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聿明和王耀武,谁的职务高?谁的本事更大?粟裕的评价很有参考

 茂林之家 2024-01-01 发布于湖南

在功德林改造的国民党战犯中,杜聿明和王耀武的知名度是靠前的,两人都于1959年12月,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结束了改造,迎来了新生。

那么,杜聿明和王耀武在被俘前,两人的地位谁更高一些?谁的本事更大呢?

王耀武政治地位高

1945年5月,黄埔三期的王耀武,因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的战功,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一时间风头无二。

当时即使蒋军的黄埔一期将领中,也就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等极少数人能成为中执委,杜聿明是还只是候补“中执委”。

抗战胜利后,王耀武被调去山东,军政头衔一大堆,政务上的主要头衔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相比之下,杜聿明的主要职务都是军职。老蒋派熊式辉和杜聿明去东北时,委任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东北行辕是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军政机构,杜聿明则是隶属行辕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长官,这个机构完全是老蒋为杜聿明特设的。

在老蒋的嫡系中,熊式辉是出名的打仗不行,他去东北后,基本不干涉杜聿明的军事指挥,但将其他事情则牢牢抓在手上。

杜聿明后来去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时,也是老蒋特意让他给总司令刘峙当军事上的副手。虽然老蒋给与了杜聿明很大的指挥权,但杜聿明却没有自己的地盘,同样挂名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刘汝明和李延年,由于还有绥靖区司令(两绥靖区的部队后来改为兵团)的头衔,可以在所管的绥靖区任命县长、拉壮丁、征税,这都是杜聿明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淮海战役中后期,刘汝明和李延年根本不买杜聿明的仗,得是刘峙甚至南京的老蒋才指挥的动。

直至被俘时,杜聿明除了“中执委”的头衔外,没有担任过重要的政务上的职务。而王耀武被俘前,除了山东省主席外,还有“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的头衔,这个指挥部名义上管辖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等国民党在山东绥靖区的军政机关和部队,当然由于南京的越级指挥,加之还有绥靖公署及后来的“剿总”交叉管理,王耀武实际上是管不动的。

从担任的职务来看,若论在国民党内的政治地位,王耀武肯定是要高于杜聿明的。

谁的军职高?

杜聿明

抗战胜利前夕,王耀武的军职是高于杜聿明的,他是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在湘西会战时,隶属该方面军的有五个军,即第七十三军(军长彭位仁)、第七十四军(军长施中诚)、第一○○军(军长李天霞)、第十八军(军长胡琏)、新六军(军长廖耀湘)。

当时重庆军委会一共设立了四个方面军,前三个方面军的司令分别是卢汉、张发奎、汤恩伯,论资历这三人远高于王耀武,由此可以看出老蒋对王耀武的宠信。

方面军的级别低于战区,但肯定高于集团军,属于副战区级别,时任昆明防守司令兼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的杜聿明,军职比王耀武低半头。

蒋军将领中,有三个姓李的山东籍黄埔一期生,他们是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三人都当过集团军总司令或绥靖区司令官,在一期生中,算是发展比较好的,但三人相比黄埔三期的山东老乡王耀武,则明显不如,所以就有“三李不如一王”之称。

李仙洲在1946年,被调到第2绥靖区给王耀武当副司令时,就老大的不情愿。这也可以理解,李仙洲在1934年升任21师师长时,王耀武还是旅长,十余年后,李仙洲成了王耀武这个比他小十岁的学弟的下级,见面肯定是尴尬的。

不过,王耀武毕竟不是江浙人,老蒋对他还是有戒心的,对他的使用是有上限的。抗战胜利,王耀武去山东后,老蒋就不愿意给他过多的部队,他的军职主要就是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保安司令,直至被俘前都是原地踏步,再未晋升。

1946年,归杜聿明指挥的东北蒋军为新一军、新六军、13军、52军、60军、71军、93军,这七个军装备和战斗力在蒋军中都属于前列,这二十多万人马的实力,实际上是超过西北胡宗南的那四十万良莠不齐的部队的。杜聿明此时指挥的兵力,已经超过王耀武了。

到了淮海战役,杜聿明号称指挥徐州八十万蒋军,这个说法是大有水分的,因为黄维的十二兵团是华中“剿总”序列,淮海战役打响后是由南京直接指挥的,刘汝明、李延年的部队,杜聿明也是指挥不动的。

老蒋也清楚刘峙的能力,为了加强杜聿明的指挥权,又专设了徐州前进指挥所,由杜聿明任主任,将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划入该指挥所。这也就是为何,这三个兵团司令官,没有一个省油的灯,杜聿明一个副总司令,却可以指挥的动,因为他有“指挥所主任”的头衔。三人中,邱清泉最为跋扈,为了方便管理,杜聿明推荐邱清泉兼任指挥所副主任,以示安抚。

围歼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是我军历史上,在一个包围圈内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三个兵团含徐州“剿总”直属部队近30万众)。

从军职的级别来看,老蒋为杜聿明特设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虽然和王耀武担任的军职相当,但含金量肯定是不一样的,杜聿明的蒋军中的军事地位,肯定是超过王耀武的。

谁的本事大?

杜聿明

王耀武长袖善舞,还会经商,这都是杜聿明所不能比的,不过这里说的本事,肯定主要是看军事指挥能力,否则刘峙经商比王耀武还厉害,岂不是本事比王耀武和杜聿明都要大?

看一个将领的军事才能,至少要军长这个级别,因为不少人在当师、团、营长时,表现不错,但一旦带的兵多了,就明显驾驭不住。胡宗南就是一个例子,他当师长时,说实话表现尚可,之后随着指挥部队的不断增加,就明显的拉胯了。即使是后来被人诟病的刘峙,在当师长时,表现也不算差。

王耀武当军长和杜聿明当军长都在同一年,1939年6月,重庆军委会下令新编十一军改番号为第五军,军长一开始任命的是俞济时。俞济时原是74军军长,改任后,74军副军长王耀武扶正。

第五军是国民党军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军,地位特殊,白崇禧和徐庭瑶去找老蒋,建议说:“俞济时非机械化人才,恐难胜任此职。”

老蒋一想也对,就撤销原任免,只当了十几天第五军军长的俞济时臊的慌,请了病假,后来被老蒋给了一个集团军副总司令的头衔,以示安抚。俞济时走后,杜聿明以副军长身份代理第五军事务,几个月的“考察期”过后扶正。

74军和第五军,后来都成为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另外三支为新一军、新六军、十八军),两支部队谁的战斗力强,说法不一,但若说在抗战中的表现,第五军是不如74军的。

第五军在抗战中,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在桂南会战中的昆仑关大捷,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日军官兵四千余人;二是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

昆仑关大捷,实际上是惨胜,第五军战死达一万四千多人,此战之后,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撤回后方休整,由友军接防昆仑关。而昆仑关不久后又丢失,整个桂南会战是失败的。老蒋战后气急败坏,召开军事会议,处理了一大批将领,连杜聿明的老长官、时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的徐庭瑶都被撤职查办。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杜聿明的第五军虽然在前期取得战果,但在后来的败走野人山中,损失极大,这也是杜聿明最有争议的一次指挥。

在全面抗战中,杜聿明率部对日作战,大规模的就这两次,后期以练兵和在昆明监视“云南王”龙云为主。

再看王耀武,其表现和战绩,明显高于杜聿明。

王耀武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王耀武奉命率74军拦截日军一个师团,将其牢牢栓住,并在反击中收复高安城。第二次长沙会战中,74军陷入日军包围,王耀武的卫队全部战死,他躲入草丛才免于一死,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74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74军因此战得到老蒋极大重视,在后来组建四个攻击军时,74军和陈诚“土木系”基干部队18军针对最后一个名额进行争抢,老蒋没给心腹陈诚的面子,选定了74军。

之后的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都有74军参战的影子,常德会战中,防守常德的是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该师和日军血战十多天,八千官兵,战后仅存数百。

1945年4月,湘西会战打响,王耀武指挥第四方面军(中后期第三方面军部分部队也参战)迎击进犯的十余万日军,激战月余,毙伤日军二万八千余人。此战,是国民党组织的诸多大型会战中,唯一一场日军也不得不承认完败的会战。

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超过王耀武了,这当然不是王耀武不如杜聿明,而是老蒋不愿给他过多的部队。去山东前,老蒋召见王耀武,王耀武提出将老部队74军、73军、100军带去山东,结果遭到老蒋怒斥,说他有“军阀思想”,王耀武吓得一哆嗦,此后再也不敢多做要求。

开国大将粟裕是这样评价两人的:

杜聿明只能打胜仗,兵败后他就会自乱阵脚。如果战争开始前军队的装备与实力不如对方,他的指挥才能就很难发挥。

王耀武此人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比较有指挥才能,陈老总(陈毅)曾说过,不要小看王耀武,他是国民党那些人里比较明白的一个。

可以看出,粟裕对王耀武的评价,是要高于杜聿明的。王耀武到山东后,看似掌握军政大权,但无论是蒋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还是成立范汉杰的第一兵团进犯胶东,这些都和王耀武无关,他的身份其实是很尴尬的,直到被俘,他都没能有多少发挥。即使如此,我军首长陈毅和粟裕,都对王耀武的评价很高,可见,在军事能力方面,杜聿明是不如王耀武的。

为何杜聿明是功德林头号战犯?

杜聿明和王耀武被俘时,杜聿明在蒋军中的军事地位高,而王耀武在国民党的政治地位高。两人按说级别相当,那么为何杜聿明却成为了在功德林改造的国民党战犯中,公认的一号人物呢?

1948年12月25日,我方发布了一份国民党方面的首要战犯共43人的名单,杜聿明位列其中,他也成为这43人中,唯一在战场被俘的。这份名单发布时,王耀武已经被俘,自然不会在此列。

除了位列战犯名单外,1945年11月,就是杜聿明指挥石觉的13军、赵公武的52军进攻山海关,打响了抢占东北的第一枪。东北、徐州这两个主要战场,杜聿明都是深度参与的,这都是王耀武所不能比的。

尤其是辽沈战役打响后,无人可用的老蒋对杜聿明的依赖性极高,带着他乘飞机往返北平、沈阳,一度甚至打算让杜聿明取代卫立煌,主持东北“剿总”,只是没想到败得太快,这才作罢。

淮海战役中后期,随着黄百韬、黄维兵团覆灭,杜聿明指挥的三十万大军,成为老蒋最后的本钱,杜聿明集团的覆灭,意义重大,老蒋不得不下野,以避风头。

综合之下,功德林的其他战犯,无一人有杜聿明如此的经历,他自然成为了功德林头号战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