是桥梁设计不断修正改进,最终改成了现今的经典纯悬索结构样式,我们看图,在立面造型上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最初1921年的设计方案与最终方案之对比,最初采用的是组合式悬臂吊桥结构方案,遭到公众反对未能通过

金门大桥桥面结构剖面及主塔桥墩结构示意图

回到大桥的结构:主桥设计为双塔钢悬索结构,两侧采用钢桁架拱桥方案。桥塔设四道横梁,整体为格栅式多室钢塔,采用由闭合格组成的截面;桥面主梁为正交异型钢桥面板;主缆索为钢缆索体系,由钢绞线束编织组成,两条主缆索每条设250对吊索进行连接固定。

金门大桥主塔及桥面

大桥经典的立面角度视觉效果

大桥经典的立面角度视觉效果

桥梁主桥墩跨距长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过1000米的悬索桥;桥梁宽度27.5米,双向共6条行车道+2条人行道;桥身呈褐红色,其目的主要使大桥在金门海峡常见的大雾中更为醒目,同时认为该色调与周边环境较为协调;桥梁主塔总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227.4米,中心桥面距海面约60米,全桥总长度2737.4米。

大桥仰视角度

大桥侧立面钢构细节

桥下视角下的钢桁架结构

主塔、桥面系及附属

大桥始建于1933年1月,完工于1937年4月,在当年的条件下仅历时4年零3个月,完成总计10万吨钢构件的预制安装(含120万颗铆钉),前后包括锚碇、围堰、桥墩、桥塔、悬索主缆编织与架设、桥面结构铺设与浇筑等工序并最终建成,足以令人惊讶。

19世纪末的金门海峡与1930年代金门大桥启动建设的场景

在没有电脑软件辅助设计、甚至连计算器都未曾有的年代,能实施如此恢弘复杂的钢结构,着实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其中两条主钢缆每条直径0.93米,重6412吨,由2.75万根钢绞线组合绞成,主钢缆和桥面之间则通过250对垂直吊索连接,以当年简易的起重设备吊运安装当属奇迹;而钢桥板铺设时,工人们仅在1.8~2.4米宽且没有扶手的钢梁上操作,桥面距水面数十米,危险性可想而知。

左上为桥面作业时,工人们仅在1.8~2.4米宽且没有扶手的钢梁上操作,桥面距水面数十米,危险性可想而知

建设中的金门大桥,右上为首创性地使用了安全网,并规范使用了安全帽,但依旧发生有11人死亡的各类安全事故

左图为大桥下的安全网,在施工过程中使19人因高空坠落而获救,可见安全措施的投入是多么地重要

大桥建设其中一项独特的设计是桥下有一个安全网,尽管施工过程中发生11起各类死亡安全事故,但有19人因安全网而被获救,而这19人由此成为了一个“去地狱的半路俱乐部”(Halfway to Hell Club)的荣誉会员。

1937年5月27日,金门大桥落成庆典,20万人涌上大桥,盛况空前

1937年金门大桥正式通车当天,美国海军飞机从金门大桥上空穿行而过

1937年5月27日,在落成的金门大桥上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庆典,约20万人涌入大桥,盛况空前。它之所以被誉为近代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上世纪30年代别说电脑了,甚至连数字计算器未曾发明,数以万计的复杂结构受力计算完全依靠无数的工程师用计算尺,耗费两年时间方才完成。在伟岸的大桥背后,体现的是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科技进步与卓越管理的完美结晶。

41 自由女神像【美国】

自由女神像,美国之象征,1886年落成

自由女神像,背景为纽约曼哈顿

自由女神像及对岸的纽约曼哈顿

这座世人皆知、被誉为美国象征的自由女神像,矗立于纽约海港的哈德逊河口附近,是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而赠送给美国的礼物。但她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她的尊容无处不在,背景图常被P得面目全非以烘托其伟岸的身影,以至于当你身临其境时,可能会有不小的预期落差。

自由女神像立面及模型多角度展示

自由女神像立面多角度展示,左上应该是最常见、最经典的仰视角度

自由女神的来源有说是来自古希腊,这可能是个误会,因为古希腊诸神中并没有所谓的“自由女神”。其身披古长袍,冠以七道尖芒象征世界七大洲的冠冕,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奔向自由、挣脱一切暴政的约束。

自由女神像立面远眺多角度展示

自由女神像立面多角度展示

自由女神像雕塑构件细节

自由女神像雕塑构件细节

雕像基础结构数据:像高46米,加基座总高为93米,重达225吨,结构为钢铁骨架+铜蒙皮外壳,雕像内部的钢铁支架由建筑师维雷勃杜克和后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而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制作;整座铜像采用120吨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及装配固定于支架上的铆钉共计30万只。

女神像的面部雕塑构件,据说是来源于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的母亲

1883年,巴黎的工人们正在制作雕像的火炬、手、足等部位构件

她的真名应该叫做“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其艺术雕塑部分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在巴黎历时10年创作完成,据说女神的面部设计来源于巴托尔迪的母亲,其拳拳之孝心,一不小心成就为经典永恒。

自由女神像的艰辛制作过程,1885年在建成后被拆解成350块,打包成214箱之后船运至纽约

上图为1886年自由女神像在纽约落成,下图为1980年代重新替换女神像被损坏的火炬

1874年塑像工程启动,1884年女神像竣工,在建成后随即被拆解成350块,打包成214箱之后,于1885年运至纽约,并最终于1886年在美国纽约海港内的自由岛落成。女神像底座下有令人动容的碑文--“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自由女神像的顶部细节及内部

女神像基座内的博物馆,部分构件及模型展示

女神像的内部可供攀爬的螺旋梯,右上为顶部的冠冕内部

女神像内部展示,多图结合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雕像铜制的外壳原本是闪亮的红棕色,仅过了20余年,铜像便被氧化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铜绿色。女神像本身所蕴含的寓意一目了然,宣扬自由、博爱的普世价值观,但时间往往会改变一切,正如雕像色调又红及绿的转变。

自由女神像的色调,原为左图的红棕色,后被氧化为现如今的铜绿色

自建城以来,自由女神像共承受了超过600次的雷电“攻击”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利坚的自由无底线+日益膨胀的野心使之在霸权之路越走越远,也许惹得人神共愤,自建成之后共有超过600次的雷电击中这座美国精神的象征雕像,所谓天兆异像,完美隐喻。

42 伦敦塔桥【英国】

伦敦塔桥俯瞰,建于1886~1894年,有“伦敦正门”之称,亦为伦敦象征之一

伦敦塔桥全景一览

伦敦塔桥俯瞰,是为一座双叶立转上开悬索桥

这座建于19世纪末的桥梁并非以厚重的历史和恢弘的外观著称,但却典雅无比,既有近代技术的构建,又有古典韵味的凝重,与泰晤士河周边景观融合得恰到好处。伦敦泰晤士河上共有桥梁15座,而伦敦塔桥位处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因此有“伦敦正门”之称,亦被视为伦敦象征之一。

伦敦塔,始建于11世纪末期,是英国伦敦一座标志性的宫殿、要塞,从右上俯瞰图来看,紧邻伦敦塔桥一侧

图上方为伦敦桥18~19世纪样貌,下图为1967~1972年重建的伦敦桥,枯燥乏味的钢筋砼三跨连续刚构桥梁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伦敦桥、伦敦塔桥、伦敦塔,一字之差却是三处不同建筑所指。伦敦塔桥的英文名是Tower Bridge,汉译加上“伦敦”二字,应该是方便区别于伦敦众多的其它塔桥。

黄昏夜幕下的伦敦塔桥多角度一览

伦敦塔桥立面及桥面一览,桥面较为狭窄,仅有双向两车道及两侧人行通道

塔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建成通车,是为缓解伦敦泰晤士河两岸日趋紧张的交通而建。为了保证过往船只的通航净空需要,它注定不能是一座传统的桥梁,为何?如果桥面过低,因码头位于伦敦桥与伦敦塔之间,势必会阻滞过往船只的通行,切断沿岸的港口设施;如果桥面过高,过大的高低差势必会设计成大回旋以降低过桥的路面坡度,两岸紧凑的用地限制显然无法办到,同时也影响桥梁外观与周边景观的协调。

优雅的立面全景及立面设计示意图

桥梁立面细节,左下为主塔间上层钢结构支撑,兼作下方桥面开合时的人行通道

于是最终的方案是一座双叶立转上开悬索桥,塔桥两端由4座石塔连接,两座主塔含基础高度43.46米,其中主塔桥基高7.6米,主塔跨距约61米。塔基与两岸采用钢缆悬索相连,桥梁总长约245米。

桥梁主塔细节展示,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复兴装饰风格

桥梁立面及桥面多角度一览

精致的桥塔显然是整座桥梁最赏心悦目的部分:内部承重结构为钢构,立面为白色砖石结构砌筑,采用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复兴装饰风格;主塔方形5层,顶部5座尖塔高耸其上,两塔间上部以两道钢构连接,用以支撑稳定,同时用以兼顾下方桥面开合时的人行通道。其整体风格方正厚重、古朴典雅,远观之如矗立于泰晤士河上的两顶皇冠,颇为惊艳。

桥梁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右下为桥面双叶开启

下图为主塔间人行通道,钢构+玻璃,中间部分透视以增加观景效果

桥梁下层桥面开启瞬间

作为开启桥显然有它致命的缺点,影响交通且需长期支付桥梁开合的高昂管养费用,早期是以牺牲通车为前提的无奈之举。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在水陆交通繁忙之处,自然不宜建开启桥,在不那么繁忙之处,也是能不修则不修,这当然涉及复杂的水路交通前瞻性的规划问题。

伦敦塔桥黄昏剪影,哥特式的尖耸塔楼,有如矗立于泰晤士河上的两顶皇冠,颇为惊艳

伦敦塔桥及桥面艺术效果展示

回到这处伦敦塔桥,以现代的技术置身于当年的环境,在当时交通规划的现状和两岸用地紧凑制约的条件下,如果非要在此处建桥,现代的工程师也未必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43 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宫【英国】

大本钟及威斯敏斯特宫

矗立于泰晤士河岸的大本钟

威斯敏斯特宫全景一览,现为英国最高立法机构、国会上、下议院所在地

该塔楼现称为伊丽莎白塔,旧称钟塔,俗称大本钟。其建成于1859年,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联合王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是伦敦乃至英国的标志性建筑,亦为世界知名的哥特式建筑。

大本钟俯瞰,始建于1859年

大本钟立面一览,其为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

大本钟,石构通高97.5米,哥特式复兴风格

钟塔位于威斯敏斯特宫(国会大厦)的东北角

钟塔所处建筑群东临泰晤士河,沿河南北向布局伸展,占地约32公顷。主体建筑为前后3排长达287米的威斯敏斯特宫大楼,两端和中央由7座横楼相连为整体,大楼西南、中央、东北角各建有一高塔:西南为维多利亚塔,四面正方边长22.9米,通高102米,11层全石构建;中央为一座高91.4米的八角形塔楼;东北角方塔即为大本钟,石构通高97.5米,有四个镀金钟面,钟盘直径约7米,大钟总重13.5吨。

钟塔有四个镀金钟面,钟盘直径约7米,大钟总重13.5吨

黄昏中的大本钟剪影

夜幕中的大本钟

大本钟位处的威斯敏斯特宫现为英国最高立法机构所在地,国会上、下议院均设置在这里,故而又称之为议会大厦或国会大厦。其初建于11世纪中期,时年由英王爱德华一世在这里修建了宫殿并重修了教堂,此后400余年一直为英国著名的王宫,1547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

威斯敏斯特宫,现为英国最高立法机构所在地,国会上、下议院均设置在这里,所以又称之为议会大厦或国会大厦

但1834年的大火将原有建筑大半夷为平地,现遗存之主体建筑多为1840年以后所重建。其以恢弘之规模,成就为世界最大哥特式建筑群,大楼主体为4层石构建筑,包括1100个独立厅室、100余座楼梯、4.8公里长的走廊和3座塔楼。

俯瞰图中有3座塔,西南为最高的维多利亚塔;中央为八角塔楼;东北为大本钟楼

从外立面来看,其顶部冠以大量小型的塔楼,而墙体则饰以尖拱窗、优美的浮雕和飞檐,镶有花边的窗户上遍布精美的石雕饰品;哥特式垂直的线条无处不在,密集勾勒于建筑的每一处外立面,给人以升腾向上之感。在夜幕下议会大厦更为惊艳,它众多塔楼和针塔般的尖顶,在城市亮化景观灯的投射下如同皇冠一般闪闪发光。

威斯敏斯特宫建筑立面细节,是哥特式复兴建筑的经典代表作品

夜色中的威斯敏斯特宫,众多塔楼和针塔般的尖顶,在城市亮化景观灯的投射下如同皇冠一般闪闪发光

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式复兴杰作,是当时整个浪漫主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其整体造型和谐融合,特别是沿泰晤士河的立面,平稳且富有变化,协调而兼顾统一,对称恢弘的立面尺度又彰显庄重肃穆,是世界建筑史上维多利亚哥特式的经典遗作。

44 国会大厦【美国】

美国国会大厦,始建于1793~1800年,经百余年重建、扩建方成今日之规模

国会大厦立面及俯瞰,建筑呈严格的轴对称布局,平面“E”字形连体

这座通体白色的建筑出镜率极高,但许多人经常将其与白宫混为一谈,甚至还常出现在各类媒体对白宫引述的配图中。原因可能有两个,一都是美国政治和行政中心的代表建筑;二都是通体耀眼的白色。

左为国会大厦,右为白宫,两者辨识度均极高,皆为美国政治和行政中心代表建筑,且都为通体耀眼的白色

说到这白色,在美国历史中似乎有一段过往的尴尬。美国独立后的1812年,美英第二次战争暴发,1814年英军攻占华盛顿,英国人放火烧了白宫和国会大厦。可怜白宫被付之一炬,而国会大厦也没好到哪里去,幸而当夜狂风暴雨,才使国会大厦没有完全化为废墟。此后重建过程中为了掩盖火烧的痕迹,白宫原棕红色的外墙被涂成了白色,值此才正儿八经地变成了真正的“白宫”。

国会大厦立面,经典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仿自法国的万神庙

国会大厦立面多角度一览,核心特点为古罗马大圆顶及柱列、古希腊三角门楣,罗马复兴式的新古典主义

回到这座国会大厦,其建于1793~1800年,期间美英交恶双方战事不断。为摆脱英国“殖民时期风格”的影响,但又不具备自身独立民族风格的尴尬前提下,美国只能借鉴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建筑元素以彰显其民主、自由,独立与荣耀。未曾想,这种杂糅、山寨的新古典主义,严格意义上称之为折衷主义,被美国人运用得炉火纯青,成功演绎出了无数经典。例如这座国会大厦,居然被它国再次“山寨”得不计其数,甚至还出现在了某些大型的公共场合中,不必惊讶,大洋彼岸的我国也有,印象中绝不止一座。

暮色中的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大圆顶立面细节一览

它的核心特点是古典罗马风格的大圆顶、优雅的柱列及古希腊风格的三角门楣,典型的罗马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建筑。之所以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是因为对传统的欧洲古典建筑立面装饰作出了一定简化处理,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力求做到简洁实用。

大圆顶上的自由女神铜像雕塑

国会大厦内部装饰

国会大厦大圆顶的圆厅

建筑呈严格的轴对称布局,平面“E”字形连体,纵向长度233米,立面为3层,主体除大圆顶外以石构为主;中央为标志性的3层大圆顶,铸铁结构,圆顶上置有一小圆塔,塔顶矗立着6米高的自由女神铜像。女神头顶羽冠,右手持剑,左手扶盾,眺望东方太阳升起之处。

大圆顶前身是一个小圆顶,后被拆除重建,现貌大圆顶于 1866 年左右完工,高88米,直径29米,铸铁结构重4041吨

有趣的是在19世纪中期以前,它的大圆顶并非现有的样子,而是呈灰不溜秋的钢盔造型,与建筑极不协调,更无恢弘大气可言。其后大圆顶被拆除重建,并于1866年左右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完工,圆顶结构距地面88米,直径29米,铸铁结构重达4041吨。改建后的面貌可谓脱胎换骨,使之一跃成为华盛顿乃至美国的地标建筑。

来自世界各地的山寨版本,上图第一栏中央为古巴国会大厦;左侧为美国犹他州议会大厦;当然也有国内的版本

不论如何山寨,不要忘记巴黎的万神庙才是它们的鼻祖

自1814年被英国人火烧重建后,百年以来,国会大厦又进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内的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今日之格局。它借鉴了巴黎万神庙的设计,极力展现其雄伟、强调其纪念性,客观来讲虽为模仿,但无疑是为世界建筑史上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经典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