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容川中医理论介绍

 中医知识圈 2024-01-06

谈谈我学中医《伤寒论》之唐容川

原创 北京蒋大夫 北京蒋大夫

唐容川是六经气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近现代中西医汇通的四大代表人物之一,另外还有张锡纯、恽铁樵、朱沛文三人。

我看完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和《金匮要略浅注》后,然后再看的唐容川的注解。

因为唐容川的注解是在陈修园的注解原文基础上进行注解的。

唐容川以前觉得自己每次读《伤寒》《金匮》不得其旨,看的注解越多,越来越不明真义,他说只有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和《金匮要略浅注》注解的最好。

他认为陈修园的注解虽然好,但由于陈修园的时代西医没有传到中国,只是从中医传统的角度注解的。

唐容川认为西医也有可借鉴之处,对中医的理论认识会更加深入,所以唐容川写了一本《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并认为陈修园的《浅注》也有一定的遗漏和错误之处,所以唐容川就在陈修园注解原文的后面进行注解,有遗漏的地方就进行补充,有错误的地方就进行订正。

所以唐容川注解伤寒论的书名叫《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所以唐容川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上是最崇拜张志聪、张令韶和陈修园的注解。

说他们的注解看了之后就像我就是古人,古人就是我。

唐容川的注解我以前都看过,特别是结合现代西医解剖学和生理、病理等理论,对中医的三焦是什么等迷题进行了详细的发明。

图片

唐容川其实还有一本他很重要的代表作少有人知晓,就是《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但是《唐容川医学全书》只有医书八种,并没有把这本书收录进去,所以知道的人更少了。但是这本书是唐容川临床用方思想很重要的一本书。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唐容川生前并未出版,所以没有印刷,很少有人知道和看过,1983年经过唐宗海学术研究会,根据手抄遗本进行整理校正,最后才出版的。现在网上也没有正版书,只有影印版。

图片

我以前就买过一本,这本书是从临证角度出发,辨证析方,附列经方时方及自制验方。先辨病辨证,后论方论药,不分经方时方,如其对证,皆采撷用之,方中用药,尤善运用阴阳、气化、形色气味以明其理,致力于方剂之研究和药物性能之探讨,颇多创见,切合临床实用。

近现代四个中西医汇通大家中,我认为只有唐容川和张锡纯能够名留千史,几百年后依然会有人看他们的著作,其他两个会被遗忘。

主要是跟这两位医家的学术创见有关,最能够让唐容川成名的著作其实不是他的《伤寒论浅注补证》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因为这只是在张志聪、张令韶和陈修园的基础上发挥的,自己并不是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和原创者。

唐容川的成名著作主要是他的《血证论》一书,这本书是专论血证的,再此前是没有一本像这样的专论血证治疗的著作。

另外这本书研究血证非常全面系统,他是实践总结的可靠著作,因为他父亲患有吐血、下血证,按照各种书治疗无效。

唐容川就自己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仲景书之旨,在此基础上,创制方药,临床用来治血证,十愈八九,所以写下了血证论,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

所以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的最主要原因,他的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非常有名,中医专业者应该知道。

另外他还有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好,就是《本草问答》。

唐容川的《本草问答》通过中药的形色气味、部位、升降、所生的天地时间方位等因素,来推理探讨药物的功效。

图片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中药的方法,因为很多《本草》书都是只罗列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而不会阐释为什么这些药物有这些功效和主治。

这样就会造成只知其功,不知其由,只知其末,不知其本,而自古就云“用药如用兵”,一个将帅如果对自己的士兵都不够了解,又如何灵活用兵以制敌呢?

我非常喜欢唐容川的《本草问答》,算得上是本草注解的一部上乘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