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言碎语续 031

 岳春光 2024-01-03 发布于天津

*弄一些毫无关联、不成系统的书一股脑塞进学生的头脑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也就别希望学生能正常思考了。我都怀疑,这种塞书行为,就是要扰乱学生的思维的,因为学生对那些看不下去的书,只能是产生厌弃的情绪。

*《乡土中国》中有一面是旧中国的愚昧落后。《红楼梦》则蕴含着古代中国的混乱和荒淫。这些内容要是种在了学生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效果?至于还搞什么读后的思维导图,嘿嘿,恐怕只有加深刻板印象的份儿了!本着“立德树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精神,达到的却是逆向的效果,只能说某些人的这波操作真是666呀。

*“核心素养”这个词语的确定和推广,其实反映的是我国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研究的严重不足,以至于直接挪用西方的流行概念——一方面是忽略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的过程,对一些概念不加甄别,另一方面是不去悉心研究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于画饼充饥。对于那些吃“核心素养”饭的人来说,复制粘贴这个概念就已经够用了,后面主要的工作就是码字攒文而已。

*有的语文教师有文人情结,所以他们会高估语言文学的地位。这属于职业定位不准确。精擅语言文学最多只能是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但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则必须要完成教学研究这个任务。只看重前面知识的部分,而不注重教学研究,就算做得再好的“文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只能算半吊子而已。

*本身“文本细读”这东西其实是一种有主观倾向的拆解性的行为,不要因为其中有“读”字,就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挂上钩。阅读理解是一种聚焦课文的不断深入的行为,是有客观性的。可以说在本质上“文本细读”和“阅读理解”是互相抵触的。所以不能把某些教师理解不到位的情况看做他缺少了“文本细读”的能力,有时他们的不到位恰恰是这些教师在教学中误用了“文本细读”来组织教学的结果。简单地说,从最终呈现趋势来看,阅读理解是努力去“达成共识”,而文本细读更容易走向“孤芳自赏”或“偏安一隅”。

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吧,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是让学生从原材料加工开始学会组装一件东西,而文本细读则是面对一件现成的东西盘算着怎么把最值钱的部件拆下来卖个好价钱。

*偶然想到的,目前无法确认的一个想法。课程这东西的不接地,很可能是因为当初美国要发展出来一套和苏联教学法相抗衡的一条路径。但这种抗衡的结果使课程在创设之初就逐渐偏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总想着先确定什么最有价值——其实人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筛选、剔除,积累的过程,不可能直接面对所谓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因为“价值”的体现是要通过“无价值”来实现的。问题是即便是最终显得无价值的知识,其实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有其有价值有意义的一面。所以这样看“最有价值的知识”其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而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执念罢了。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现在所谓的“阅读策略”。如果面对一篇课文,偏重阅读策略、阅读方式却不涉及阅读理解所必须的揣摩消化、脉络分析、主题提炼,那么“阅读(占有)”再多文本书籍,只能得到浅表化的结果——这恐怕也是现在语文方面的论文多如牛毛,却很少能涉及核心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