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斗七星 | 天空中辨方向、看季节、知日月的标尺

 qk缘园 2024-01-02 发布于广东

知道么?北斗七星垂直落在地球的位置,正好是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也是世界的中心 ——

《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
《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是谓帝车,以主号令,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北斗。”
《史记·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古人非常睿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告诉了我们规律,观北斗定方向、知季节、看日月。

斗转星移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如前所讲,北极星与北斗星的关系,由于地球的自转,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自转轴延长线上,从地球上看是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七星就形成了围绕着北极星旋转的现象,这就是“斗转星移”。月建、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所观察的现象为“周年视运动”,公转一圈为一岁。


北天空的斗转星移

辨方向看四季

通过“斗转星移”的规律,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绕北极帝星运动是有规律的:北斗星每天旋转1°,每个月旋转30°,每个季节旋转90°,每年旋转360°。

利用斗柄的指向可确定季节。表达了北斗斗柄的“指时”功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此为《鹖冠子·环流篇》阐述最明了。这里所说的春、夏、秋、冬,分别指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故,古语云,“夜看北斗知北南”。

逆时针

古人有黄昏后、黎明前和半夜观星习惯,尤以黄昏后观星为主。随着地球的公转,北斗七星周年绕着北极星循环旋转,以每晚固定的黄昏指傍晚,因岁差,大概到现在22点多左右观测北斗七星,可以发现,其斗柄沿着顺时旋转,春分时指向东,夏至指向南,秋分指向西,冬至指向北。每天西移1°,每月移30°,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古人称回归年为“”,称恒星年为“”,回归年短恒星年20分钟/每年)

《如何用北斗七星定四季》视频

十二月建

北斗星指示十二月,《淮南子·天文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古代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是历法中的月建”。

《汉书·律历志上》:“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在《汉书·律历志》中说的很清楚:“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就说明了辰,月建所指。这里提到的“(月)建所指”即北斗所指,叫做斗建,例如《史记·历书》集解就说:“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五行大义·七政》引《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


借助斗柄指向地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合称)的所在月确定之后,其他月份也就容易确定了。每一季平分为三份,每一份称之为月,一年共十二个月。

所谓“月建”,就是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的十二辰联系起来。十二辰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把黄道(即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的路线)附近的一周天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分别称之为建子、建丑、建寅、建卯、建辰、建巳、建午、建未、建申、建酉、建戌、建亥,这就叫“月建”。

这是十二地支最早的使用场景,也就是说,十二地支最早是用来标识月份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据说古人后来发现北斗星逐渐偏离原来的位置,于是改用赤道上(回归年轨道)直接定的十二支。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一岁之中斗柄顺时旋转一圈为一周期(360度),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立春为岁首,寅月为首,交节日为月首。以节令为准,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
这是古人干支纪月的一种方法。
建在道教,就是当值。斗柄指谁,谁值班。

二十四节气

同样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把斗柄顺时旋转一周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平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称之为“节”和“气”,“节”就是节点,“气”就是气候。也就是说,古时,“节”和“气”是不同的,而现在的“节”与“气”是不区分的,统称之为节气,所以一年十二月建,二十四个节气。

当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定为立春,为每一岁起始,斗柄指向丑位时则为大寒,为二十四气之尾,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古人就是根据不同节气的变化规律,进行播种、耕作、秋收和冬藏等农作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年视运”,也就是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斗柄指向法与太阳黄经法(现行法),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斗转星移的原因还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补充一下,干支历又称“星辰历”、“节气历”、“老黄历”。最早出现的是干支纪月,后来又衍生出干支纪年、干支纪日和干支纪时,十二地支出现在纪年里,也就是十二生肖的来历,出现在干支纪时里,这就是十二时辰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属同一系统。“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定“十二月健”的特定节令。

定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八刻,即两小时,一刻有十五分钟。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相传古代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以斗柄所指定时,是古人最常见的应用方法。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空每天围转北天极旋转一周,所以一天之内,北斗七星也会围绕北天极旋转一周,那它的斗柄所指一天之内就会发生360度的变化。斗柄在空中如同钟表的指针一样,正好起到时针指示时间的作用:4分钟转一度。24小时转一圈。即360度。这就是恒星“周日视运动”,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球的自转。

古人有《斗旋十二辰》算法,以斗柄所指定时,初昏时斗柄指子,等其转到指丑之时,便过了一个时辰(2小时);到指卯处,便过了二个时辰(4小时),依此类推……

纪 历

北斗星旋转对应一日一月一年在地球上观察,以北天极为中枢划分为子、丑、寅、卯等12宫的空间区位,北斗七星绕之而旋转,其每月、每日、每时所现天象,如同时钟之时针、分针、秒针各自的规律移转,而太阳每日、每年,月亮每日、每月的周期性变化的天象也有钟表历法的作用。古人通过对这一日月时、北斗星等运行规律性及循环周期,抽象出十天干十二地支来纪历。

北斗星分别按年按日遍历十二宫,所历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与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以斗纲所建,行寅、卯、辰宫,行巳、午、未宫,行申、酉、戌宫,行亥、子、丑宫;一日则行寅、卯、辰宫,行巳、午、未宫,行申、酉、戌宫,行亥、子、丑宫。

是以对照行度,春比之日东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行度已寓一年中气候与一日中温度之变化,同有寒暖燥湿的大小循环于其中,且又可明地理之方位所在。

古人通过对这一日月时、北斗星等运行规律性及循环周期,抽象出十天干十二地支来纪历,这乃是极高智慧之表现。

综上简言之

北斗七星钟

北斗七星历



至于北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原是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分别是地球自转与绕太阳的公转结果。十六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地动说”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可见祖先的智慧!
“钟”—— 北斗以北极星为中心作周日视运动,宛如是一个北天空的大钟表。4钟转1度,1小时转15度,24小时转一周,不过是24小时制,没有时针,运转的方向与普通钟表正相反(依东南西北方向转)。有兴趣的大家是可以在自行观测到的。
“历”—— 因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与绕太阳每年公转一圈,所以,让北斗七星每天比前一天提前4分钟出现在天空的同一位置,即斗柄每天移动1°,斗柄移动15°为一个节气,斗柄移动30°,为一月。斗柄移动90°,为一季。斗柄移动360°,为一年。相同的时间观察北方星空,那么由北斗七星的指向和方位,就可以判断日、月、季节变化,从而可以把它当成“历”来使用。
(注,每天提前4分钟,为恒星日原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生活中用的手表,时针多是平太阳日,天上的星星是恒星日,恒星日比太阳日更准确,所以我们的表会定期调整)
地球上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也是五带区分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相垂直,呈倾斜状态,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产生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形成四季交替
因此,古人把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用来指示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四季。将北极星运动一周划分十二份配以十二地支,北斗七星约每30日逆时针移动30度,相当一个月,移动一地支,一年遍历周天十二宫也。年复一年循环不已,此即斗纲所建之天象。
而北斗星、北极星结合十二辰、十二月、十二星宫、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以及天干地支等等,可以直观的表达复杂天象,还便于记忆理解,也不在那么苦涩复杂难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不需要仪器也可以知天象的原因了。但是,如何用简单地表达复杂的天象,却是一门极大的学问!

说到这里,发现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似乎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联系,天干地支、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干支历等……
《易·贲》才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方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观天象可知:天文历法计算历算,得出“数”;天文规律总结,得出“抽象”;观察天文气象物候,得出“理”;天文对于地理分野,得出“占”。这是天象自然具备的多种功能,所以天象才如此复杂,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应用的方式用途也就不同了。

这就是古人睿智,将天象自然现象归纳总结于道中,应用于人文的指导,精确到今天、明天、与未来,并不断指引后人……有这样的前人记录的经验宝藏,这给他的后人将是多大的福泽护佑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