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定风波》完整版 第二集《湖山记》解说词 持续更新中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4-01-0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这一集主要讲述苏轼在杭州和密州的事情。34岁的苏轼外放,远离朝廷,谋福一方,乐得自在。

在杭州,他“学李泌,修六井,效乐天,治西湖”成为千年以来西湖的第一知音。

在西湖遇知音王朝云,让西湖西子同样千古流传。

在密州抗蝗灾修水利,裘马轻狂。挽雕弓射天狼,豪情万丈。

第二集《湖山记》解说词

   踏雪去孤山探梅,该是杭州腊月里最盛大的花事了。“梅花汤饼”这道宋韵美食做法考究,要用雪中的白梅与檀香浸水,擀作薄薄的馄饨皮,用五瓣铁凿压制成梅花面片,余水煮熟,浇上鸡汁清汤。梅盏中有200余瓣梅花,吃着梅花汤饼的最高境界叫作“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有人便在这大雪中来到了江南。

       1071年,北宋熙宁四年,时值王安石变法第三年。王安石变法把北宋的政界分为两半,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新党势大,欧阳修、司马光等旧党重臣纷纷离开京师这个漩涡中心。苏轼写了一封7000多字的《上皇帝书》,直指新法弊端。“陛下,您放贷是与万民争利而使得国富,国富民穷则是本末倒置。青苗法的本意虽好,但错在执行的方式上。朝中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大臣们受到打压,纷纷离开,甚至有人因此而遭受肉刑。难道您还不清楚何为不公吗?”这篇言辞犀利的文章触怒了变法新党,新党罗织罪名,弹劾苏轼,经过一番严查,终归子虚乌有,新党却仍欲驱赶苏轼远离京师。宋神宗甚爱奇才,批示由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官居六品。这一年,苏轼34岁,外放杭州,远离朝廷,反倒乐得自在。

   沿大运河而行,苏轼在陈州接上弟弟苏辙,一起去颍州探望恩师欧阳修。自当年苏洵携苏轼、苏辙出川入京,及至后来金榜题名,欧阳修都堪称苏家两兄弟生命中的贵人。见到苏家兄弟,欧阳修分外高兴。欧阳修此时年过六旬,早已厌倦了官场争斗。他在颍州西湖之畔置业买田,就想做个闲人,抚琴一张,弈棋一局,对酒一壶,藏书一万卷,览金石侠文1000卷,加上一个老翁,终老于湖山之间。满头堆雪的欧阳修笑呵呵地自称是“六一居士”,虽为躲避党争而推隐颍州,他却全无颓唐之意,反而力劝两兄弟为官一任,便须造福一方,牢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圣人教诲。

   熙宁四年11月下旬,在一场绵绵冬雨中,杭州迎来了苏轼一家人。初抵江南,一切风物都让他欣喜,头一件事,他就要去看看白居易诗里的西湖。那时的西湖是皇家放生池,禁止百姓捕捞鱼虾,水中游鱼往来,好不自在。虽是萧瑟冬日,放眼湖山皆美,水中残荷戟天,枯枝断经横陈,好似老天写就的一片狂草。此刻,念着白乐天的“最忆是杭州”,他忽然有种回家的感觉。望峰息心,窥湖忘返,苏轼感觉自已犹如一尾游鱼,被放生在美好的江南。赴杭州通判之任不多时,便到了这一年的除夕,别人都回家吃年夜饭了,苏軾却还在忙着提点犯人,这也是通判的职责。翻看案卷,他发现在这富庶江南,青苗法流弊也十分严重,年关下,这杭州监狱竟囚满了犯人。案件上看,数字比往年多了一倍还有余。狱中犯人多半是还不起青苗贷款的农民,还有破产商人,有的甚至还是半大孩子,这让苏轼吃惊且痛心不已。平日里在孤山售卖梅花汤饼的老人被官吏强推貸款,现在因利息加倍还不出线被追保以致逮捕入狱,一不小心就成了违法侵法的犯人。

   天色渐晚,外边烟花騰空而起,满城都在准备辞旧迎新,他和众囚犯却有家难回。苏轼看不惯这世道荒谬,决定释放回犯回家过年,待元宵之后再返狱。另一个鲁姓通判去拒签公文,并扬言要上书朝廷,状告这位新来的通判穆无新法。苏轼不与他争辩,只是向知州沈立当面力陈理由,终于得获上司批准。除夕之夜,苏轼忙到三更,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处牢狱,共清点出370多名钦犯,安排他们立下字据,回家过年。那些重犯,则供给酒食,让他们初一到初五都有肉吃,并严禁狱吏鞭打用刑。眼里见不得百姓疾苦是苏轼为官的第一原则,胸有不平气的苏轼笔走龙蛇,在监狱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戏中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三十七年前,苏轼自幼景仰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因直言觐见触怒朝中权贵,被贬到浙江睦州。他在此创办龙山书院,并修建祠堂,祭奠急流勇退的严子陵先生。返回杭州,舟行至富春江上,苏轼的归隐之心又起,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词,《行香子·过七里瀚》:“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映蘸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兮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明。但远山城,云山乱,晓山青”。

  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名士,杭州各界不断设下酒局,而他也喜欢不醉不归。忽有一日,苏轼酒后返家途中醉眼朦胧,歪斜骑在马上,被一阵冷风吹醒。他看见繁丽灯光照亮河塘,似乎市井百姓都在笑他,如同森林里迷失了方向的獐子。他在想,或许不该为官,山野之人理当自由自在,改变自已的本性实在勉强。他又在反问,如果不为官,又怎能施展经世致用之学,读书又所为何来呢?

   不久后,杭州城迎来了新任知州陈襄,苏轼有了一个打算,凤凰山位于杭州市的东南面,登上山顶,向北可以看到西湖云山环绕,向南可以远跳钱塘江上船之往来。北宋时期,杭州城虽为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的绝佳去处,却因是退海之地,地下水咸苦不可饮,吃水成了难题。苏轼有意选在此处请陈襄小的,向陈襄陈诉杭州百姓的吃水之苦。新知州听罢事情介绍,不解地问:“百姓怎样才能吃上水?”通判苏轼挺身答道,”学李泌,修六井,效乐天,治西湖”。其实,这是他有意设置的问题与答案,陈襄和苏轼一样,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迁適杭州,一心只求实务以利民生。来杭州之前,陈襄就已听说过苏,蚤然年长20岁,他却没把这位通判只当作下属,而是视作同道中人。二人望湖发愿,效古人重修杭州水务。唐朝宰相李泌最早开凿了六口井,引来西湖水供给百姓。时隔30年,刺史白居易又带人治理西湖,疏通水井,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解决杭州城百姓的吃水问题。如果把六井和西湖看作两个容器,两者之间相连的输水管将它们变成了一个连通器,只要西湖水不枯竭,六井水就一定不会枯竭,两者水位保持相平,这也就是西湖为什么对杭州城如此重要的原因。

   陈襄指派苏轼主导此项工程,他选了四名差僧,专门负责挖水沟、换井壁、补漏洞、注漕河,将六井与西湖相连通。六井疏通,水源保障,千帆粮船竞渡,又为城中运来很多粮食。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功劳,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功绩,20056月,西湖风景名胜区采纳市民提议,根据原貌复建白苏二公祠。正对大门的是白苏二公祠中厅,厅门额上有匾额“英爽颉颃”四个字,以此比喻白苏二人的学识相当、不相上下。中庭正中是一幅明代西湖全景图,上方悬挂匾额“山水功臣”纪念白居易和苏轼对杭州山水的贡献。

       627日这天,西湖上云烟翻滚,阴霾骤起。此时,距离苏轼初到杭州已过半年,完成了西湖六井水务治理,看到城中百姓安居乐业,狱中因犯也不似从前那般增多。苏轼此刻甚感欣慰,觉得未曾辜负恩师的嘱托。午后,他独上望湖楼饮酒,对面白堤一痕皆不可辨。一场豪雨突如其来,雨雾之中,湖山渐成一片迷蒙。天忽阵雨又迅速转晴,一切豁然间又变得清晰可辨,仿佛让他看清了来路与归途。于是,苏轼接连醉书了五首绝句,每一首都有不同视角,“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古往今来,西湖游者甚众,贤愚不一,所得深浅随人而异,而苏轼却在那一刻因治湖而全新领略了湖山之美,成为千年以来西湖第一知已。

   八月初八,噩耗突至,恩师欧阳修在颍州西湖与世长辞。欧阳修的离去,对于苏轼有如重创,他既失恩师,也丧知已,更失同道。从此,他的前行路上变得更加孤单,再也无人对他耳提面命,教他日日精进。向北遥祭,他追念这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恩师,泪洒湖山,他仿佛刚刚读懂了这位醉翁的深意。人至中年,他发现世间的一切都在不断离自已远去。故乡、母亲、发妻、父亲、恩师,陪他一起出川的弟弟苏辙如今也天各一方,各自奔忙。人世仓皇,他在这杂花生树的江南,忽然有种断肠天涯之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如今,这种种江南美景全都催人感伤落泪。

    一年之后,还是这样一个蝉声噪鸣的夏天,他又去饮酒赏湖,那天的西湖还给他创造了一次偶遇。在烟波浩渺的西湖上,他遇到了后来生死相伴的红颜知已——王朝云,当时钱塘小有名气的歌妓。朝云,明眸皓齿,清丽脱俗,一时之间竟恍如当年的王弗。霞至,风吹,月映,莺啼,鱼跃,钟鸣,所有这些偶然,都成为命中注定的必然。“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依”。此前,从没有人拿西施来比喻西湖,此后,西湖与西子同样千古不朽,最重要的是,西湖从此有了名字。快一千年了,这首诗被一代代杭州人默认为杭州的市歌。

   也是在这一年,苏轼和朋友去满觉陇行走,在石屋洞一处崖石上留下了他的墨宝。时光更替,不断有人到石屋洞中考察。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是苏轼留在杭州西湖群山中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摩崖题刻,摩崖石刻所记录的是苏轼于1073年参加的一次湖山调研。如今,调研内容已不复存在,只留下25字的落款,落款处写着陈襄、苏颂、孙卖、黄颢、曾孝章、苏轼同游。苏轼排在最后,当时他还是小弟。

  苏轼的长处是总能发现那些小幸福,二月间,早发新城,微雨初霁,策马山行。苏轼此次外出,一为巡查各地县官治理地方的水平,二为了解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情况。茶叶长势喜人,地方长官清廉,这一切让苏轼十分满意。年近不惑的苏轼几乎走遍了杭州的所有辖县,他看到了如画江南背后那些民生疾苦,更坚定了他造福一方百姓的决心。如今,在东坡故道旁,人们修建了东坡驿站,文人们临摹苏轼诗词,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诗歌朗朗声中,西崦农家的灶又冒起了青烟,刚出土的新笋被洗了又洗。月色下,灶火冉冉,当年主禽烧笋的情景依稀可见,置身其中,仿佛回到苏轼诗歌中的场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渚芹烧笋饷春耕”。

  巫山上有个有美亭,这里是有美堂的遗址。欧阳修写的《有美堂记》使吴山有美堂名扬天下。1074年熙宁七年夏日,知州陈襄调任应天府,苏轼特意请陈襄来这里话别。苏轼在杭州三年,先后与沈立、陈襄、杨绘三任知州合作,身为地方官员,他们联手为民谋福,让这人间天堂稍得安宁,这才有了眼前如许市井烟火。立于吴山之上,苏轼拉着陈襄俯瞰杭州城,看万家灯火次第亮起,观满天星斗映照西湖。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际,苏轼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赠给陈襄:“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这人间繁华不正是他们的营造之功吗?

   这年秋天,苏轼改任密州知州。密州当时正闹蝗灾,饥民遍野,民不聊生,苏轼一到任,便带领百姓奋力扑杀蝗虫。孰料,密州所在的京东路官员却向朝廷报告蝗不成灾,一肚子悲愤的苏轼上任20多天即上书宰相韩琦,痛斥这种媚上做法,并在其后接连上书,如实反映早蝗严重,请求朝廷豁免秋税,暂停回收青苗钱,以资救济民生。山东诸城市城南十公里有一座山峰,名为常山。山中密林掩映之处有一座亭子,名为雩泉亭。亭下有一山泉,泉水不枯,冬夏如一。苏轼曾在这里做《雩泉记》,相传苏轼常到山上祈雨,祈雨常应。山泉不能解决大旱,密州城南有条扶淇河,当年苏轼带领百姓在扶淇河上主持修葺了一条土堤,将水位抬高,因扶淇河水入城,供城内百姓饮用和灌溉。今天,透过河道大坝,仿佛能够看到九百多年前苏轼建设的水利工程。

   熙宁八年冬日,密州城里冲出一支人马,知州苏轼扬鞭策马,佛回到了裘马轻狂、快意恩仇的年少时光。半年前,宋辽再生战事,大宋痛失七百里河山,举国以为奇耻大辱。苏轼涌起一腔以身报国的豪情,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狂,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玩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诸城的山都快书艺术家高远经常带徒弟登常山想边疆,不仅讲苏轼当年在此狩猎的故事,还讲苏轼当年密州初猎的故事,编成了山东快书,代代相传。诸城的超然台是一处文化古迹,这里原是北魏时所建的城墙土台,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文意,赋名“超然台”。苏轼深爱此台,亲笔题写超然台三个大字,并作《超然台记》以志其事。超然台上正在准备一场古琴演奏,诸城的古琴演奏家姜燕将苏轼在密州所作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谱成了一曲《密州赋》。明月初上,悠悠古琴,拉开了今人与苏轼的隔空对话。

       1076年,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天上玉免依稀可见,而想到属免的兄弟卯君却已五年未见,苏轼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又一首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图片

清风朗月,不期相逢,感谢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