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中将杨国夫回忆清河区主力部队改编第三旅许世友同志担任旅长

 兰州家长 2024-01-01 发布于甘肃

魏家堡战斗的胜利,是清河地区首次全歼日寇的战斗,军民很受鼓舞,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了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送来各种食品慰问我军。这为进一步动员组织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接着,我军又在高(苑)青(城)公路和蒲(台)博(兴)公路上伏击日寇,也连续取得胜利。

不久,我军又胜利地粉碎了日寇一千多人对博兴、广(饶)北的“扫荡”。从此,初步打开了小清河北的抗战局面。

为大力发展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使游击队逐步向正规军转变,以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早在一九四O年一月,在山东纵队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决定对各支队进行第三次整训。要求各部队积极发展党员,使党员占各单位人数的三分之一;力求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自卫团相结合,把全体人民武装起来。同年五月,徐向前司令员回了延安,第一纵队番号撤销,仍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各部队。同年八月,党中央指示,一一五师主要领导干部参加山东分局工作,以统一山东的军政领导。同时,委军中央指示一五师和山东纵队,要努力使山东纵队正规化。遵照委军中央的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于八月二十九日发出了第四期整训计划。要求实现主力部队全部正规化,区军部队基千化。接着,山东纵队所属主力部队先后编成五个旅零四个支队。

我们三支队自二月下旬进入小清河北以来,连续作战的胜利,证明了我军战略发展方向是正确的。随着我们活动地区的扩大和作战任务的加重,很需要扩大三支队的编制,提高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我军在艰苦环境下转战平原,部队的思想建设必须加强。小清河北的垦利和广(饶)北地区,土地多碱,遍地皆白,人称“六月雪”。特别是八大组、六户、沙营一带,更是一片荒凉,只有野生的黄蓿菜和红荆条。人烟稀少,且多是外地逃荒来的,三里五里一户,十里二十里一村。由于土壤碱大,只能广种薄收,人民群众常靠吃黄蓿菜的苗和种子渡口。群众吃水也很困难,每个村子里都挖下一些大水坑,积存起夏秋的雨水食用,家禽牲口也在里面喝水,水坑里的牲畜粪便和各种小虫子随手可捞。

有时,我军夜间宿营烧水喝,第二天发现桶里还有牛羊粪。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有些同志说:“我们向小清河北进军,离开小清河南,是“拣了个泥碗,丢了个金碗”。有的同志还编了顺口溜:“吃的草种子(黄蓿菜种子),喝的牛马尿(水坑里的脏水),走的大宽路(平原荒凉无路)听着鸭兰子(一种象鹤鹑样子的小鸟)叫”,部队思想一度不稳定。

正当我和景晓村书记、徐斌洲政委、李人凤副司令员等研究,准备对三支队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整训的时候,一九四O年九月,传来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决定,把清河区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下辖七、八、九一三个主力圈和一个特务营。并决定派许世友同志担任旅长,刘其人同志担任政委。

许世友同志是我军一位久经沙场、敌人闻之胆寒的指挥员。红军时期,许世友同志就是我的老首长,现在,我能再在他领导下工作,感到分外高兴。我虽不认识刘其人同志,但知道他是威海人,早在一九三四年就入了党,一九三七年五月曾在抗大二期学习,不久又入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其人同志在鲁中区、滨海区参加游击战争,曾任过支队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务,是位理论水平较高,工作很有魄力的同志。所以,对许世友、刘其人同志的到来,我们非常高兴。

记得那是一九四0年九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和徐斌洲、李曼村等同志带领部队正在滨县五区黄河大堤南的一个百户小村刘春家开展工作,许世友、刘其人等同志冒着'狂风来到这里。为了欢迎他俩的到职,让炊事员刘树勋同志搞了几个菜,晚上我们痛饮了一番。为尽快研究部队改编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没过几天,我们便东进博兴县的纯化镇,会见了区党委书记、清河军政委委员会书记景晓村同志(这时清河特委已改为清河区党委)。晓村同志对于许世友、刘其人等同志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这时清西地区的顽军朱仲山、张景南、高竹君等部,联合薛儒华部,向我发动了新的进攻。新编的三旅八团,在团长谭祖本、政委李曼村率领下,刚赶到高苑、青城交界处的田镇,即遭到这些顽军的联合袭击,情况十分紧张。我得悉后,火速带新编的三旅七团(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西进,与八团联合作战,击溃了各路顽军。顽军退到了青城县的王庄,我军乘胜对王庄发起围攻,该敌在突围败逃中部分被歼。八团团长谭祖本同志在跳出战壕观察敌情、指挥部队追歼逃敌时,一颗流弹飞来,不幸牺牲!谭祖本同志是一位红军老战士,我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作战沉着、勇敢,为创建清河平原根据地献出了一切。同志们对他是永远怀念的。

一九四0年十月,七团和八团(由罗少卿同志继任八团团长)都胜利转移到广饶的北隋、牛家庄进行休整。这是两个相邻的各有五百多户人家的大村镇,曾是国民党区公所的所在地。东边一片大洼,没有敌人活动,北边是黄河,向西北二十余里才有鬼子的许家据点,向南三十余里便是小清河,位置比较适当,我们让新编三旅九团的一部分部队和特务营也到这里来会合。

在这里召开了整编大会,正式宣布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成立,许世友同志任旅长,刘其人同志任政委,我任副旅长,徐斌洲同志任政治部主任,陈楚同志任政治部副主任,马千里同志任参谋处长。下辖七、八、九三个团(当时习惯称一、二、三团)和特务营。主要领导干部是:七团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八团团长罗少卿、政委李曼村,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特务营营长申传贤、政治教导员韩万煌、副营长陈景三。全旅共五千余人。

在这次大会上,景晓村同志代表区党委致欢迎词,祝贺三旅的成立,并热烈欢迎许世友旅长和刘其人政委的到职。许世友、刘其人同志分别讲了话。许世友同志讲话时,后边的同志都希望能看到他的风采,但看不清楚,颇以为憾。会后,许世友同志理解了大家的心情,在一次干部战士集会上,他走到附近场院边,顺手携来一个打场的大碌碡,足有二百来斤重,他面不改色,粗气不喘,轻松地放下,一只手把它竖起来,跳上去,便向大家讲话。他那洪钟般的声音,激动着每个人的心弦,他的大力气,更使大家敬服不已。

三支队主力改编成第三旅,提高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根据斗争的需要,我们决定七团在清中博兴、广(饶)北一带活动;八团在清西高苑、青城、邹平、长山、桓台一带活动;九团在清东广饶、寿光一带活动,旅特务营随旅部行动。

这时,军事上捷报频传,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夕军民关系越来越亲密,形势对我十分有利。中共清河区党委和三旅,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作出了“边打仗边建设根据地”的决定,抓紧有利时机,大力建设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要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必须加强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政权工作。早在一九四0年四月,中共清河地委(清河区党委的前身)就领导成立了清河区妇救会和青救会,并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鲁北抗敌同志协会”(后来还建立了“抗协”所属的“国民抗敌自卫军”,司令孙鸣岗,政委刘冲,参谋长张明远,后编入我军)。五月,成立了清河区职工会和清河区国民参议会,建立了清河区行政专员公署,作为清河区的最高政权机关。专员李人凤,副专员王兴国。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清河区农救总会夕文化救亡协会,各县、区也建立了群众组织。

一九四0年八月以后,为加强小清河北新开辟地区的工作,中共清河地委、专署等机关,三支队后勤各单位,以及群众团体、学校等,分别进驻广(饶)北、博兴、蒲台、利津和垦利地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队后勤的军工生产。早在一九四0年初夏,我们就在清水泊地区的聚淀湖里,创建了一个小兵工厂。负责创建的是三支队供给部生产科长张化中和司令郊参谋丫四勋两位同志,当时他们手中只有二一百元北海币的“筹建资金”,通过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各地动员来一些自带工其的能工巧匠,加上从部队选调的一部分同志,建成了二、三十人的“兵工厂”。由只能修理枪械发展到能制造手榴弹和枪步子弹。缺少原材料,他们就发动群众,找来敌人用过不响的废手榴弹壳,自制手榴弹,用旧子弹壳,加上铜元改造的子弹头,自制枪步子弹。

当时,我们主要的武器、弹药来源,是靠缴获敌人的。但有时急需补充,有了自制的子弹和手榴弹,就能解决问题。到移驻小清河北博兴县的陈户店、高阜官庄等村时,这个小工厂已发展到二、三百人,设备不断更新,技术很快提高,分成了修理厂(兼造刺锥)、子弹厂和手榴弹厂等三个厂,能制造很管用的刺锥和很有杀伤力的地雷、迫击炮弹,后来连黄色炸药也能自己制造了。在当时来说,这真是很大的成绩。同时,被服厂的发展也很快,由驻清水泊时只有几十个人的小被服厂,发展到一百多人,分成了缝纫和染布两个部,并新组建了制皮革部。这些成绩,都是在三支队供给部长官宗礼、政委冯万秋等各级领导千部和技术人员的苦心经营下取得的。到改编为三旅供给部,逐步移驻垦利地区后,在人员编制、技术设备和产品质量、数量等方面,就有了更快的发展。

三旅卫生部(部长王星阳,政委钱金山)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三支队各部的创建初期,多是懂医务的同志自带医疗器械和药品,参加起义,建立起部队医疗工作的。原在十团担负医务工作的王星阳同志,就是这样做的同志之一。到移驻小清河北博兴、广北一带时,三支队卫生部已发展到几百人,到改编为三旅卫生部逐步移驻垦利地区以后,发展更快,旅部有了后方医院,各团都有了卫生队,各营连都有了卫生员,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部队医疗组织。

我们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抗日团体,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发展壮大了我军力量。在群众工作中,应当特别一提的是瓦解道会门,争取道会门群众的工作,我们做得很有成效。当时在滨县、利津、沾化、垦利等地,道会门组织很普遍,什么“铁板会”、“红枪会”等,各地都有。这是一些封建迷信组织,其头目大都是当地的反动地主、富农,但会徒多是当地穷人。由于他们对共产党、八路军不了解,有些头目被当地上层人物操纵利用,他们把我军到小清河北开辟根据地看作是“邪军入境”,朝我们冲击,有的不让我们进村,严重影响了我军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团结、争取、瓦解、改造”的方针,收到了一定成效。

利津北部有个小张庄,是个不大的村子,几乎家家有人参加“铁板会”。我们几次打算进驻,都被拒绝。这倒更增强了我们的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住进去,把小张庄改造过来。刘竹溪同志带领一个连,在一天夜里来到了小张庄围墙门口,同前几次一样,不管怎么喊话,就是不开门。天亮以后,战士们对围墙上的守卫喊话说:“告诉你们乡长,我们今天不走了,如果日本鬼子来到,就在这里打!”守卫一听慌了,赶快跑下去报告,不大一会,围墙的门开了,我军整整齐齐地开了进去。

但是,走到村子中间时,一些上了“法”的“铁板会”会徒手持大刀,光着上身,突然迎面冲过来,企图试探我军的胆量,把我军吓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唰”的一声上了刺刀,迎上前去。这时,乡长慌忙跑了出来,连说:“别误会!别误会!....…”,会徒们停住了脚步,部队也收起了刺刀。刘竹澳同志间:“谁是乡长?”他立即回答:“我就是,我就是。请间贵军想住谁家?”刘竹溪同志说:“就住在你乡长家!”

他一听,眨了几下眼,表示欢迎。这样,我军就住进了小张庄。

住下以后,部队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宣传抗日,讲一些没有鬼神的道理,群众慢慢觉悟过来。部队还针对群众严重缺粮、生活困苦的情况,组织青壮年到小清河南运粮,除供给部队外,还分一部分给乡亲们,群众更加感激我军。有位崔大娘,穷得无米下锅,常外出讨饭。她大儿子崔广东第一次参加运粮后,分得一斗红高梁扛回了家。崔大娘以为是儿子偷的,就说:“孩子,咱人穷骨头不能软,不本份的事可不能干啊!”

崔广东说:“娘,你老人家放心吧,儿子就是饿死,也不会干那伤天害理的事,这粮食是八路军给咱的。”崔大娘见八路军这么好,很快把两个儿子送来参了军,还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积极支前。后来在一次反“扫荡”的战斗中,崔大娘在两个儿子相继牺牲的情况下,以极大的毅力忍着内心的悲痛,坚持在地上爬着,从村头把我军的六名伤员一一背回了家,精心照顾。崔大娘的深情厚谊,激励鼓舞了部队,干部战士亲切地称她为“游击队的母亲”。

由于我军的深入工作,群众的抗日觉悟越来越高,许多青年踊跃参军,我军很快发展到七千余人。

一九四O年十月,中共清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博兴县纯化镇胜利召开。会议解决了小清河北新区根据地建设的一系列间题,决定加快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积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建立长期的巩固的平原根据地。

党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共清河区党委,景晓村同志任书记。下设清东、清中、清西三个地委。这次会议,对于创建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月,清河区工、青、妇、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博兴北部召开。至一九四0年底,清河区先后建立了临淄、广饶、长山、桓台、邹平、益寿边区、寿光、高苑、博兴、蒲台十个县级民主政府,控制面积达两万一千平方公里,村庄两千二百三十六个,人口一百三十万,占清河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

这时,我们不仅有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向东、向西、向北发展,还有了地方部队的支持和配合;不仅有了小清河南根据地,还有了以八火组(垦区)为后方,以博兴、广(饶)北地区为中心的小清河北根据地,以及广大游击区。背靠渤海,面向平原,与胶东区、鲁中区、冀鲁边区互相为犄角。大家高兴地说:“从前东西一条线,现在东西南北一大片;从前有的地方是'一枪打透的根据地’,被敌人逼着跑,现在纵横数百里,自由地走来走去。”止是有了广阔的根据地,我们才胜利地渡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