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流派划分

 庆萌堂 2021-10-24

中医学渊源流长,学习并掌握学术流派划分对学习中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高屋建瓴地全览中医学全貌,然后有侧重点地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

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伊尹汤液经》、《胎胪药录》、《神农本草经》为主。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论广汤液》,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蓝本,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实际上完全不同于现代解剖。因人类天性好奇,认知多追求由粗到细,甚至细到“盲人摸象”的地步,钻进某个“牛角尖”出不来),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稳居中华三大显学(新安文化、敦煌文化、藏文化)之首。不能忘却的是,今世之疫苗即是明代泾县民间家传秘方痘苗由波斯商人盗(购)至欧洲,经优化后反哺中华。

6、盱江医学:是指江西抚河流域的医学流派。始自汉高祖置豫章郡,至宋时鼎盛,代出名医,代表人物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梃、龚居中、黄宫绣、谢星焕。并由此诞生两大药业“建昌帮”和“樟树帮”。

7、江浙派:

①钱塘医学,明末清初,由张遂辰(张卿子)创立的医学流派。名医有卢之颐、张志聪(隐庵)、张锡驹、高世栻、仲学辂、(今世杭州何氏妇科也可包括)。

②孟河医学,明末清初开始盛行于江苏常州孟河流域的医学流派。择徒以德、悟、勤为特点,教学以固经典为特色,代表医家有擅用经方之曹颖甫、“孟河四大家”之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及恽铁樵等。

③无锡医学,流行于江苏无锡一带的医学流派。代表医家有张聿青等,其传人周小农。

④绍兴医学,流行于浙江绍兴的医学流派。上追张景岳,由绍派名医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六经钤百病”正名,代表人物有何廉臣父子三人、曹炳章、高学山、何秀山、任漏波、章虚谷等。

8、川派:指盛行于川滇地区的医学流派。由于区域性气候特点,多重用温热,代表医家有创立“火神派”之郑钦安及卢铸之、补晓岚、祝味菊、吴佩衡、戴云波等。

9、岭南医学:是指盛行于南岭以南的两广、琼港澳及辐射东南亚的医学流派。形成了道地药材“南药”、“海药”和少数民族(包括苗医、壮医等)医药学体系。当代名医有罗元恺、梁剑波、邓铁涛、靳三针等。王老吉凉茶、龟苓膏是岭南杰作。

10、湖湘医学,是指盛行于长江中游两岸的医学流派。明代有李时珍,现代有李聪甫等。

11、京派医学,是指晚清及当代形成的在北京的医学流派。

①御医学派,有御医赵文魁,嫡传赵绍琴;御医韩一斋,传郗霈龄、刘奉五等。

②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

③河北第一捷手,张锡纯。

④当代伤寒大家,有陈慎吾、胡希恕、刘渡舟等。

12、海派:是指上海开埠以来,从全国各地不断涌入的名医形成的医学流派。名医众多,涵盖了中医各科高手,不可尽述。

13、藏医:指流行于我国藏民族地区的自成体系的医学流派。

14、蒙医:指流行于我国蒙古族地区的自成体系的医学流派。

二、按诊疗特点划分

1、针灸学派:指始自东周甚至更早的、以《黄帝内经》为指导思想的、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学派。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按摩等。历代医学大家均熟谙《黄帝内经》。

2、伤寒学派:亦称经方派,始自东汉时代、以《伤寒杂病论》为指导思想的、以内服方药为主的医学学派。历代医学大家均对经方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3、道教医学:盛行于东汉,内容以炼丹、导引、吐纳,采取符、箓、禁、咒、谶、祝、斋等宗教形式在民间推行,也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手法医治病人的医学流派。理论以阴阳五行、精气神、天人合一为宗旨。前身巫、医、道同流,以炼养成仙为目的。

4、少林医学:奠基于宋、金、元战乱时代,少林僧人以骨伤科诊疗为主,内服、外治兼备,配合习武、导引疗伤的医学流派。学术思想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5、《伤寒论》错简重订派:始自明代新安医家方有执的医学流派。主要围绕《伤寒杂病论》作注释、修订研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6、《素问》校诂学派:形成于清乾嘉时代,以朴学研究为主的医理学派。临床指导意义不显著。

7、温病学派:在明末清初吴又可的启迪下形成的医学学派。主要围绕外感温热、湿热、瘟疫作学术研究和临床诊疗。“温病四大家”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

8、中西汇通派:由晚清时代唐容川创立的衷中参西的医学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诊疗特点是以西律中,为当代中医学主流,若不改制,有逐渐蚕食传统医学之势。

9、近代儿科四大学派:

①奚晓岚学宗“体禀纯阳”创立寒凉学派。

②徐小圃学宗“稚阳程阴”创立温阳学派。

③江育仁学宗“稚阳稚阴”创l立运脾学派。

④刘弼臣阐发“体禀少阳”创立调肺学派。

10、当代皮肤科四大流派:

①赵炳南学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主张衷中参西、内外兼治。

②朱仁康,创制“生银方”。

③顾伯华,疡医、痔医(海派)。

④禤(xuan)国维,国医大师(岭南)。

11、当代骨伤科流派:

①摸法及其衍化。

②接、端、提法及其衍化。

③理筋手法(按摩推拿)及其衍化。

④器械的衍化

12、"三部六病"学派:以内服为主的医学学派。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的阐发,将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将疾病分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等六经病。由当代山西名医刘绍武提出。

13、五运六气学派:由当代名医顾植山继承传统五运六气学说,以阐发预防医学之大要的医学学派。

14、体质学派及男科建设,由当代名医王琦(国医大师)提出。

15、中医妇科: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而降,历代均有阐发,除经、胎、产、带外,与它科无异。

三、按学术思想划分

1、源于《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的时方体系,涵盖了内服外治的诸多学说及辨证法,包括寒凉、攻邪、滋阴、补土、温阳诸学派。

2、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体系,涵盖了围绕《伤寒论》作注释、阐发的诸多学说及辨证法,包括温病学学派。

3、时代在进步,中西汇通派将是未来医学主流,应该破除“以西律中"壁垒,回到"衷中参西"正途之上,但总体学术体系仍不离经方体系、时方体系。


备注:定义解释

1、学派:指某一学说形成的派系。

2、流派:指多个学说合流形成的派系。

3、体系:为构成学派、流派的学说之和。


整理人:凌少彪

2021.晚秋于合肥寓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