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异性方证”是中医学的精准治疗体系

 仁和堂老军医 2023-12-30 发布于广东

原创任天坤肖相如频道

导读:中医医生应以追求“特异性方证”为目标,不断接近所有的证都能药到病除的目标。

| 作者:任天坤(肖相如师门六期弟子)

《特异性方证》的学习已告一段落,现将学习体会小结如下:

首先,《特异性方证》的学习有助于我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内容;“特异性方证”是师父根据《伤寒论》的实际内容引申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特异性方证”就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可重复的特征。

《伤寒论》由条文构成,绝大部分条文格式相同,前面是证、后面是方,方证同条,讨论的是方和证的关系,也就是方和证的关联程度有多高。

所以《伤寒论》的核心不是辨证论治,而是方证,主要讨论的是方和证之间的关联程度,有的是“主之”,有的是“宜”,有的是“可与”,有的是“不可与”。

其中,只有“主之”的方证之间关联程度最高,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属于“特异性方证”。

比如桂枝汤,对12、13条的证就是“主之”,对44、45、53、54条等的证就是“宜”,对15、24、25条的证就是“与或可与”,对16、17、19条的证是“不可与”。

桂枝汤和不同证的关系很明确,对12、13条的证,用桂枝汤就可以获得方到证除的肯定疗效;对16、17、19条的证用桂枝汤就不会有效,甚至会有副作用。学习伤寒论首先要抓住方证,明确方和证之间的关系。

其次,“特异性方证”是中医学的精准治疗体系,辨证论治是无方可用的无奈之举。

中医研究的是人体在病因作用下产生的整体状态的变化规律,就是证的规律,如果能够掌握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找到针对证的特效方,也能获得药到病除的特效,这就是精准治疗。

《伤寒杂病论》中很多“主之”的方证,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等等,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验证,其精准、快捷、高效、可重复的特征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所以中医的精准治疗要从证开始,更多地探索和积累“特异性方证”。

在《伤寒论》中,凡是有方可用的证,都会直接用方,实在不能用方的才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论治只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在没有“特异性方证”可用的前提下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是对那些那些尚无特效药的病、尚无特效方的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并不代表肯定的疗效。

所以,中医医生应以追求“特异性方证”为目标,不断接近所有的证都能药到病除的目标。

医学就是要追求确定、可重复的疗效,感恩师父总结了特异性方证并无私地带领我们接触、学习特异性方证,让我明白“特异性方证”才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中医学的正确方向是全面掌握已有的“特异性方证”,不断发掘新的“特异性方证”,努力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中医生应该在理解《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拓展“特异性方证”。对尚无“特异性方证”可用的则用“辨证论治”,努力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特异性方证”是中医学的精准治疗体系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师门大讲堂,作者任天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