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派中医】伤寒学派·历史医家

 梅香斋21 2020-07-09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自东汉张仲景著成以来,后世医家对其推崇备至注释、阐发者极多。由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先后发现和整理,二者主论病种和辨证方法各异,至宋代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正式分开。历代注家亦将二书分别做注,逐渐形成“伤寒学派”和“金匮学派”。然《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为一书,川派学者对二书的认识亦常融会贯通,不能割裂。川派伤寒学派或金匮学派皆是仲景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故本章将川派伤寒学派与金匮学派的医家、论著、学术思想合为一篇。

中医学之重阳、扶阳学术思想源于《周易》《内经》,并于《伤寒杂病论》中得以全面体现。在生命活动中,阳为生机之所系,至关重要。阴阳二者始终处于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状态,如此才能“阴平阳秘”。“扶阳气”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伤寒杂病论》始终,温法是《伤寒杂病论》重要的治疗方法,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尤为擅长使用温法治疗各个经络层次的病证,故有“伤寒为法,法在救阳”之说,使得四川的伤寒学说不断发展。

《伤寒杂病论》在四川广为流传,川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与发挥匠心独具,逐渐形成颇具地域特色的伤寒学派。四川气候天阴多雾,多雨潮湿,湿盛则阳微,因此川籍医家于临证中擅用伤寒温阳经方温扶阳气,治疗各种阳虚阴盛证。其中扶阳学派更是将《伤寒杂病论》重阳扶阳之精髓发挥到极致,如创始人郑钦安认为“万病不离伤寒”“论伤寒,而暑湿燥火风俱括于内……立方立法,实为万世之师。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论治阳虚证,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善用大剂量姜、桂、附回阳救逆,拯人于危。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发前人之所未发,实为中医学之瑰宝,彰显了川籍医家深厚之伤寒功底。

历史医家

[罗仲光]

罗仲光,生卒年不详,字觐吾,自号青城山人,四川南充人,明代医家、儒生。勤学,通览群书。因母病,遂精医术。著有《伤寒补古》《活人奇方》二书,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

[李栻]

李栻,清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字與一,号二南,四川江津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治经,因母病攻岐黄。拜同邑黄云谷为师,其师擅长治疗伤寒病。明末战乱迁徙贵州桐梓、凤岗行医,顺治三年从贵州返回江津,曾至四川资阳行医,治疗的病人中有四川璧山县令吴士季,康熙三年寓居渝州(今重庆市)。在民间多年的行医经历,使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伤寒及相关病证的治疗更是深有心得体会,故撰著《伤寒述微》一书。

[郑钦安]

郑钦安(1804-1901),名寿全,清末名医,仿寒学派南派的代表人物,我国近代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四川省邛州(今邛崃县)东路白马庙人,出身儒门世家,原籍安微,其祖宦游入川,遂定居邛崃县。幼习经史,稍长则博览群书,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师从德高望重贯通儒、道、释三教的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沅(字止唐)。受其易学与医学思想之影响极大。钦安遵其教导,熟读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论》诸书,尤其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内伤外感疾病的辨证均不离伤寒六经,强调肾用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治法重在扶阳,用药多辛温。郑氏治学严谨,医技精湛,24岁时在成都行医,以重剂热药屡愈疑难大病而誉及四川周边数省。中年学验俱丰,设帐授徒,弟子甚众。井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黄钰]

黄钰(1817-1886),字天锦,号宝臣。四川壁山人。晚清名医。少时为县学禀膳生员,应童子试名列第一,1876年应乡试中贡生,学识过人,凡天文、地理、太乙、壬奇、兵阵无不通晓,知医,于脉法、伤寒尤有心得。著有《伤寒辨证集解》五卷(1874),《平辨脉法歌括》一卷,《本经便读》四卷(1869),《名医别录》(1869), 《经方歌括》二卷(1874),其中《平辨脉法歌括》《本经便读》《名医别录》收载于《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在全国广泛流传。

[姜国伊]

姜国伊,生卒年不详,字尹人,郫县人。早年业儒,举孝康,长笃志经学,尤专于《易》。咸丰十年(1860)久病不愈,究心医学。论医服膺陈修园,谓《伤寒论浅注》十得五六。同治元年(1862)辑得《神农本草经》药物180味,光绪十八年(1892)疫病流行,辑成《神农本经》三卷,另撰《神农本经经释》《伤寒方经解》(1861),将平素所撰论说及验方编为《医学六种》(内经脉学部位考、目、婴儿、经说上、经说下、经验方),同治元年(1862)又刊《王叔和脉经真本》,合刊为《姜氏医学丛书》。

[钟文焕]

钟文焕,字霁帆,生卒年不详,四川宜宾人。清末名医。尊崇黄元御《伤寒》《金匮》诸经悬解,认为其既明且备,实为津梁。故私淑有年,揣摩章句,撰《宜邑钟氏医书歌决)二十九卷(1875),包括《伤寒悬解经方歌诀》十一卷、《金匮悬解经方歌诀》八卷、《长沙药解歌诀》四卷、《玉楸药解歌诀》六卷。书中选黄氏原书妙义,并新编歌诀。

[唐宗海]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今彭州市三邑镇)人,晚清进士,著名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创始人和先驱者。清咸同之交、随家避兵广汉,拜李本生为师习儒家经典,复从王利堂习理。唐宗海思敏过人,1862年考取秀才,但家道中落,田圃几殆,仍勤学苦读。其父唐瑞麟体弱多病,抱恙难安,遂立志习医以尽孝道。24岁时著成《医柄》,为其第一部医学著作。癸酉年六月,其父骤得血证,遍查各书未及医方。时杨西山《失血大法》为血证不传之秘,唐宗海为疗父病求得一览并更深入研究, 其父六年后殁,不久妻又得血疾。唐宗海亲治方剂,使妻痊愈,后治疗其他血证,十愈七八,从此医名大振,诊者不绝。甲申年(1884)著成《血证论》。次年,唐宗海考中举人,其学识人品,“名闻三蜀”,开始传道授业。戊子年游学江南,历经上海,广施仁术,病者趋之若鹜,时为申城百姓所称颂并有“医不能疗者,一经容川诊治,沉痼顿除,人俱为神奇”之佳话。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中二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同年,宗海奉母赴京,将《血证论》示于当世,医者咸折服,霎时名噪京城,诊者盈门。随后西医学渐盛,唐氏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主张摒弃异见,取长补短,相互发展,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于光绪十八年(1892)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次年在广东游学时以问答方式著《本草问答》,旨在讨论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之异同与短长。相传公元1897年唐宗海扶母灵柩回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1岁。唐氏一生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等,前5本合成于《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丛书,刊于1892年。后世又将以上所有书籍编为《唐容川医学全书》。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何仲臬]

何仲臬(1861-1918),字妆夔,四川简州人(今属成都市龙泉驿区)。晚清秀才,弃文习医。后迁居成都开业悬壶。先是以西江月调词编成《脏腑通》一书,备受推崇,名播川西。1905年,约集同行请立“国医学堂”,次年更名为“仁术学堂”,再改名“中医学堂”。至1905年,有学生40人毕业,1917年,因四川战乱,学校损失惨重,何氏一病不起,次年病故。其子何龙举继承其办学事业,先后五迁校址,六更校名,为四川培养中医人才,并整理其父著作名《何氏医学丛书》出版,其中《伤寒原旨》等影响较大。

[许宗正]

许宗正(1860-1920),字星东,又名宗政,射洪名医。生于四川射洪县香山乡马家岩。宗正自幼体弱,备受沉疴之苦,自少即从同邑名医蒲勉斋习内外平科,继随谢开桢业医。渐名噪乡邑,求诊者接踵。宗正弱冠得志,自意医道熟尔。其所用方法,十之九出于吴氏《温病条辨》。偶与邑中名医范勃然邂逅,论及《伤寒论》,自惭不及,从此俯首读书十余年,通览《伤寒论》原著及诸注本,方得仲景真谛。又读《千金方》,始知孙真人为仲师之后一人。由是研习《千金》方术,临证化裁,起危险沉疴不下千百。宗正医术全面,尤长内妇杂病,于伤寒、温疫、辨证精确,方药巧妙,习医三十年,验案盈屉。晚居三台潼川镇,临床之外,勤于笔耕,撰述颇多。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六年(1917)之间,先后著《尊经本草歌括》二卷、《伤寒论方合解》七卷、《金匮论方合解》八卷、《医学崇正》八卷、《脉学启蒙》一卷,合为《许氏医书五种》。书成而辛劳成疾,于“民国”九年(1920)去世。

[邹趾痕]

邹趾痕(1851-1938),名代桶,字子衡,四川巴县人。1919年元宵观灯,踢伤足趾,愈而留痕,因改名以作纪念。

邹趾痕幼习举业、屡试不第,遂专治医。在学术上他生平专攻岐黄,不读三代以下之医书。以《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四书为宗,他深得医经精髓,医术高明,善用经方治疗气化疾病(如骨蒸劳瘵、咳喘痰血,怔忡健忘等)和气化兼形质病(如手痿脚瘫、偏枯拘挛、中风历节等)。“民国”初年他于重庆创设“中华天年医社”济世活人,名重遐迩。1925年他将历年心得力作汇成《天年医社丛稿》一部,皆昌明古经医道和经验之谈。邹趾痕素愤当时政府于中医之不公,毕身以振兴中医为已任,并与中医同道成立全国性的“中医御敌团”。邹趾痕崇尚古医经,专用经方,经验宏丰,但并不一概反对时方,拒恶西学,于1925年还参加发起了“华夏医学会”,以研究中西医学。邹趾痕晚年寓居北京,潜心著述,在《三三医报》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素问微言详解》《灵枢微言详解》《伤寒论详解》《金匮要略详解》等医书。仅《圣方治验录》《素问上古天真论详解》(1933年铅印)各一册行世。

[陈绍勋]

陈绍勋(1867-?),字云门,仅知其1936年为其《金匮要略讲义》作序时已69岁,四川岳池人。清末民初年间四川名医。岳池宿儒,博览群书,从合州周可全学医,从医40余年,受聘于通江、巴中、重庆、内江等地,讲授《内经》《伤寒》《金匮》。1913年迁居蓉城,与同行韦见凡等发起国医传习所,一以仲景为宗,著述多达16种。或说明考订,或评述闸述,或仿宋人歌括以便记悟之意,采用许学士《伤寒百证歌》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将《伤寒论》原文,随证类引,于歌括之后,详加注按。

[左季云]

左季云(1891-1942),重庆市人。“民国”初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初任铁道部航江局秘书,后弃政从医,潜心研究中医学。先在北平“至景医馆”悬壶,长于内科杂病及妇幼科。1922年受聘于北平国医学院,主讲中医病理学,后任名誉院长。1931~1941年任教于华北国医学院。撰写《病理学》《伤寒类方汇参》《杂病治疗大法》等40余部著作,达800万字。

-E/N/D-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非原创文章,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编辑:研究会秘书处会员服务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