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申荷永:为什么人们的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哪种心理治疗更适合中国人?

 月满西楼057 2024-01-08 发布于吉林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心榜(psytop)


申荷永老师
心理学家,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职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1959年出生,山东菏泽人。
师从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并担任其学术助手。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今天喜猫分享的的文章,是一篇对申荷永老师的专访。

申老师是国内首位同时获得IAAP心理分析师和ISST沙盘游戏治疗师资质的分析师,自1993年开始推动心理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核心心理学”与“核心智慧”,带出具有国际资质的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专业团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与国际影响。

本次特别采访,涉及的内容包括:

为什么在精神卫生和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困扰好像也越来越多了?

是什么让我们生病了?

哪种心理治疗更适合中国人?

什么是真正的心理教育?

作为过来人对心理学后辈的忠告或建议……

谨将访谈内容摘录如下,与大家分享,希望对读者能有一些帮助或启发。

Q:

申老师,您好!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关于精神卫生和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理困扰好像也越来越多了,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您认为是什么让我们生病了?

申荷永:

多谢!

这应该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好多年以前,我们荣格学派有一位老师叫詹姆斯·赫尔曼(James Hillman),他写了一本书,在反思类似的问题,出版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个书名:“我们有了100年的心理治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糕。”

此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心理学本来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人类事业的发展。

那么不管是詹姆斯·赫尔曼先生(的质疑),还是你提到的困扰,都是我们大家需要反思的。

“心理问题”、“心理疾患”、“心理困扰”,或者像詹姆斯·赫尔曼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糟糕”,(造成这一现象的)当然有很多因素了,我们心理学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首先,客观的社会的变化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最流行的书是《第三次浪潮》,托夫勒写的,他提出好多新的观点,就是生活的现实在变化。

我们国内有一部影视剧——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也在反映类似的问题,就是生活的变化,以及生活变化所引起的人与人的心理的变化。

那么,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那人的意识也好,心理也好,也会跟着变化。

于是,说起来就有点复杂,我们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不能说是生活的变化就会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如同当下,当下是新冠疫情,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人们的焦虑与恐慌)。

一般来说,可能外在的变化和内在的变化都有关系,都在发挥作用

刚才提到《第三次浪潮》,托夫勒先生会认为“一次性”的生活开始了。

比如,传统的,我们衣服破了要补一补;现在很少有人补衣服了,他可能会买件新的,用的“一次性”物品也多了;不适应可能导致心理困扰。

与此有关,我在上临床心理学课的时候,一般也会和听众、学员交流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心理学的大部分考虑是内在的,比如,弗洛伊德会说:我们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导致我们生病。

那么,意识和潜意识为什么会冲突呢?是因为潜意识不能被意识所接受和容纳,被意识压抑下去,压抑的多了,就聚集能量形成对抗与冲突。

有一句老话说“人心不古”,就是人心在变化,变得世俗而失去古人的优雅。

这也与你的提问有关,我们的所经历的现实,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困扰的增加。

在1995年以前,我们国内只有5个心理系(我们有10亿多人口,华南师大是第5个),当时每个心理系也只有30位左右学生,毕业以后分配可能还有些困难。

那么从95年以后,发展到现在,全国可能有400多心理系,真的是很大的发展。

但现实中,自杀、抑郁、强迫等诸多心理困扰日益增加(不仅仅是由于网络让我们更多的意识),实际上真的在增加。

地球上70多亿人口,每几十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自杀肯定是心理问题为主导致的,尽管也有外在的原因。(新冠疫情发生后的近2年,自杀率也有明显上升)

那么,面对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我们也需反思如何面对。我们中国文化有道家之道,偏离道可能会有心理变态,回归于道便是治愈。

也如我们的“中庸之道”,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于是有“致中和”。

可能,我们中国文化的“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的和谐,家庭的和谐,或者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有关),(这一和谐)给打破了,那么(心理疾患)就比较多的增加,这也是复杂性系统下的思考。

(虽然是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我们中国文化强调“中”或者“和谐”,其中,也即“中”,在中国文化中与“心”有关,心理学的心,“心是谓中”,于是,面对有关问题,也就需要我们心理学的反思与行动。

Q:

您认为怎样的一个心理治疗、心理疗愈适合现代的中国人呢?

申荷永:

这和第一个问题有关——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的视角)去思考。

同时,第二个问题——治愈的因素何在?或者说哪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更适合(当代)中国人?

同时,这也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说,心理治疗或心理教育,或者说心理分析、深度心理学,它和文化有关吗?

好多年前,20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第一次在亚洲开会,放在中国北京,纪念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成立)100周年。

我去做了报告,是客串,因为我是荣格心理分析师。

但是这个客串非常有意思,我跟大家开了个玩笑——100年前,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的时候,谁是第一任会长?

很多人都认为是弗洛伊德,实际上第一任会长是荣格,还是“终身会长”。

另外,把弗洛伊德引入到中国的最主要的学者是高觉敷老师,我是他的学生。

报告一开始的时候,我做了这样一个开场,我说:

我们精神分析也好,分析心理学也好,心理分析也好,我们强调深度心理治疗,要在无意识水平上做工作。

我们的各种症状、各种神经症,焦虑或者强迫等……

当我们要面对症状背后的原因(这也是你的问题——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中间的心理治疗),要在无意识水平上做工作或做深度心理治疗的时候,最重要、最重要的不是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而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

说了这句话以后,好几百人的会场沉默了片刻。我就把话筒拉近了一点,接着说,“对不起,我再说一遍。”

“当我们面对症状背后的原因,要在无意识水平做工作,要做深度心理治疗的时候,最重要、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同时还必然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

这么讲了第二遍以后,大家笑起来。那么这也是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心理治疗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意义。

“心理治疗”,举个荣格的例子;荣格本来是想着做精神科医生,他在(担任助理医师的)精神病院——伯戈尔茨利医院,大家也知道那里是“精神分裂症”的命名地。

荣格做学生的时候读了一本精神医学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的作者说,实际上要面对的不是症状的问题,(症状的背后)所要面对的是人格(personality)的问题

荣格读到以后,被震撼了,触动了心灵。

在我的理解中间,这样一句话,把荣格从一个(单纯的)精神科医生转变成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不管是中国的、西方的,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都很重要。

但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心理学的意义或心理治疗的意义中间,文化也很重要。

借用一个理论的支持,弗洛伊德强调个体潜意识,人为什么会生病?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

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诞生背景是维多利亚时代,这么一个社会的现实,形成了这个时代的病症,那么应运而生,就有了精神分析。

到了荣格的时候,就有所不同。

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第一个阶段——不管是个体的一次50分钟或连续50次的工作,还是整个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最初可能和宗教有关,像麦斯麦,早期心理治疗的催眠术——是“告白”,荣格称为“忏悔”(talking cure),你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和他倾诉,这是早期的心理咨询,talking cure(告白与谈话)。

心理治疗的第二个阶段,荣格认为,主要是弗洛伊德的贡献,“解释”,比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提出显梦、隐梦,需要“解释”,你要去探索它背后的意义,探索这背后的意义可能才会有疗愈。

荣格把他自己作为第三个阶段,叫“心理教育”,他用的是“扩充技术”。


那么,第四个阶段,他留了一个空白,留给后来的人,他叫transformation,“转化”。

假如我们可以回到第一个阶段——1774年麦斯麦(那个时期),到1880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再到荣格……我会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心理学的财富。

就临床心理学来说,从1774年麦斯麦的催眠术,到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到荣格的积极想象;

在这个基础上,一旦你理解了,不管是精神分析,深度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矫正、情绪认知疗法,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中国的来访者;

但是,就像刚才强调的,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学,对心理治疗意义仍然值得我们的反思。

如果能举例的话,从1929年那个时代开始,西方的心理学史家公认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他们可能会认为孔子是早期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那么我会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最值得尊重的、或者说首推的第一位心理学家,他们的思想有接近的地方。

如果说刚才讲到的这些临床心理学的方法,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需要(我用了“某种程度”),但如果这些方法都能和中国文化有所结合,就更能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需要。

前不久,第七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生命、养育与精神分析”,我做了报告。

第六届(2019年上海)的主题是:“心理分析中的态度”,我也做了报告,在那次大会上有一位叫“Peter”的老师,80多岁了,他是UCL的教授,他讲了孔子、孟子,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比如,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我很少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大会上看到一个人强调中国文化,当时我与Peter有很多交流。

那么在诸多的西方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中间,几乎惟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包括他的学生卡尔夫创立的沙盘游戏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

荣格学汉字,学《易经》,卡尔夫学汉字,学《易经》;

荣格钻研道家的炼金术《太乙金华密旨》(西方版本叫《金花的秘密》),他为它写了评论;

他给铃木大拙的《禅学导论》写评论/序言,给《中阴得度》(《西藏度亡经》)写评论……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分析心理学和卡尔夫的沙盘游戏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我会认为,相对来说则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需要,不管是从心理咨询,还是从心理教育、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分析的水平。

Q:

据我所知,您是最早推动心理教育的人之一,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关注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了。

您认为,心理教育跟教育心理学有怎样的区别?心理教育又如何推动国民心理健康的建设呢?

申荷永:

说起这个话题,心理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有所不同,可能会涉及到这样两个概念:

一个是passion,被称作“情怀”;一个是vision,叫“愿景”

说到心理教育,有一个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人都了解的故事,我觉得可以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

背景是我跟着高觉敷老师读书,从1984年到1989年,硕博连读并担任高觉敷老师的学术助手。

在我89年博士毕业以后,持续访谈了一些资深的心理学老师,用的研究主题是“中国心理学的形成”(The making of Chinese psychology)。

采访的有高觉敷老师,左任侠老师(他是皮亚杰的学生),陈立老师(他是斯皮尔曼的学生),周先庚老师(他是张厚粲老师的老师)……

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口气采访了23位资深的心理学家。

我采访这些老师的时候是先通过他们的学生,比如说,左任侠老师的学生李其维,陈立老师的学生王重鸣……

那么采访期间,自然而然,不仅沟通了那些老师,也沟通了老师所带的博士,其中就有董奇老师,他现在在北师大做校长,我们是朋友。

有一个特殊的机缘,和董奇老师一起商量做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学会议,在北师大。

董奇老师组织筹备发通知的时候,发了一个比较另类的通知,年龄在40岁以下的(才能)来开会。

当时1990年,全国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大概只有10位,我们10个人一起来组织了这个会议;现在的心理学博士不知道有多少,当时全国只有10位博士。

我们就在北师大开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会议;朱智贤老师也在,他是董奇老师的老师;在那次会上,当时大家都(还)年轻,我提到了“心理教育”。

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后,受到了一些质疑;质疑的人会说,什么心理教育?我们都有教育心理学,你心理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我记得我当时是这样来回应的,我说:

心理学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学科,它的宗旨是要认识自己,还要理解他人,促进人类事业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它是把心理学作为一种工具,借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比如记忆原理、学习原理等,实现教育的目的,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我们可以举例子,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社会,都有不同的教育,他们都可能用心理学来为教育服务。

像管理学也一样,用心理学来实现管理的目的。

我想象的心理教育就是,以心理学的目的为它的目的,而不是被其他的学科借用。被教育借用就成了教育心理学,被管理学借用就成了管理心理学。

那么,当时是有争论的,过去也就过去了,这是1990年,但是,1992年,又遇到特殊的机遇。

1992年时,我们卫生部提出一个新的专业——健康教育专业,放到中山医科大学做试点,当时有10多位学生,他们院长邀请我去讲一门心理学,实际上可能是要求我讲教育心理学。

我一听讲教育心理学,我说我们华师有好多教育心理学老师,他们讲教育心理学应该讲得比我好。

但对方仍然坚持要让我来讲,我就问他们,那么,你们的学生需要讲教育心理学,毕业以后去做老师吗?他们说不做老师,我说要做什么?他们说去做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当时对我来说是新概念,我就问他们,什么是健康教育啊?

她说,申老师啊,你不知道,我们现在医学、医疗、卫生有很大的压力(在当时,1992年)。

实际上我们的医生资源,医院的资源、病床都不够,而需要率很大,尤其是基层。

我们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比如说,吃饭前要洗手,居住要通风,饭后百步走……(这个不一定是标准的)。

如果你遵守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健康医疗的压力。

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有所反思,我们心理学也应该这样,一个人抑郁了,强迫(或者强迫症)了,(治疗)很辛苦,这对任何心理治疗师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一个工作。

但是像中国的中医: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如果在还没病的时候(就去工作,健康教育),那不就是个很有战略性、有智慧的一种方法吗?

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公式,为他们10多个学生的小班讲了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出书的时候用的标题就是《心理教育》,可能是国内最早的一本心理教育的书(教材)。

我们要维护心理健康或者说维护身心健康,我用了一个简明的公式,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一个思路而已。

回到刚才的两个问题,首先,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在我当时的理解中,我用的是经典的心理学(观念)——压力导致我们生病。

压力来自何方?

拿出来心理压力量表,实际上就是“生活事件量表”。

比如,我们不小心闯了红灯(压力值)可能是7分,考试不及格可能是10分,跟别人吵架了可能15分。

但是大的数值,比如,家里面有人生重病,亲人过世,可能(压力值)就是100-150分。

在这个量表中间,(如果)你的分值超过150分,你可能就会生病;超过300分可能生大病,这是经典的生活事件量表。

在这个经典量表里面的几十个项目,比如闯红灯、吵架、考试不及格……心理学并不能直接去帮忙,对吧?

这个量表蛮客观的,分值一旦超过150分会生病,一生病就可能是身心症状,就会雪上加霜,增加你的压力。

那么怎么办?

我和那些学生们讨论,如果压力的来源——身心疾病的形成,(我们)把它放到分子上;我当时的思路很简单,那我们就在分母上做文章,看分母上可能会有什么?

在分母上做文章,我第一个用的是“认识自己”,这是我们心理学的缘起,德尔菲神殿的箴言。

老子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真正的认识自己,怎么才能认识自己呢?

这不仅仅是照镜子(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心理学,心理教育,让一个人从不怎么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心理学,增加对自己的自我认识。

那么,还有自信心

我带学生做研究(发现),面对压力的时候,如果会生病,但是有个体差异,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自信心强的人遇到压力的时候,生病的可能性就没那么大,它可能是治愈的一个因素所在。

好,我们就来提高自信心。

这是心理学的本行,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中与自尊、自信等概念相关(的部分),转化成一个训练,转化成一个行动,(把自信心)从30分提高到50分,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心理学上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早期的合理化,自我防御机制等(我不把自我防御机制看成消极的,而是看成积极的,或者至少把它看成中性的),这些我称之为应付技能(coping skills),我们可以提升它们。

比如,做了个梦,我们团队是做梦的工作的,还有沙盘游戏,表达性艺术,这是我们东方心理研究院“2+3”主干课程的重要技术,我们通过工作来化解他的噩梦。

如果在你遇到压力、遇到焦虑的时候,你可以表达。

当然,这种表达是在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在心理学的特定环境下,你用一种绘画、音乐、舞动等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就能是一个很好的疗愈,同时能缓解压力。

如果不知道怎么表达,我们用表达性艺术来提升他的(表达)能力。

那么当然,沙盘游戏也是一种表达性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象征性是人的一种特殊能力(具有疗愈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分母上大有作为,包括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分母上)每一个增加的分值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抵消分子上分值的影响。

后来我就以这个公式为基础,讲当时的讲稿出了一本书,有多次印刷和再版,据说是早期心理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一本书,现在仍然有人使用它。

Q:

最后一个问题,申老师,您对学习心理学的后辈们,有什么忠告和建议吗?

申荷永:

如果大家喜欢心理学,那就好好学“心理学”,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把握“学理心”,就是刚才讲到的应用。

西方的“Psyche”(心理学)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心灵女神遇到了爱神丘比特,这是心灵与爱的结合。

既然是西方psychology的缘起,有这么一种含义,希望大家可以将其放在心上。

我们的心理学,借用孟子的一句话:“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可以将其放在心上。

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所以我一向认为,学习心理学要面对心灵,它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和学问。

那么因为西方心理学和灵魂有关,借古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善学者,师心不师圣”。它前面的一句话是“善射者师弓不师羿”,所以按中国哲学“仁义礼智根于心”的话,就是我们(结合)外在的读书、学习和内在的自觉,学以自觉,或者荣格心理学的自性都需要用心。

那么,希望大家身体力行,能体现我们心理学的宗旨和意义——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人类事业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