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定风波》完整版 第三集《摩羯记》解说词 持续更新中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4-01-0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这一集讲述苏东坡应对乌台诗案带来的种种影响,以乐观的精神度过人生的劫难。

       苏东坡因诗被污蔑入狱,遭受非人的折磨,出狱后被贬黄州,为维持生计垦荒种田,东坡居士的名号来源于此,并留下影响千古的《定风波》。

第三集《摩羯记》解说词

      茶为苦谛,其道甚大。人如草木,向日而生。一匙茶粉,一支茶鲜,一瓯建盏,一个蒲团,便是点茶的修习时间。点茶为宋人四雅之一,茶须碾墨,茶粉入盏,环盏注水,调成膏汤,竹笼击拂,激出泡沫,茶汤奉客,正是历百劫而成一味。更有人还在茶汤上作画,点点孤鸿,三两桃花,便是悲欣交集的茶百戏。人间有味是清欢,每个人品茶都有不同的滋味。

       1077年春,北宋熙宁十年,苏轼在密州任期已满,改任徐州知州。中秋刚过,这位新上任的知州就面临着一场特大洪水的考验。暴雨连日,黄河浊浪席卷而来。苏轼登上城墙,城外一片泽国,形势十分危急。徐州城南面两山横截,大水无处流泻,完全汇于城下。忽然,有人来报,城中富人纷纷收拾细软财物,聚集在城北门口,要求出城避难。此时人心惶惶,一旦有人出城,必将民心大乱。为了稳定民心,苏轼下令禁开城门,阻止富人们出城,并安抚说:“有我在,绝不会让洪水危急城池”。接下来,苏轼冒雨前往禁军营地请求支援。宋朝军队按制绝不可为地方官调配,十万火急之下,满身泥泞的苏轼感动了禁军首领,立即集合全体士兵抗洪,军民共同奋战,终于赶在最大洪峰到来之前,筑起了一道长堤。苏轼亲自坐镇,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历时70多天,洪水方才全部退去。

     2022年,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们排演了一出话剧《石炭歌者苏徐州》,讲述的是苏轼在徐州做出的另一项彪炳史册的功绩。原来,洪水过后,翌年寒冬天降暴雪,京城及周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燃料危机,徐州更是因缺薪少柴而产业停顿,民生艰难。为了解决燃料危机,苏轼命人四处寻找燃料,终于在徐州城西南的白土镇寻得石炭。石炭找到了,山林免于被滥伐,更开启了徐州地区一千年的煤炭开采。

      苕溪之畔,西塞山前,青箬笠,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离开徐州,苏轼刚到任湖州知州,恰逢湖州久旱不语,后来又久雨不晴,至锅碗瓢盆里都生出了鱼蛙。太湖水位不断高涨,势成倾盆倒覆。于是,苏轼重披蓑衣,再戴箬笠,深入了解农户受灾情况。在湖州,苏轼指挥百姓共同筑起一条长堤,抵御湖水侵害,此堤亦称湖州苏堤。苏轼一生钟爱杭州与湖州两座城,概因江南湖山与风物皆美。太湖水有上百条大小河流共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源天目山脉的东西苕溪,因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芦花飘散时如飞雪缤纷,当地称芦花为苕而得名。

      苏轼不仅享受湖州美景,更享受湖州的美味,称其紫蟹鲈鱼贱如土。在湖州路村,最新鲜的太湖梅鲚鱼打捞上来,清水冲去细嫩的鱼鳞,留下光滑的鱼肉,撒上姜丝、红椒、青豆,便可上锅蒸煮,最简单的烹饪可保存梅鲚鱼的鲜嫩,美味中怎可少了太湖蟹?宋代流行蟹的很多吃法,其中洗手蟹的做法最为风雅,洗净活螃蟹用花椒、橙子、盐梅入酒佐之,苏东坡诗中的半売含黄宜点酒”,以及《老饕赋》中那句“蟹微生而带糟”都是这种蟹的生吃法。因为炮制迅速,客人索唤之后,盥手毕即可食,故有洗手蟹之名。近千年之后,人们依然享受着苏轼同样喜爱的美食盛宴。

      自到任后,苏轼登山夸山,临水赞水。他哪里知道,雷声隐隐,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又要来了。那场暴风雨就缘起于苏轼所写的这篇《湖州谢上表》,他在给神宗皇帝的上书中说,自已思想比较愚钝,不能跟上新党的步伐,但自已也不想惹事,做个力所能及的地方官。皇帝,您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御史中丞李定却认定,苏轼这是阴阳怪气的在表达不满,你这就是臣子的不忠。六月里,就在苏轼治理湖州太湖水患的同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接连上表谈劾苏轼,称其多部作品语藏讥刺朝政之意。驸马都尉王诜在朝中闻讯,惊得掉下了手中的笏板。王诜急忙叫来手下心腹赶去商丘通知苏辙,苏辙不敢怠慢,立即写信告诉兄长焚毁所有可能产生麻烦的诗文。信使快马加鞭,星夜赶往湖州。派往湖州捉拿苏轼的皇甫遵等四人领命疾行,沿途换用官驿快马,而苏辙的信使单人独骑,中途必须停下来休息和喂马,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公差的脚步。好在皇甫遵的儿子由于不适应千里奔波,中途患急病,不得不在镇江停下来休息,苏辙的信使终于早半天赶到了湖州城。苏轼接报后,立即告假返家,和夫人一起把近期诗文和往来书信处理得一干二净。青烟还未散尽,皇甫遵已经来至湖州府衙门,后面跟着两名公差,腰悬铁牌,这就是令很多官员闻风丧胆的御史台台卒。苏轼对妻子说,“你不做一首诗送我吗?”王闰之不禁含泪失笑。

        士可杀不可辱,一介书生却被捆作鸡犬一般当众押解,即使内心强大如苏轼也不能接受。夜晚,官船停靠在岸边,苏轼一夜难以入睡。拂晓,天色晦暗,他害怕被捕入京后连累家人和朋友,起了轻生的念头。那时,押解苏轼的队伍刚刚行至宿州,忽然又接到御史台自京城传来的命令,责令所在州郡急速搜查苏家,重点查抄那些字纸,不可使片纸成为漏网之鱼。苏家家卷正在驶向南都投奔苏辙的另一条船上,截停之后就要搜查,船上妇人孩童几乎吓得半死。因诗而获罪,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落乌鸦,如同不祥之兆,故称乌台。进京之后,苏轼被关在知杂南虎一间独居因房里,最初,苏轼对一切妄加之罪统统不予承认。宋承唐制,犯人不招供,可以用刑逼供。同时被关押在乌台的一位官员用两句诗记录了苏轼遭受的非人折磨,“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刑讯之下,他不得不委曲求全,屈打成招。入狱前,苏轼与儿子苏迈约定以送饭为暗号,如有不测,以鱼示警。谁知,苏迈临时有事,委托亲戚代为送饭,这位不知情的亲戚偏偏给他烧了一条鱼。看到这条鱼,不惑之年的苏轼决意赴死。在准备服用提前藏下的青金当自尽之前,他提笔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深情无比地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卒量成仁厚识礼,照顾苏轼的起居无微不至。苏轼托梁成将绝笔诗带给苏辙,却被御监搜出来上报,皇帝读了也泫然落泪。

      苏辙冒死向神宗上奏,愿舍弃所有官职,换得兄长一条性命。他在上书中说,”兄长苏轼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一损俱损,乌台诗案让人胆战心惊。宰相王珪说,”苏轼有一首诗写道,'根到九泉无去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世间唯有蛰龙之一句是苏轼在诽谤当今圣上,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要九泉之下寻蛰龙,不臣莫过于此”。御史中丞李定接着向神宗陈述,”苏轼有四大罪状,身无学术却滥竿充数,急于提拔而依附权贵,圣上待其宽容却拒不领情,以诗讲谤朝廷大政实属叛逆,杀了也不为过”。神宗没有认可王珪和李定的说法,他认为,苏轼只是一个诗人,对于诗人的作品怎么能这样解读?与苏轼同年进士的章敦趁机向前向神宗解释道,“龙并非专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称为龙”。神宗听后也表示赞同,说诸葛孔明被人称作卧龙,东汉颍川有首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吗?不过,神宗也决定派一个人潜入狱中,探查苏轼是否起居如常,内心坦然。那晚四更,苏轼熟睡且鼻息如雷。神宗得报后对左右说,”朕就知道苏轼胸中无事”。

      苏轼的最大救星是神宗的祖母太皇太后曹氏。重病卧床的曹氏说,“仁宗皇帝在世时,非常看重苏轼、苏辙两兄弟,以为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几首诗作下狱,大约是被仇家中伤的,不要为几句诗文就对他过于苛刻了”。神宗要大赦天下为祖母求寿,太后却说,”不需大赦天下,放了苏轼就够了”。尘埃终于落定,苏轼被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王诜因为通报消息,被免去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两官,外放出京任职。苏辙本已上表辞官,先被贬去江西筠州兼盐酒税务。

       出狱之日,第二天便是元丰二年的除夕了。自苏轼8月18日入狱至12月29日出狱,历时四个月又12日。身后迎新的爆竹还在此起彼伏的炸响着,眼前通往黄州的道路却寂静漫长地伸展开去。走着走着,他忽然发现路边的梅花竟悄悄开满了枝头,于是半叹息半欣喜地写下了两首梅花诗:“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为什么自己一辈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走在风雪路上的苏轼想起从前被发配到岭南的韩愈,不觉轻叹了一口气道,“我们两个摩羯座同病相怜,注定一生多磨难呐”。黄州三面临江,两岸风景秀丽,苏轼与儿子苏迈整整走了一个月,总算到达黄州。苏轼看到绵绵无尽的江水,却第一时间想到这里有鲜美的鱼可以吃;看到漫山茂密的竹林,仿佛就闻到了笋的香味。这个初到黄州的摩羯座,居然写下了他的舌尖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辙全家老小都在九江拜行,他一人将兄弟家眷送到黄州来,苏辙将苏轼安顿好,两人不得不匆匆告别,眼见弟弟头上那顶乌帽又是一耸一耸地隐现于山径与大江之上。慢慢地却是看不见了。弟弟走后,苏轼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只有夜深人静才一个人悄悄出门。月下独游,早春寒气袭人,孤傲与凄凉之情涌上心头。20余年前的那只孤鸿佛又从渑池飞来了黄州,让苏轼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走在黄州的阡陌江岸,苏轼是个看起来游手好闲的怪人,他总会在酒后的下午独自一人布衣芒鞋四处漫游,反正谁也不认识他。有时他会在袖筒里笼着许多石子,在江边与小孩子比赛打水漂,还用糕饼和孩子们换得298颗彩石,堆成小山,变成了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劫后余生,依然心有余悸。苏轼从来不敢唱醉,只怕酒后失态乱说话,他只能用这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方式来打发时光。

       以戴罪之身贬谪黄州,苏轼这个编外官员收入减了一半多,他手边只有微薄积蓄可资日常开销。为了节省用度,他就每月拿出4500枚铜钱,分作30份,悬挂于梁上,规定每天只取一份用,若有节余,他便把钱放进竹筒,攒到钱足够多时,再邀约朋友共饮。夫人王闰之和侍妾朝云也只是微笑着看他这般计划。转眼一年过去,手中积蓄渐渐花完,大江风月岂可疗饥,44岁这年,苏轼给自已取了个“东披居士”的雅号,因为他要在东坡种田。除了老友马梦得,还有潘炳、郭选和古耕道三位黄州新朋友帮他一起耕作。时值深秋,他们先种大麦,并种下黄桑、枣票、柑橘等树苗。苏轼还打算来年种稻,再种下生平所最爱的竹林,还想在这里修几间房子,预先留出一块空地。年底,东坡自产大麦二十余石,一家人捣麦做饭,咀嚼起来啧啧有声。苏轼别出心裁,将大麦与小豆掺杂做饭,吃饭的时候,孩子们互相打趣,说是如同嚼虱子。王闰之给这道创意餐起了个别致的名字:新式二红饭。苏轼继室王闰之虽不似王弗那般聪颖,这是个不折不扣可共患难的贤妻,不仅能容得下美丽的侍妾朝云,本人还可以躬耕。苏轼曾写信向章敦夸耀妻子王闰之如何能干,家里耕牛害疾,无人能治,王闰之就用一锅青蒿粥很快将牛治好了。

       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苏轼与几位好友乘着一叶小舟在赤壁下饮酒赏月,酒过三巡,人世间所有喧嚣退场,惟余月映大江,赤壁临江独立。一个叫杨世昌的道士吹起长箫,如泣如诉,让众人不禁黯然神伤。月光之下,道人遥指赤壁,称三国时周瑜曾大破曹军于此,而今英雄与美人俱已灰飞烟灭,每念及此就不由得悲从中来。苏轼却笑谈,“大江东逝却千年不竭,明月圆缺却万古高悬。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大自然恩赐如此公平,我们又何必忧愁呢?”在黄州,苏轼还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清明在即,寒食依旧。从前在杭州的清明交游之欢已成碎梦,如今只见春江入户,小屋如舟,眼前是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当他跌落到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时,笔锋中却陡然生发出一股勃勃之力。不论身在何处,境遇如何,周边百姓的疾苦却永远能激发苏轼忘我的情感。

       1082年3月7日那天,苏轼到30里开外的沙湖去看田置地。回家路上,天降大雨,众人皆奔走,避之唯恐不及。他却淡定从容,笑对无常,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定风波》:“莫听穿篱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图片

清风朗月,不期相逢,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