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蒋介石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战略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1-02

Image

摘要:“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是蒋介石指挥全国抗战的战略要领。这是他在结合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因素后结合当时著名战略家蒋百里及其其他国民党将领的意见后提出来的。他是利用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采取步步抵抗,逐步后退拉长战线,把日本拖跨以达到抗战胜利的目的。而淞沪会战是中日开战以来首次大战,接下来的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异常激烈的大战,那么蒋介石是如何把他的持久战略运田到这两场大战中的,本文主要看抗战初期的落介石的战略

关键词: 蒋介石: 沪会战: 南京保卫战

一、淞沪决战

Image

1937年8月13日, 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中国军队奋起还击, 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正式打响了。从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到12月13日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四个月, 蒋介石把它称为抗战的第一阶段。在整个第一阶段, , 蒋介石为了抵御日军疯狂进攻, 把向来作为看家之本的中央军精锐全部投入战斗。上海滩上, 国军70万精锐在没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以自身伤亡30万的代价硬是把日军拖了3个月之久, 成功粉碎日军10天占领上海, 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国人的斗志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赢得了普遍的国际同情。从持久战的角度上来看, 上海扩大战事是必要的, 转移了日军主攻方向, 并为重要战略物资争取宝贵的时间。但是到淞沪会战的后期, 当各项目的达到后和敌人在上海滩硬拼是不明智的, 使抗战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南京过早丢失和上海战事失利是有直接关系的。在上海蒋介石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那就是政治影响军事, 外交决定军事。稍后的南京保卫战可以说是进行一场意义不大的战斗。

Image

淞沪会战前, 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受华北方面陆军的影响也跃跃欲试, 急欲寻找战机。面对如此情况, 蒋介石决定采纳张治中的建议, “我们对付日本有三种方法, 第一就像九一八, 敌打我我不还手。第二长城抗战, 敌打我我才还手。第三就是判断敌要打我, 我先打他。我们可以先拿在沪的日军开刀, 乘其援军未到之际将在沪之敌压迫致苏州河及黄浦江歼灭之, 以保卫上海和拱卫首都南京。”因此从8月13日到8月底国军一直处于主攻的优势地位。后来, 鉴于华北战事已经严重恶化, 日军在平汉线快速南下, 有可能直扑武汉, 截断中国。而平汉线两侧全为平原, 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开展而不利于我军展开纵深防御。面对如此危险情况, 8月20日蒋采纳从上海视察回来的陈诚建议, 向上海增兵扩大上海战事, 以牵制华北日军攻势。从8月20日开始国军精锐不断调往上海。70万大军和日军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如姚子青营首宝山、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国军的奋勇抗战也提高了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地位。但由于敌人装备上的优势及其后来敌在杭州湾偷袭成功, 中国军队后路被切, 不得不放弃上海。

Image

蒋介石选择在上海与敌决战, 这从战略上是成功的, 一方面将日军进攻方向由华北俯冲武汉改为沿长江向上仰攻, 将敌从有利于其机械化行军的华北平原引向地形相对复杂并有坚固国防工事的长江三角洲来, 可以解除敌沿平汉线南下直捣武汉切断中国的危险局面。另一方面, 淞沪会战拖延日军打三个月之久, 有力的支援了当时的工厂、学校内迁, 使一些重要的工厂和学校及其战略物资得以运往内陆, 加强后方的物资力量, 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基础和文化教育的基础, 为改变大后方落后的局面, 发展大后方的经济, 支撑八年抗战起了重要作用。第三, 由于中国军队坚决抵抗,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中国赢得普遍的国际赞誉, 当时英国驻上海的一位将军说:“中国已下决心为她的独立而战, 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能力, 日本军队自日俄战争后一直视为一支可怕的军队, 这次经中国一打降到三等国地位, 中国军队此次抗战英勇坚毅, 使世人刮目相看, 恢复了自己的荣誉”。

虽然中国军队英勇作战, 但在淞沪战场上却败得比较惨, 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对这次淞沪会战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体来说, 他在作战指导上的失误在战术上“单纯采取消极防御的守势作战, 导致部队手脚被缚, 陆海空精华丧失殆尽”专守一线兵力分散, 而且忽视侧翼防守, 以至于日军利用杭州湾守备空虚而乘机登陆, 然后直插我军后背, 使我军队形大乱, 军心涣散, 以至最后狼狈撤离上海。另一点来说, 军事服从政治, 外交决定军事而导致常常延误战机。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三次叫停进攻, 为敌人争得喘息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在十月下旬, 我军在上海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下, 开始向吴福县撤退, 但蒋获悉九国公约组织将于11月3日召开讨论中国的会议, 蒋不顾前线情况, 为了争得所谓的国际同情要求各军返回原阵地再撑几个星期, 结果导致队伍大乱, 使原本可以进行的有序撤退变为大溃败, 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具体战斗中不留预备队, 在已经修好的国防工事无兵驻守, 以至撤退时国防工事成为摆设, 日军攻下上海后马不停蹄追击国军, 首都南京也直接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下。

Image

不过在上海会战的时候, 蒋做了一件对持久抗战极为有利的事, 那就是国府, 工厂和学校的西迁, 1937年随着上海战事的恶化, 国民政府将首都由南京迁到重庆, 这对抗战是一件大事, “它粉碎了日军妄图进攻南京迫使国民政府做城下之盟的如意算盘, 更是为持久抗战做了准备。为抗战选择一块可靠的后方基地, 稳定军心、民心、维系国脉意义深远。”从这一点上看, 蒋介石比慈禧强出了许多。

二、南京沦陷

Image

1937年8月13日, 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中国军队奋起还击, 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正式打响了。从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到12月13日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四个月, 蒋介石把它称为抗战的第一阶段。在整个第一阶段, , 蒋介石为了抵御日军疯狂进攻, 把向来作为看家之本的中央军精锐全部投入战斗。上海滩上, 国军70万精锐在没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以自身伤亡30万的代价硬是把日军拖了3个月之久, 成功粉碎日军10天占领上海, 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国人的斗志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赢得了普遍的国际同情。从持久战的角度上来看, 上海扩大战事是必要的, 转移了日军主攻方向, 并为重要战略物质争取宝贵的时间。但是到淞沪会战的后期, 当各项目的达到后和敌人在上海滩硬拼是不明智的, 使抗战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南京过早丢失和上海战事失利是有直接关系的。在上海蒋介石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那就是政治影响军事, 外交决定军事。稍后的南京保卫战可以说是进行一场意义不大的战斗。

淞沪会战前, 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受华北方面陆军的影响也跃跃欲试, 急欲寻找战机。面对如此情况, 蒋介石决定采纳张治中的建议, “我们对付日本有三种方法, 第一就像九一八, 敌打我我不还手。第二长城抗战, 敌打我我才还手。第三就是判断敌要打我, 我先打他。我们可以先拿在沪的日军开刀, 乘其援军未到之际将在沪之敌压迫致苏州河及黄浦江歼灭之, 以保卫上海和拱卫首都南京。”因此从8月13日到8月底国军一直处于主攻的优势地位。后来, 鉴于华北战事已经严重恶化, 日军在平汉线快速南下, 有可能直扑武汉, 截断中国。而平汉线两侧全为平原, 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开展而不利于我军展开纵深防御。面对如此危险情况, 8月20日蒋采纳从上海视察回来的陈诚建议, 向上海增兵扩大上海战事, 以牵制华北日军攻势。从8月20日开始国军精锐不断调往上海。70万大军和日军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如姚子青营首宝山、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国军的奋勇抗战也提高了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地位。但由于敌人装备上的优势及其后来敌在杭州湾偷袭成功, 中国军队后路被切, 不得不放弃上海。

Image

蒋介石选择在上海与敌决战, 这从战略上是成功的, 一方面将日军进攻方向由华北俯冲武汉改为沿长江向上仰攻, 将敌从有利于其机械化行军的华北平原引向地形相对复杂并有坚固国防工事的长江三角洲来, 可以解除敌沿平汉线南下直捣武汉切断中国的危险局面。另一方面, 淞沪会战拖延日军打三个月之久, 有力的支援了当时的工厂、学校内迁, 使一些重要的工厂和学校及其战略物资得以运往内陆, 加强后方的物资力量, 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基础和文化教育的基础, 为改变大后方落后的局面, 发展大后方的经济, 支撑八年抗战起了重要作用。第三, 由于中国军队坚决抵抗,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中国赢得普遍的国际赞誉, 当时英国驻上海的一位将军说:“中国已下决心为她的独立而战, 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能力, 日本军队自日俄战争后一直视为一支可怕的军队, 这次经中国一打降到三等国地位, 中国军队此次抗战英勇坚毅, 使世人刮目相看, 恢复了自己的荣誉”。

Image

虽然中国军队英勇作战, 但在淞沪战场上却败得比较惨, 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对这次淞沪会战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体来说, 他在作战指导上的失误在战术上“单纯采取消极防御的守势作战, 导致部队手脚被缚, 陆海空精华丧失殆尽”专守一线兵力分散, 而且忽视侧翼防守, 以至于日军利用杭州湾守备空虚而乘机登陆, 然后直插我军后背, 使我军队形大乱, 军心涣散, 以至最后狼狈撤离上海。另一点来说, 军事服从政治, 外交决定军事而导致常常延误战机。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三次叫停进攻, 为敌人争得喘息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在十月下旬, 我军在上海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下, 开始向吴福县撤退, 但蒋获悉九国公约组织将于11月3日召开讨论中国的会议, 蒋不顾前线情况, 为了争得所谓的国际同情要求各军返回原阵地再撑几个星期, 结果导致队伍大乱, 使原本可以进行的有序撤退变为大溃败, 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具体战斗中不留预备队, 在已经修好的国防工事无兵驻守, 以至撤退时国防工事成为摆设, 日军攻下上海后马不停蹄追击国军, 首都南京也直接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下。

Image

不过在上海会战的时候, 蒋做了一件对持久抗战极为有利的事, 那就是国府, 工厂和学校的西迁, 1937年随着上海战事的恶化, 国民政府将首都由南京迁到重庆, 这对抗战是一件大事, “它粉碎了日军妄图进攻南京迫使国民政府做城下之盟的如意算盘, 更是为持久抗战做了准备。为抗战选择一块可靠的后方基地, 稳定军心、民心、维系国脉意义深远。”从这一点上看, 蒋介石比慈禧强出了许多。(作者:涂榉耀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参考文献

[1] 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

[2] 江涛.抗战初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44页

[3] 英国派驻上海军事观 翻译搜素· 卡尔孙.松沪抗.团结出版社复制

[4]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5] 1937·悲壮抗战.学林出版社

[6] 刘裴.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

[7] 蒋总统全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