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5篇材料)

 ykzdc 2023-12-30

第一篇: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个人中心 我的主页 好友

消息 站内消息 :无新消息提醒互动请求 :无新消息提醒系统通知 :1条新

vickie_i|装扮 |设置|退出爱你不是浑闲事

孤独的重量~~~~~~~~~~~~~~~~~~~~~~~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我是我,我又不是我......~~~~~~~~~~~~~~~只要“在”,便有资格“在手”。~~~~~~~~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开心 足矣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2007年09月22日 星期六 14:14 【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404

摘要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论述,但完整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确立主要见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主义马克思自然观形成的一些过程,并获取一些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必然性;偶然性;唯物辩证法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则与之相反,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其次表现在两者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两者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多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而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因此,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后者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对于这对范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都作了论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作于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写作于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偶然性和必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结论上有相同点是由于他们都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基础。结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两者写作时间跨度达40余年,各自的自然科学发展背景差异巨大。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近代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他只能以逻辑、思辨甚至猜测臆想来论述这对范畴,加之他当时属于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因此,在他的论文中带有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势所难免。而恩格斯论述这对范畴时,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形成,特别是有了三大新发现,即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者成为他论点的直接论据。他曾说过,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著作中,是从最广泛的存在着的偶然性基础出发的。所谓划时代的著作是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另外,恩格斯当时已能读到1866年出版的《植物杂交试验》一书,该书作者孟德尔从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这样,恩格斯阐述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有了重要而又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就不难给出正确的结论。

诚然,主义马克思形成后,在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比较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这对范畴论述的根本目的,并非要找出其观点的差异,更不是要找出两者的对立,而是要从中了解主义马克思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一些轨迹,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详细分析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阐发了自己在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上的辩证观。

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1)]在认识论上,他是一个怀疑论者,他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从无中产生的,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东西会化为乌有;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是坚固而不可毁坏的;一切物质的变化都仅仅是各个部分的集合或分离,没有偶然发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而且是由原因必然地产生出来的,“这必然性就是命运、法律、天意和世界的创造者。”[(2)]在原子论中这必然性就是原子的直线下落和原子间的抗击和旋涡。

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是一个独断论者,认为只有感性知觉才是真理的准绳。他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自然观,但作了某些改变,其中最主要的是声言:“我们不要设想原子有各种各样的大小”[(3)]。断言原子不是垂直地而是稍许偏离直线而降落,提出所谓的“原子偏斜”理论,因此造成了与德谟克里特学说的差别。他所说的偏斜运动就是偶然性的表现,他说:“有些人所认为是万物之统治者的那个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勿宁是,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视我们的任意为转移。”[(4)]

从此可见,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在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从中我们可归纳出他的以下观点: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偶然性没有原因。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皆有原因,万物形成的根源是必然原因所使然,人们虚构出偶然性这个“假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须知理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反对偶然的”,“偶然性--这个理性最凶恶的敌人”[(5)]。马克思批评了德谟克里特否定偶然性存在的决定论或预定论,赞同伊壁鸠鲁反对绝对必然性的观点,认为必然性决非现实世界的唯一存在形式与生成形式,肯定偶然性也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与生成形式。在原子领域中表现为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它超出决定论,因而认定这种具有偏斜的规定性的原因“显然是毫无意义的。”[(6)]他认为原子偏斜运动证明了偶然性的存在,并打破了自然界的因果锁链,使人们在生活中挣脱了命定论的束缚,获得意志的自由。他同时赞同伊壁鸠鲁“偶然性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的观点[(7)],指出科学应该承认偶然性并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排除了将偶然性视为科学的敌人的错误观点。

(二)偶然性是万物形成的根源,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希腊哲学观点,天体是永恒、不朽、永远按同一方式进行运行的。而伊壁鸠鲁直接与此观点相对立,他反对天体系统的永恒规律和理性,认为“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8)]正是由于原子有偏斜运动,而导致“在原子之间就产生了复合、结合和凝聚,而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9)]马克思说:“卢克莱修说得很对,如果原子不偏斜,就不会有原子的反击,也就不会有原子的遇合,并且将永远不会有世界创造出来。”[(10)]偏斜运动是根本的,它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11)]。偶然性是自然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伊壁鸠鲁认为偏斜运动(偶然性)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是自发的自然运动,这亦为马克思所认同。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伊壁鸠鲁的哲学总的说来是肤浅的。马克思更深入地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原理,并娴熟地运用辩证法加以阐释,得出更明确的结论。他考察了从原子的偏斜运动所直接产生出来的结论,指出“这种偏离所包含的,即原子对于他物一切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必须肯定地加以设定。”[(12)]提出原子“只是由于与直线下落运动的倾斜才互相遇合。这与单纯地物质的分裂毫不相干”[(13)]。在此,马克思所谓的原子是指抽象物质,即它既是其本身又是其对立物。“因此在原子的排斥里,表现在按直线下落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运动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14)]对于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这两个矛盾环节,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客观化了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虽说相互矛盾,但却都包含在原子的概念之中。[(15)]这说明原子的直线运动之中包含了偏斜运动,即必然性之中包含了偶然性。反之亦然。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

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中,恩格斯批判了当时形而上学的两种观点,其一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当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即将二者看成是根本对立和互不相容的特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并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纯粹的偶然和纯粹的必然。恩格斯对此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后指出,如果承认有纯粹的偶然性事件,其发生规律就不可能为人们所知,必然导致荒唐地归因于上帝。其二是机械决定论,就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的法则所决定的。持此观点的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以必然性排斥偶然性,认为所谓偶然性是由于人们还不知道事物发生的原因,一旦知道了原因就不是偶然的了。对此,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就作过分析与批判。他认为,每一件事物虽然都有原因,但有原因有根据并不就等于都是必然的,只要根据在别物之中即在外部的就是偶然的。恩格斯进一步发挥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批判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指出不恰当地抬高必然性,实际上等于“把必然性降低为仅仅是偶然性的产物。”[(16)]就必然导致一切皆是偶然发生的错误结论,因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已无任何规律可言,这就难免陷入宿命论的巢臼。

恩格斯在批判上述两种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充分论述了这些观点对于科学发展的极大危害性。同样,我们也可以容易地从他的论述中归纳出他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如下观点: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恩格斯批判第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并不是要否定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而是在于反对将两者孤立起来。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导致过于强调必然性,最终又会将其降低为偶然性。形而上学的第二种观点,企图以完全否认偶然性来解决偶然性的问题,终将导致一切都是上帝安排,一切都会必然地发生的荒唐结论。可见这两种形而上学观点都是不足取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承认必然性的同时承认偶然性的存在。虽然两者的关系具有对立的一面,但不可能是永远排斥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总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存在。恩格斯在文中引出了黑格尔《逻辑学》中一个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它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17)]这就是说,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互包含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不是纯粹必然的,也不是纯粹偶然的,两者总是相互联系而存在,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恩格斯指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辩证思维,通过积累大量看来是偶然性的材料,发现并证明了生物进化这一必然性的结论。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生物变异之初是某一物种非本质的不稳定的性状,其中有些变异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巩固和发展,最终使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异成为新物种,这样偶然的变异成为新物种的必然性,亦即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了。在新物种形成以后,已经消失了的原有的一些性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重新出现,如某些返祖现象,这则是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的证明。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认识

(一)辩证思维来源是相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前者通过批判德谟克里特的机械决定论,发挥了伊壁鸠鲁的观点,并直接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加以论述。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马克思只能对之进行思辨性论证而无法以科学事实来证明。恩格斯除了批判机械决定论外,还批判了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这个命题的合理内核,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更正过来,并以物种的生物进化事实对本论题作了正确的唯物主义的阐述。

(二)在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法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性,并从对立中找出其相互联系和依存性。马克思论述了原子的直线运动(必然性)之中有斜线运动(偶然性),并且不因为肯定了偏斜运动而否定直线运动。恩格斯则直接论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联系和任何一方不可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必然性中包含有偶然性,偶然性中亦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必须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三)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转化的问题。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他所说的原子并不等同于现代科学的原子概念,而只是对构成物质的某种“原初物”的猜测和臆想,但可以近似地视为现代科学的分子或原子等微粒。由于受伊壁鸠鲁“原子无大小”等观点的影响,也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原子结构、大小、性质和运动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而把原子结合简单地视为直线运动的原子与偏斜运动的原子撞击的结果。从现代结构化学、原子物理学等的原子结构和分子运动论看来,原子之间由于具有复杂而不相同的性质,会产生相互吸引与排斥等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现代分子运动论已十分清楚地表明,原子、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伊壁鸠鲁所猜测假设的偏斜运动,马克思不能指明原子直线运动发生偏斜的必然性,没有看到偶然性是可以由必然性转化而来的,也没有论及偏斜运动(偶然性)可以转化为直线运动(必然性)。恩格斯则以达尔文进化论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相互转化作了有力的论证。

(四)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作用问题,两者的观点是不相同的。马克思把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抬高到“表述了原子真实灵魂”,是根本性的、是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的地位,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从而是错误的。如果沿着这种观点走下去即成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莫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一切革新和所有创造的源泉”,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科学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物进化中偶然性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始终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不管看来多么偶然,实质上总受内在的必然规律所约束和支配。恩格斯摆正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他将豌豆荚中的豆粒数、狗尾巴的长度视为细枝末节,视为偶然性并反对把科学研究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提倡必须探讨必然性即规律,而客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主要原因所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的地位,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偶然性则是由事物外部的和次要的原因所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亦是主义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所具有的,他曾说:“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18)]。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主义马克思形成后马克思的观点。人们通过书信等证据将该著作视为恩格斯和马克思所共同创作是有道理的。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是主义马克思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观点的正确性已为现代大量的科学事实所证明。

四、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主义马克思不是仅仅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而凭空创造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批判地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伟大哲学家的优秀成果。所以,主义马克思哲学绝不是与古典哲学完全对立的。

第二,任何科学真理的获得都不是直行速取而后可以永终的,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必须经历坎坷、艰辛甚至是漫长的探索道路。马克思最初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信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直至1845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转为共产主义者,才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中解放出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其辩证自然观从唯心主义转为唯物主义的过程就是证明。另外,由于任何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主义马克思亦如此,所以它就有形成、发展和成熟甚至消亡的过程。当然,我们所说的消亡并非都是简单的毁灭,其中应该有对旧事物的扬弃,应该有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以新的、更先进的事物取代旧的、相对落后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思想不可能一产生即成熟,就一成不变,因而我们不能以为主义马克思已达到登峰造极、不可超越的地步。否则,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不仅无必要而且亦无可能。在今天,不断丰富发展主义马克思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三,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主义马克思,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革命实践与科学研究。在我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片面理解主义马克思,甚至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断章取义,寻出个别词句为其错误主张作辩解的情况,使科学的主义马克思哲学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致使党的事业遭受惨重损失,这些教训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应提倡以主义马克思唯物辩证观为指导,以促进科学的向前发展。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有着闪光的辩证法思想,但从总的方面说来,其观点是非主义马克思哲学的。例如,他在说明思维和存在、哲学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时,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19)]他把实践看成是一种理论活动,一种批判活动,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此外,他还过分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将其置于不恰当的地位,颠倒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真实关系,这也是错误的。

当前,西方形形式式的反主义马克思哲学流派和思潮,大多数是玩弄以早期马克思反对晚期马克思,以马克思反对恩格斯,或以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等伎俩,妄图割裂、肢解、动摇并最终达到清除主义马克思的目的。其手法不外乎不顾主义马克思的发展过程和联系,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熟、完整、正确的思想熟视无睹,别有用心地从不同时期的马恩原著中摘出某些词句或观点,以证明并阐发自己的错误论点。所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主义马克思也是我们反击西方某些哲学流派对主义马克思哲学的进攻,捍卫主义马克思的必然要求和强有力的武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