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论之 执大象 这是道德经“治国理论”的篇首,讲是治国必须“执大象”,这是道德经治国理论的总纲领。 一,“大象”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 从国家层面,国以“民”为本,“大象”是“民”?“民以食为天”,“大象”是“民生”?国以“强”为基,“大象”是国家“强大”?国以“清静”为“正”,“大象”是国之“清静”? “大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根据本章后述论点,结合道德经宗旨,可以得出“大象”是“大道”也。“执大象”治国就是“执大道”而治国。 二,“执大道”而治国,要注意什么?“执道”之“为”有哪些特点? 1,“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是“音乐与美食”,喻意享乐。 道德经此意所讲,是执道而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与诱惑,而人的“贪图享乐”的本能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此即“乐与饵”有“止”也。 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由盛而衰,由治而乱,奢靡享乐是最突出的表现。 所以,“执道而为”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定目标,扺御各类诱惑干扰,视“执道”为事业,而不能自视为“过客”。 2,“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此则表达的是,“道”是“无味”的,是平淡无奇的。有一喻可比,即“庄稼种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平淡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因此,“执道而行”需要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坚持坚守,克服一切困难与困苦,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 3,“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表达的是,“道”的作用过程中 第一,难以看到“道”对事情作用的全部,一定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 第二,难以讲清事情所有的“道”,难以掌控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对所从之事,不可能不作任何调整而能事有所成。 第三,无论是否看到全部的事情,还是讲清事情的全部,每一件事,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有“道”在发生作用,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以上就是道德经特别强调“执道而为”,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事态也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执大道”必须意志坚定,专心致志,不畏艰难,需要随机应变,随时协调,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 承上附述: 关于“道”的特点 “道”,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其事好还” “其事好还”表达的是,一件事的生成会因此生成另一件事。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即“此有”生“彼有”,有“此”则有“彼”。类似于有“因”必有“果”的“因果报应”之说。 以此,“有”而生“有”,那么如何对待“己之有”? 道德经给出的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及“有余以奉”。这就是以“有”而“奉”,“奉献”矣。 以“有”而“奉”,“奉”而又“有”,这就是“积德”的理念。“修德”就是“积德”,“积德”须有“奉”,“奉”而有“积”,“积德”才是真“有”。 以此,道德经完成“有而怎么做”,“什么才是真有”的论题。 这是“道”独特的特点,是道德经的圣贤之一。 二,“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 浅析可为“正气”,“正义”是永存的,人性的光辉往往在“极端”的时机“迸发”,比如“壮士断腕,大义灭亲,舍身取义”等等,比干,文天祥,赵一曼,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等先圣先贤先烈是也。 深析之则为“反者,道之动”,有“正”而“反动”,有“反”而“正动”,乃“天之道”也。 三,“视之不见” 这是道德经之“道”最突出的特点,即“无”。 反映于“德”,则是“无仁”,“无为”,“无争”,“无事”,“无身”,“无心”等等。 反映于“人事”,则为“无常”,“无预”,“无控”,“无知”等等。 综上所述,是“道”的一些主要特点,反映在不同层面,有不一样的表现。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