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奖得主、李嘉诚推崇的这几种维生素可能致癌,你还在补吗?

 我想不出昵称 2023-12-31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我习惯性地倒出一粒B族维生素,正要往嘴里仍,突然一个闪念,手停在了半空,几秒钟之后,我又默默地把黄色小药片放回瓶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补充各种维生素,甚至不少人非海外代购不吃。维生素这么深入人心,除了长期宣传,跟它网红般的名字也不无关系。人体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矿物质,唯有“维生素”听起来那么令人神往,更符合人们对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药的情结和想象,好似老君的仙丹再世!

现在补充维生素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量补充“维生素C”派,补充“复合维生素”派,专补“维生素B族”派,“专家”推荐或自由搭配派。只要把小药丸往嘴里一扔,心中充满欢喜和安定,很少人会想:我真的缺吗?补了会有害吗?怎么补最好呢?

图片
图源:Pexels


01
补充维生素会致癌吗?

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维生素B5可能诱发乳腺癌

近期,自然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一篇研究显示:如果过多服用维生素B5,可能会诱发某些类型(乳腺癌)癌细胞肿瘤。研究人员发现,致癌基因MYC的乳腺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严重依赖维生素B5,而饮食中限制维生素B5则会逆转MYC介导的代谢变化,阻碍肿瘤生长,将来或许可用于肿瘤治疗中。

图片

维生素B5,也称为泛酸,是辅酶A(Coenzyme A)的组成部分,参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帮助释放食物中的能量,它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促进伤口愈合和维持皮肤正常功能,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这样一种普通的维生素,居然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大量快速增殖,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图片
泛酸与乳腺肿瘤中MYC的表达相关

维生素C和E可能促使肺癌恶化并扩散

今年8月31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和郑州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合作单位联合发表于《临床研究杂志》的文章发现,补充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可能会增加肺癌肿瘤内血管的形成,促使肺癌恶化并扩散。

图片

研究发现,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会导致肺癌在小鼠体内扩散。研究人员在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了动物自然产生的维生素C,以及从饮食中获得的维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小鼠的抗氧化剂剂量越高,其肿瘤内血管形成的速率就越快。这项研究认为,血管生长加快可能会导致肺癌的生长和扩散。 

201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发表的一项历时20年涉及5万人的研究发现,有特定基因突变补充维生素E才能降低癌症风险,否则不降反升,而某些基因型的病人在补充维生素E后,乳腺癌、肺癌、子宫癌和淋巴瘤白血病的发病风险都上升了。

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叶酸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2015年,美国另一项研究涉及三种最普遍的非处方维生素——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和叶酸(维生素B9),结论是每天摄入的维生素补充剂千万不要过量,研究人员说,“我们对数千名长期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个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补充剂并未对他们的健康产生显著益处。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许多人进行了维生素补充,但他们患癌症的风险却增加了。”。

NR、NMN“长寿药”可能导致癌症患病率显著增高和脑转移

维生素B3的前体NR与NMN(烟酰胺单核苷酸)是当前火上天的“长寿药”,被李嘉诚、潘石屹等名人推崇,使得它们国内的价格高出美国近10倍。李嘉诚吃后表示“感觉回到20岁”,潘石屹说“指甲长得很快”,出于对长寿的渴望和对名人的无条件信任,国人随之也趋之若鹜。

但是,2022年11月,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埃琳娜·冈领导的国际团队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了一篇研究,结论是:高水平的烟酰胺核糖苷(简称NR,一种维生素B3)不仅会增加患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还会导致癌症转移或扩散到大脑。

图片

今年7月底,《科学》子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提出了有关“长寿药”烟酰胺核糖苷(NR)的颠覆性结论。该研究中对2016年以来的25项所谓“长寿药”NR补充剂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统一审查,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其存在临床效果。

图片

不仅如此,该综述还指出,在这些已有文献中,甚至部分还存在一种夸大所报告影响的倾向。

临床研究证明,在服用NMN和NR之后,NAD+确实会增加,但增加的效果有限,需要一直吃才能维持浓度,但人体能否承受超过推荐的大剂量是未知数。甚至有小鼠实验表明,添加NR会导致癌症患病率显著增高,并促进癌症的脑转移。

这么多研究发现,过量的维生素会增加癌症风险、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还会导致癌症转移或扩散到大脑。看的我背后一阵发凉。维生素B5、C、E、长生药NR、NMN都不安全了?其他维生素呢?我悄悄地把小药瓶塞进了抽屉。


02
维生素是如何被神话的?

维生素(Vitamin),也称维他命,这个词由波兰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1912年最先提出,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缩写而得。它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大部分无法在体内合成,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取。一旦缺乏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缺乏维生素A 可致夜盲症、干眼症,缺乏维生素B1 可致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 可致口腔溃疡,缺乏维生素C可致坏血病等。

维生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一样都很重要,但它被真正“封神”却是来自于诺奖得主莱纳斯·鲍林不遗余力的推崇。

图片
诺贝尔化学奖、和平奖得主莱纳斯·鲍林 图源:Bio.com

在他1970年出版的畅销书《怎么才能活得更长,感觉更好》中,鲍林认为维生素C可以治愈普通感冒。他每天摄入18克维生素C,是普通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50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痴迷补充维生素C,现在虽然这么做的人少了很多,但仍有很多老年人每天大量补充维生素C。

有趣的是,当艾滋病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传播时,鲍林甚至声称维生素C也能治愈艾滋病。

1992年,他的观点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维生素的真正力量》。他认为这种物质可以治疗感冒和流感、心血管病、白内障甚至癌症。'更令人振奋的是,有迹象显示维生素还能延缓正常的衰老。'那篇文章写道。

得益于鲍林的卓越声誉,多种维生素片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销量激增。看来名人效应在世界各地都一样。

但是,多年以来,维生素C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作用几乎没有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撑。事实上,鲍林向橙汁中加入膳食补充剂的做法可谓弊大于利。他的想法不仅已经被证伪,甚至会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鲍林的理论基础在于: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这个家族的成员还包括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叶酸。他之所以认为这些物质有好处,是因为它们能中和高度活跃的可以导致细胞退化和疾病、最终引发衰老的自由基分子。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进行了很多实验,试图搞清楚抗氧化剂究竟会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存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并不乐观。

例如,1994年的一项试验对29,133名50多岁的芬兰人进行了追踪。他们都是烟民,但摄入β-胡萝卜素的一组志愿者患肺癌的概率却增加了16%。

美国科研人员对绝经后的妇女进行的临床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连续10年每天服用叶酸后,她们的乳腺癌发病率较没有服用这种补充剂的人增加了20%。

更糟糕的是,一项1996年发表的针对1,000多名重度吸烟者进行的研究不得不提前2年结束。在受试者服用短短4年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补充剂后,肺癌患病率就增加了28%,死亡率增加了17%。

莱纳斯·鲍林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维生素深入人心,畅销世界,却使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在如今注重实证的年代,仅靠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诺奖得主也不例外。

图片
图源:pixabay


03
维生素补剂该走下神坛了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维生素无效,至少它们是安全的。但是这样善良的愿望可能并不现实。

发表于2016年的一篇回顾性文章“维生素,它们安全吗?”,评估了1993年至2015年发表的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给出的建议是,服用高剂量的维生素A、E、D、C和叶酸补充剂并不总是能有效预防疾病,甚至可能对健康有害。

图片

除了严谨的科学研究外,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过量补充维生素出现中毒症状的报道。

钱江晚报曾报道,53岁的陈先生,一天吃8颗复合维生素,后来感觉到乏力、胃口不好,小便发黄、皮肤发黄,到医院检查后,指标高得吓人,已经严重到肝衰竭的程度。

长江日报也曾报道,周先生以为自己维生素缺乏,一天吃6颗复合维生素狂补,到医院就诊时,发现总胆红素和白蛋白均出现异常,诊断是服用了过量的维生素A。其主治医师陈红告知: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超过肝脏储存和分解的能力,就会导致中毒,甚至出现肝衰竭。

其实,过量地摄入维生素不仅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甚至会发生中毒。下面是已知的维生素摄入过量常见的症状。

图片

回头看看,无论是双料诺奖得主莱纳斯·鲍林,还是前亚洲首富李嘉诚、中国房产大佬潘石屹,这几位几被奉若神明的人物对某种营养素的力捧,甚至神话,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但他们在非擅长的领域、特别是没有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发言,我们最好别太当回事。

图片
李嘉诚旗下的抗衰老产品的广告


04
维生素片还要吃吗?维生素怎么补?

一、日常饮食均衡,无需补充维生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原主任刘梅林、天津第三中心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张明认为:只要做到饮食平衡,人们就能得到一天所需要的维生素,无需额外补充。

张明表示,不主张健康人群大量补充维生素,因为人体有自身调节功能,比如体内维生素C含量过少了,那么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能力就会增强,以满足身体需求。自2000年起,营养学界已达成共识,维生素的摄入量应参照安全摄入的推荐量标准,即每种维生素都有摄入量的最高限和不出现缺乏的低限,既不能超量,产生副作用,也要高于低限,以保证效果。

过犹不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王琛表示,要避免陷入“多多益善”的误区,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果摄入过多,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图片
​图源:Pixabay

二、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

刘梅林表示,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食品加工、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引起某些维生素的不足。因此,一些特定人群,如偏食的儿童、饮食不规律的成年人、减肥者、素食者、营养需要大增的孕妇、慢性病患者、饮食受限的老年人、食物过于精细的人等,均需补充少量维生素。

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乏某种维生素,张明表示,应该通过专业的检查和医生的诊断,从膳食摄入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维生素缺乏的表现,以及进行血生化等检验来判断。如果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维生素需求,到底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乱补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唐墨莲指出了擅补维生素的误区:

误区1:复合维生素功效强大,包治百病?
它并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没有商家宣传的“美容”“美颜”的“神奇”效果,最多只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误区2:任何人都能应该吃复合维生素?
身体健康、生活作息规律、饮食结构健康的人是不需要补充维生素的,切勿跟风。

误区3:每种维生素都补才能让营养更全面?
有些人老觉得自己缺维生素,恨不得从A到K都买来吃。其实,大部分国人是不缺维生素的,胡乱补充很可能导致某种维生素摄入过量,进而患其他疾病。

误区4:国外的维生素比国内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
一般国外的复合维生素片剂量更大,有些甚至超过了我国居民每日最高可耐受量,从而给很多人造成“国外复合维生素效果更好”的误区。

中国消费者也没必要从美国代购维生素,毕竟大部分维生素都是由中国生产、在美国包装贴牌的。

三、最佳维生素策略:从日常饮食入手

张明建议,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每天摄入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蛋类、豆类、乳类等多种食物,就能保证人体日常所需的各种维生素,无需再额外补充。市场上大部分维生素都是工业化学合成的,且成分单一,远远比不上丰富多样的日常饮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唐墨莲认为,维生素主要还是应该通过日常饮食摄入来补充,如每天保证奶、蛋、鱼虾肉、新鲜蔬菜、水果、发酵制品、豆制品等的摄入,并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看完这些,我又悄悄地打开抽屉,拿出维生素药瓶丢进了垃圾桶。

图片
维生素与食物对照表

参考资料:
1.A bioluminescent-based probe for in vivo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nicotinamide riboside uptake reveals a link between metastasis and NAD metabolism DOI: 10.1016/j.bios.2022.114826
2.Antioxidants stimulate BACH1-dependent tumor angiogenesis DOI: 10.1172/JCI169671
3.Vitamin B5 supports MYC oncogenic metabolism and tumor prog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DOI: 10.1038/s42255-023-00915-7
4.Vitamins, Are They Safe? doi: 10.15171/apb.2016.061
5.BBC:维生素片不仅没用,还有可能损害健康
6.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一天吃6颗复合维生素,男子自行滥补导致肝功能异常
7.钱江晚报:男子每天服用维生素,半月后肝衰竭!很多人都在吃……
8.新华网:维生素补过量有风险?听听营养专家怎么说
9.新安全:维生素,勿滥用
10.科技日报:维生素是养生良品?小心补出“负”效果,过量或比缺乏更严重
11.复合维生素能长期吃吗?营养专家:5个常见误区不要踩

来源:医学论坛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