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中村改造 房票 PSL,楼市的里程碑

 金之桥 2024-01-06 发布于广东

最近几天,楼市频传大消息:

在深圳,全国首批配售型保障房(1万套)动工。1月5日,深圳公布了“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官媒称:城中村改造新政,涉及“全市约40%建面”!

1月5日,广州在石围塘旧改项目中发放了全市首张“房票”, 这是一线城市第一次在旧改或城中村改造中推出房票安置。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方案,也在公示中。

图片

央行在刚刚结束的年度工作会议上,突然说了一句非常罕见的话: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2024年)可持续较快增长。

暂停了一段时间的PSL(抵押补充贷款)重启,2023年12月央行给三大政策性银行发放了3500亿的PSL。

三大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个月新增3500亿PSL,这个大手笔的资金投放,创出了历史第三高。而新一轮PSL主要用于“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想重点探讨的是:“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PSL低息贷款”,构成了2024年稳增长、拉动房地产投资的重要政策组合,也将成为楼市的新里程碑。

当前楼市正处于冬天。在连续救市了2年零3个月之后,只有一线城市、几个强二线城市,楼市成交量略有反弹,能否持续尚未可知。

2023年房地产行业产生的GDP占全部GDP的比重,将首次跌破6%,预计2024年也将维持在6%左右。这个比重,大约只有美国房地产行业占美国GDP比重的一半左右。

要让经济回暖,房地产是最重要的单一行业,它的“带动大哥”地位和效应非常明显。

怎样在人口红利终结、新增城镇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稳住房地产投资和需求?

最近官方频繁提及的三大工程,就是“解药”,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这就是新一轮大基建的核心内容。

但问题是:这些大基建有实际需求吗?投入的资金可以产生效应吗?

如果在三四五线城市推进,肯定有问题。因为这些城市外来人口少,本地人口大多买了房子,缺少实际需求。

所以国家明确: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和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进行,这类城市大约有20来个。

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推进,这类城市大约有40来个。

根据官方的定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跟房地产关联度不大。但保障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则跟房地产息息相关。

新一轮保障房的最大变局是:配售型保障房未来要全封闭管理。也就是说,出售给个人的保障房,最终无法获得100%产权、变成商品房自由上市交易,而只能封闭管理。

所谓封闭管理,就是购房人要么永远住下去;要么政府回购,或者转让给符合购买保障房条件的人。后两种情况下,原来的购房人只能获得相当于银行存款利息的回报。这意味着,配售型保障房的金融属性、升值能力等,都被大幅取消了。

这对于低收入阶层是利好,因为想通过购买配售型商品房套利的人少了,轮候期可以大幅缩短。

对商品房也构成利好,这相当于禁止法人股流通,跟商品房竞争的房子减少了。

对政府也构成利好:手里的保障房越建越多(之前配售型保障房在若干年后将私有化,脱离了政府控制),调控楼市的能力、引进城市需要人员的能力都会增强。

接下来说说本文的重点:“城中村改造+房票+PSL”的精巧政策组合。

套用自媒体常用的说法:政府里有高人,这个政策组合太巧妙了!

当前的市场,大家都在观望,楼市的各种需求被延后。而政府调控的目标,是把需求提前、变现。

城中村改造,尤其是拆除重建类型,最容易做到这一点。拆了你的房子,不采取就地安置等回迁房的方式,而是给你一个有效期不太长的房票,让你去置换商品房,可以迅速创造出购房需求,给楼市去库存。

老式的城中村拆除重建,一般是这样的:开发商跟村集体、村民谈判,达成拆除重建协议,政府批准,然后启动。对于村民来说,他们能立即拿到手的是很少的现金补偿(含租房补贴),真正的“大头”是几年后获得回迁房。短期来看,这对于经济帮助不大,政府能获得的收益也不多。

新一轮城中村拆除重建要求采取“净地出让”模式:地方政府成为征地、拆迁的主体,直接跟村民谈判,然后达成协议启动。村民拿到现金补偿和房票,所谓房票就是在一定期限内使用的购房现金抵用券。

假设一个村拆除,产生了1000张房票,每张价值300万。政府提供一个商品房库,里面有全市100个项目,保证交付。村民看中的房子,可以用房票支付给开发商,买下房子。开发商拿到房票,找政府兑付现金,或者在下次买地的时候抵消地价。

政府限定房票的使用期限(比如1年),使用越早、奖励越多(比如在3个月内使用,可以按照票面金额获赠3%奖励,或者购房契税减免等)。

在这种“玩法”下,政府只用支付少量现金,就可以成功撬动成千上万套商品房的需求。而这些商品房卖出后,可以让开发商回笼资金,政府拿到税收,有利于下一轮卖地;村民拿到房子后,要装修、配置家具家电,可以刺激相关产业。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能有资金上的困难。这时候,PSL就发挥作用了。

所谓“抵押补充贷款”,是指三大政策性银行拿着高等级债券,到央行质押获得长期低息贷款,目前利率是2.4%。然后由三大政策性银行,向地方政府贷款。

3500亿,看起来不多,但它相当于基础货币投放,目前货币乘数是8,可以最多衍生出2.8万亿的广义货币M2。其实质,是央行印钞给城中村改造。

地方政府还可以发行专项债来做这件事。城中村改造的专项债,加上PSL贷款,合计有望达到8000亿以上。

熟悉房地产市场的朋友应该记得,2016年到2017年,三四线城市曾出现了一轮房价大涨。撬动它的力量,就是货币棚改。而货币棚改的核心资金,就是PSL。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如果搭配房票安置,其实质就是“新一轮货币棚改”。只不过,这次主要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着眼于实际需求。

另外,在城中村拆除重建中强调“净地出让”,其实就是政府强势介入。政府介入后,城中村改造的扯皮现象将大幅减少,有利于改造的推进;其次,政府先征地、后出让,可以获得一些土地差价,有利于补充地方财政的不足。

其结果,将抬升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地价,帮助楼市回暖。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布了房票实施办法,房票安置正在全国推进。而广州,则是第一个推出房票安置的城市,并把它运用到城中村改造中。

未来北、上、深在城中村改造中,是否会推出房票安置,尚有待观察。

跟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显得更为特殊一些。因为在深圳,城中村住房是这座城市主要的居住形态,而不是“配角”。

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23年9月《深圳城中村楼栋字典2022》数据,截至2022年底,深圳全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城中村单元共计2042个,城中村总楼栋约31.9万栋,总套(间)约591.3万,总建筑面积约2.2亿平方米(平均每套37.2平方米),占全市建筑总量比重超过40%,居住人口占全市实有人口约60%。辖区建面和栋数前三名为龙岗、宝安、龙华三区。

这说明:深圳虽然是一线城市,但其居住的主流形态仍然是工业区模式、城中村模式。

深圳全市成套商品房(有独立卫生间、厨房、阳台、充足采光)的房子只有220万套左右(包括上市的房改房)。深圳面临着居住形态全面升级的艰巨任务,而城中村改造的量将非常大。

深圳原村民习惯了“就地安置(回迁)”的方式,所以在深圳新发布的城中村改造方案中,4次出现了“回迁”,广州方案中1次都没有。

这可能意味着:深圳推出房票安置的可能性不太大,即便推出也是“点缀”,很难全面推广,因为村民不习惯。

深圳城中村还有另外一个特殊性:深圳原特区内早在1992年就实现了全部土地国有化;原特区外,2003年实现了全部土地国有化。深圳城中村的土地100%是国有土地。其他城市,则一部分是国有土地,一部分是集体土地。

目前在全国20来个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到底有多少个,建筑体量有多大,没有看到官方的数据。我查阅了几份研究机构的报告,一般估算在9到10亿平方米。

这很有可能是低估的。仅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城中村住房建面就可能超过7亿平方米。全国超大、特大城市估计在12亿平方米以上。如果4分之一拆除重建,拆除重建过程中建筑面积翻倍,则可以新增6亿平方米新建房(同时减少3亿平方米低档村民住房)。

城中村改造很难一蹴而就,谈判周期比较长,所以很难估算每年的新增建设面积。

改造要投入资金,所以改造后的租金和售价,以及地价,都将是上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