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鲜战争中两次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结论

 怀旧書馆 2024-01-05 发布于黑龙江

伟大抗美援朝战役是中华民族真正摆脱自1840年后屈辱的标志。也是伟大志愿军意志和战术的巅峰。也是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说服自己亲密战友支持自己的决定。

正如周恩来总理说过: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当时的决定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但事后证明他的决策伟大。

是否入朝,在出兵前确实争议很大。如主席说的那样,支持的人一个半。直到彭大将军从大西北赶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和主席的力挺下,最终会议通过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同志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兼政委。

朝鲜战争中两次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结论

在抗美援朝整个战役期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五次战役和后半段的相持阶段。

我个人愿意将战役分为四次战役和后半段。其中最大区别就是有没苏联援助。前四次战役苏联基本是0支持。直到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解放汉城和重伤联合国军后,斯大林看到志愿军的实力后,开始大规模援助我志愿军。

而在志愿军司令部有彭老总坐镇,副司令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辅助。而三位副司令的分工非常明确。邓华全职协助,洪学智主后勤,韩先楚负责前方作战。

虽然分工不同,但是这四位都是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对战争都有自己的战略战役看法。四个人都曾在作战中发生了很大分歧。其中最引人争议的是:邓韩横城之争和彭洪铁原之争。

邓韩之争

第三次战役解放汉城之后,全军特别是苏联和朝鲜方面认为敌人是强弩之末。各种向彭总施压向南,向南把美军赶去大海。甚至中央军委电令彭总,无论如何要跨过三八线。主席说道:军事要服从政治!

彭总咬咬牙,命令部队跨过三八线向南进军。彭总自己回忆录写道:当部队跨过三八线后我彻夜难眠,有时候甚至背脊发凉。

这就是一个军事家的天赋和本能。

因为第三次战役虽然解放汉城,但是战果并不大。敌人是主动放弃的,随着战役南推。我军粮弹消耗殆尽,而补给却越来越困难。

当彭总正在为是否停止进攻犹豫之时,韩先楚来了一份电报:敌人刻意和我军保持接触,甚至不时向我军发动袭扰,引诱我军进攻。而前线战士因为长时间作战,粮弹不足。为防止敌人反扑建议停止追击。

彭总看到这份电报后,毫不犹豫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苏联大使和朝鲜方面为此还和彭总大闹一场,甚至向斯大林告状。但彭总为了三军安危,不为所动。亲自拍了封电报主席说明原因,很快得到回复:同意。

果不其然,停止追击没多久。联合国军发动撕裂者行动,我志愿军被迫接招。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如果彭总再晚两天停止追击,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面对敌人突然的大规模反攻,彭总采取“西顶东放”策略,即西边以50军,38军和朝鲜人民军一军团死守汉江南岸,阻止以美军为主的敌军前进。其他部队在东边围歼以韩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而东线由邓华任总指挥,西线由韩先楚任总指挥。

韩先楚指挥东线部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阻击战,正面5个美军师和英旅和土耳其旅。邓华形容:西线其战役的惨烈程度远超长征是的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打完8万中央红军仅剩3万),这就是著名汉江南岸阻击战。50军一战扬名,其实38军此战也毫不逊色。朝鲜一军团也是死战不退。

由于西线过于惨烈,彭总电令邓华务必提前发起进攻。这样邓华东线在并未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发起反攻。

在东线发动进攻前,韩先楚就东线先打坻平里还是先打横城和邓华发生分歧。秉着革命军人的正直,韩先楚多次与邓华进行讨论。

朝鲜战争中两次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结论

韩先楚将军

韩先楚认为:出其不意先拿下坻平里,横城的敌人就丧失斗志能轻松拿下。如果先打下横城,敌人务必加强坻平里的防务,如再久攻不下,我西线汉江阻击将会异常艰难。

朝鲜战争中两次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结论

邓华将军

邓华认为:在我军未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直接打坻平里美军,若打不下来,我军将会陷入进去。如先打横城韩军能确保战果,即使接下来拿不下坻平里,我军依旧还能全身而退。

韩先楚并未说服邓华,韩随即给彭总拍了电报。彭总也在两难之间,但是考虑邓华为西线总指挥,最后权衡还是没做决定,将战役决定权交给了邓华。

而后邓华按计划对横城发动反击战,横城战役达到预期。但而后的坻平里战役时因为参与围攻坻平里的部队没有同时抵达,使得攻击没有形成共力,导致坻平里进攻失败。

而与此同时,西线部队50军和朝鲜第一军团已经撤回汉江北岸。只留下38军断后。在坻平里拉锯的时候西线就更惨烈。38军军长知道,如果38军顶不住,坻平里即使拿下也毫无意义。美军同样也知道,如果打退38军,坻平里之围就解了。所以集中5个师疯狂向38军阵地进攻。双方都拼着最后一口气。我一直认为38军汉江并不逊色50军,甚至还强过50军。就是在最后关键的时候38军顶住了压力,因为战斗异常惨烈,38军甚至缺席了接下来的第五次战役。

东线在坻平里迟迟未能得手,而敌人后续部队上来了。彭总命令邓华东线部队撤出战斗,同时西线汉江马上解冻,38军也没有坚守的必要,随即命令韩先楚撤回汉江北岸。

从东西两线来看,我认为西线表现好很多,虽然损失比较大,但是完成了战役任务。东线虽然战果丰富,但是没能完成对坻平里的攻击。

至于韩邓之争,我们事后诸葛亮。我更倾向于邓华方案。

从敌人视角,邓华发动横城反击战后。坻平里的美军就想跑,但是李奇微下了死命令不准撤退,并派部队支援。李奇微想的就是用坻平里这颗钉子把志愿军钉在坻平里,从而消灭。

从我方视角,要想集中兵力先拿下坻平里难度很大。美军一个加强团驻守,有大量地工事,还有各方面支援。而我军准备并未足够充分,而且绕到敌后。能否集结一个主力军未可知。而在攻下横城之后,集结了6个团都未能拿下坻平里。即使我军有集结了一个军也未必短时间能拿下。

从战争后续发展来看,38军倘若不主动撤退,西线也顶不了多久。即使拿下坻平里,西线没顶住,坻平里也是守不住的。更不可能从侧翼威胁到西线美9军,反而西线的美9军可以威胁到我东线的部队。

当然,出发点不同,分析的结果也不一样。更何况这是我军无败绩的韩先楚提出的战役构想,更加激起讨论。

彭洪之争

第四次战役后不久,彭总为了解决志愿军补给问题回国。因为国内很多同志都在乐观的情绪之中,要想在朝鲜继续打下去必须要有力的支援。随即第三兵团入朝,同时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部分装备了苏式装备。

彭总回到战场准备发动第五次战役。就在战役讨论阶段洪学智建议彭总将敌人放入铁原以北进行攻击。

朝鲜战争中两次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结论

洪学智认为,铁原以北虽然是平原,但是我军刚好有两个兵团(王近山三兵团和杨得志十九兵团)入朝,实力瞬间大增。而第9兵团经过休整后也能参战。我军完全有实力将敌人在铁原以北的平原消灭,而且在这段区域我军补给更容易。如不这样我军势必前出,往南补给愈加困难。万一进攻失败,敌人反攻进来,我军那时候就更无法在平原扛住敌人。

彭总认为,铁原是我军物质集散地,铁原以北是平原。如放敌人进来,打不退敌人,有可能直接击穿。我军防线要推后几十公里。而且平原作战我军优势全无,即使围歼敌人我军伤亡也非常大。至于补给是你洪大麻子的事!

洪学智不甘心:参谋有三次建议权,我还是建议放进来打更合适,至于铁原的物质我保证能在三天内安全转移。

最后彭总并未采纳洪学智建议。但是彭总特意留了个心,让39军做预备役,保证铁原无失。

战役开始,在我军准备进攻时,敌人也在酝酿进攻。一场硬碰硬的战役开始,刚开始我军进攻比较顺利,我军第一阶段战斗计较顺利。美军面对我军进攻就撤退,但保持一定距离。战役到了后半段,敌人通过大量的火炮封住的我军后续部队,又发挥其机械化的的优势补上了前面部队打下的缺口。而此时我前线部队进攻部队进度不一致,有些都插到了37线附近,有的被锁死还没过江。敌我势力犬牙交错,越往南发展对我军越不利。

于是彭总下令全军撤退,而美军却玩起了穿插。180师也是因为指挥官犹豫被包围。好在有58师守住了华川,63军守住了铁原。战况开始稳定。

关于彭洪之争,彭总自己回忆总结道,当时应该听从洪学智等人的建议。

小编事后来看,经过几次战斗后,其实志愿军高级将领已经充分认识到美军的实力。洪学智等人认为放进来更有利,我军以逸待劳。

反观新入朝的将领对美军的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导致战役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十几万人挤在江边挨炮,甚至有兵团指挥部居然还能在关键时刻和志愿军总部失去联系的情况。

而彭总之所以前出击敌,可能是上升到战略的层面。因为四次战役以后双方僵持局面愈加明显,而朝鲜战争谈判的筹码是地,谁的土地占得多谈判更有利。从战役层面彭总也清晰认识洪学智的意见更好。

从战争发展来看,五次战役并不完美。以至于彭总说是自己的四大败仗之一。但我认为彭总把39军做预备役,防止铁原有失,为这场战役做了保底。前出也可以试试!

我们也不妨反思,如果等敌人准备好阵仗攻进来,我军即使能打铁原以北的平原打败美军,我军难道还有能力再次继续南下吗?

朝鲜战争中两次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结论

志愿军司令部合影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致敬,向英勇睿智的志愿军将领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