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京建:给杨国夫当了10年警卫员

 Loading69 2023-12-31 发布于四川

文/图 晚报特派记者 董振霞 冯艳辉

每个将军都有一串故事,就是这一串串故事,汇成了当年黑铁山起义部队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寻找将军的过程中,与黑铁山有关的名字一个个被记者“挖掘”出来。5月15日上午,记者赶赴济南军区司令部第二干休所,采访了曾给杨国夫将军当过10年警卫员的王京建。巧合的是,一直在济南军区服役的王京建,其夫人是马耀南三弟马晓云的女儿。

王老的家座落在燕子山脚下,楼刚建成不久。从大客厅的落地窗望出去,郁郁葱葱的松柏连绵成片,窗外是一幅绝美的风景。

今年已85岁的王京建和77岁的老伴马立华虽然都头发花白,但身体健硕。一见面王京建就笑言:“我曾给杨国夫司令员当过十年警卫员。”

抗战爆发,丝绸厂学徒扛起枪当了兵

“我是1938年当的兵,那时候我才15岁。”刚一落座,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诉记者他的故事。

1937年抗战爆发的时候,王京建才14岁,在周村一家丝绸厂当学徒。“那时候,从报纸上看到抗战爆发的消息,心里就一直憋着火也想去打鬼子。”

有了这个想法后,王京建上班开始“偷懒”,他常常从厂里跑出来,到相距不远的一个地方看人家练兵。“从丝绸厂出来送货半路经过一个院子,每天都有当兵的在里面拿着枪训练,每次走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停下学几个姿势。”老人笑着告诉记者,“越看手越痒痒,扛枪打鬼子的想法更加迫切。”

机会终于来了。1938年,日本鬼子的扫荡更加猖狂,母亲早就去世、父亲又不在身边的王京建,从伯父家偷偷跑出来,动身找部队去参军了。

他住的周村城距长山城只有八九公里路,日本人占领邹平后,经常到周村扫荡。“有时候,扬起头就能看到日本人的飞机从头顶上飞过。”王京建说,“我有个姐父在马耀南的游击队当处长,我就打听着游击队的大体位置,开始一路走着寻找部队的下落。”

王京建告诉记者:“当时,只是听人说部队的位置离我们不远,以前还总能看到他们到村里来收枪。那时候马耀南组织的抗日武装在那一带已经很有名气,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找到我姐夫让他介绍我当兵。”

1938年3月,15岁的王京建一路行走,一路打听,终于到了长山城。好不容易打听到了部队司令部的位置,可是姐夫究竟在哪支部队他却不知道。无奈之下,王京建就想了个最笨的办法,他开始在门口等,等到第三天的上午,姐夫终于从院里出来了。“看到我以后姐夫很意外,他只知道我从家里走了,家里正在到处找我,没想到我来了这里。”就这样,在姐夫的介绍下,王京建开始了他当兵的生涯。

无意中选,给杨国夫当了10年警卫员

如愿当兵以后,一次无意间的巧合,王京建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1938年当兵才几个月,杨国夫到了这支部队,当时说要给他配警卫员。“给杨司令配警卫员的条件是要可靠的,在姐夫的介绍下,我就被选上了,就这样,从1938年直到1948年,我给杨司令做警卫员一做就是10年。”王京建说,这是他一生最骄傲和难忘的时刻。

打完了日本鬼子,他们又进军东北。可是意外发生了。当时在一场战斗中,王京建意外受伤,因此,没能赶上杨司令的部队,只能被留在山东老家休养。

这一休养就是好几个月。“当时,正好是日本鬼子投降的时候,当时,我那个急啊,真想,立刻从医院里跑出来,也到战场上去。心里总是在想,要是再晚了,日本鬼子都撤走了,就打不着了。”王京建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偷偷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在坚决要求下,终于有了去东北的机会。

“那一段也特别有意思,当时,由于我伤还未全好,上级给我的任务就是,从山东带家属去东北然后从东北运枪支弹药回来。就这样,几年间,我来回输送了两三趟。”

我军正式进军东北的时候,王京建带着7个家属也赶到东北去慰问当时的华野7师。从驻地出发后,经过15天的行程他们到达了龙口,然后坐船去辽宁。经过一夜他们走过了敌人的军火线,王老回忆,那时候行军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在去东北的过程中,一位女同志生孩子也没停留。

十几天后,他们坐船到达辽宁庄河,王京建和战友们又辗转到了丹东。然后,就开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找7师。终于,在长春战役时,几个人跑了十几里路,在城西南角找到了杨国夫司令员。

在东北住了没多久。1946年10月,7师剿获了很多武器,王京建的任务就是押送这些武器回山东。“当时国民党也占领了东北一部分,我带着那么多武器,回来的时候,只好辗转到朝鲜又到丹东最后才乘船回了山东。”把枪支运回来以后,王京建又带着一批家属再次赶赴东北。

来回几趟,王京建笑言:“我都成运输队长了。”

全家皆兵,从东北徒步走到海南

王京建的老伴马立华当年也是在黑铁山部队参的军。说起战争年代“一马三司令”的故事,老人只是微微的笑,笑容里有着万般的无奈和辛酸。

她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因为我两个伯父和父亲都参了军,我们家在家乡根本呆不下去,整天被鬼子追着跑,我们全家全都改名换姓逃出了家乡,10岁以上的全部出来当了兵,10岁以下的也隐藏在了老乡家里。”马立华说,受家庭的影响,她从小扛起枪打鬼子的想法就特别强烈。

“当时出来当兵的时候我才14岁,当时正好碰到精兵简政,我和弟弟就到一所实验小学去读书,说是学校其实全是给部队培养人才的地方,吃、住和部队一样,都是军事化管理。”马立华告诉记者。“当时伯父把枪绑到我腰上拍了我一下,我就知道等着我的任务将是保卫祖国,打击日寇。”

后来为了战争需要,她们不得不从学校出来,到了耀南剧团。就是在那个剧团里,她结识了张林、曹瑛、叶建华等人,到现在还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1947年,与所有战士一样,马立华也随部队去了东北。虽然是女兵,身体也不是很强壮,但她跟所有的女兵一样,徒步跟随部队一直北上。“当时的日子真是苦啊,可那时候也管不了那么多,零下30多度的东北荒芜人烟,我一直跟着部队一步不落,有时候,腿走的不听使唤了,就盼着敌人的飞机来轰炸,那样,我们就能借机坐下来歇一会。当时,让人感到着急的是,也不知道前方的目的是哪,就知道往前走。”马立华说,就靠这两条腿她从山东走到了哈尔滨,后来,又从哈尔滨走到了海南岛。

董振霞 冯艳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