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擒“捻军”赖文光有功,他从雇工到总兵:王得胜身世述略

 铁血老枪 2024-01-10 发布于上海

清朝初年,江苏省海州灌云县当路村王氏家族的一个支脉,因清廷裁靖海疆,背乡离井,流徙北上,至山东省沂州府兰山县东部朱范村定居。

清代后期,广大农民不满清廷统治,迭起造反,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的历史。这时朱范村贫民王绪岳,改名王得胜,取字捷三,入伍官军。后因功被逐步提升,由士兵、低级军官,直至江西省南赣镇总兵,官居正二品。其后,他的次子王佐良又于清末出任赣榆县知事多年。因此,王氏父子就成了当年鲁南苏北声威显赫的人物。

王得胜七十六岁那年为自己树功德碑一块,对本人出身坦率承认:'幼孤寒家素,时当发逆之乱,未能读书'。

实情是:王得胜1824年生于贫寒之家,出生前丧父,母亲怀着他雇给卢沟子村一卢姓地主当'锅头'。他出生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饱尝饥寒之苦。六岁时,给东家放牛。十多岁时,母亲因雇工难以维持生计,改嫁朱范村一王姓穷汉,他成了王家的养子。当时王氏家族宗之间不和,王得胜多受欺侮。正由于出身苦、受歧视,他养成了莽直和爱打不平的性格。为了学护身的本领,常在本村武术堂里苦练拳脚功夫。二十五岁那年赴井店村开了个武术堂,招揽二十多个徒弟,传授武功。来学武的多是穷苦人家子弟,拿不出多少学资,他挣的钱仅够糊口。

三十岁左右,他手里略有积蓄,便回家托人说亲。先娶日晒村傅氏,不过两年,妻子因挨饿和受累病故。不久,又续娶后石门头村杨氏为填房。这两娶一丧,不仅使他经济上负债累累,而且给他精神上造成沉重折磨。又因他多年在外,养成了游荡习惯,所以急于再次外出谋生。

时值清道光年间,因农民起义成烈火势,清廷指令各地兵营扩军应变。黄县兵营招兵时,他便东借西凑,弄到二十二吊铜钱,买了匹瘦马前去应招。临行前怕盘缠不够,把女儿腰带里的压命钱也取出来充数。

盘缠紧缺,旅途艰难。一天傍晚,他投宿一护林人家。见主人家贫寒,他一不讨吃,二不要铺草,只买了主人卖剩下的二斤豆腐拌草喂了马,然后自己饿着肚皮坐在锅屋里歇息。主人同情他,吃晚饭时硬拉他喝了两碗高粱粥,才使他勉强熬过了一宵。

王得胜在黄县当兵,一晃三年,衣袋里却空荡无存,而那些喝兵血、敲竹杠的军官们却吃喝嫖赌,挥霍无度。于是,他决计请假回家,另投门路。当官的念他平日操练刻苦,不但批准了三个月长假,而且允许他骑军马做脚力。

他回到家一看,家境更加贫寒,且妻子正生病,穷愁无奈,他大着胆子卖了军马给妻子治病。一个多月后,他才给军营写信,谎称军马病死,要求寄钱来给他买马回去。但不久军营回信,说已将他销了号。

第一次投军落得如此下场,乡亲们能理解他,认为他私卖军马,是为穷所迫,有情可原。可在当地某些头面人物眼里,王德胜却成走南闯北、敢作敢为的'愣头青'。

王得胜自黄县回家不到一年,穷困又迫使他呆不下去了。听说海州守备秦怀扬招兵,他便前去报名。

他身强力壮、会武功,所以在海州兵营中很快受到上司的注目。再者他有在黄县兵营的生活经验,兵课娴熟,因而一年以后,先后升为副目、正目,第三年又当上了带兵五十人的小军官。

正当他兵营生涯顺利的时候,却出了件意外事:他回家探亲,一天带随行人员到欢墩埠镇闲逛,碰见本村王兴礼挨人打骂。原来王兴礼卖萝卜,当地市霸孟传昂寻衅挑刺,抈了秤,踢翻了筐。王兴礼稍作争辩,孟便大打出手。王得胜问明起因后,火性立刻爆发,喝令随行兵丁揪打孟传昂。孟见势不妙撒腿就跑,兵丁穷追不舍,街道上的人见状也不敢劝阻。当孟传昂逃进一家杂货店大门时,被追上来的兵(王得胜的族侄王兴第),用竹竿捅进后肋,血流如注,当即丧命。因为这个人命案子,王得胜险乎被押送南京治罪,但秦怀扬爱其刚直,保了他,让他带罪立功。为此,王得胜对秦深为感激,凡秦差遣所办缉捕罪犯、维护地方治安等事宜,他都刻心尽职,不辞艰辛,完满复命。《临沂县志》为他立传时,开篇就说他:'咸丰初,从海州守备秦怀扬剿抚土匪有功'。

咸丰六年(1856),王得胜投效清军江南大营。在此之前,江南大营已与太平军激战数年,其中咸丰四年秋的七桥瓮之战,咸丰五年的芜湖大战和天京观音门外的攻守战,皆打得惨烈异常。

王得胜去江南大营这年,清军和太平军交战更频。一开春,大营清兵在天京东堵截东援镇江的太平军。不久,江南提督邓绍良兵攻扬州,总兵张国梁师出六合,占了浦口、江浦。但在这些战役中,由于太平军英勇善战,清兵屡屡受挫。经不到三个月的辗转厮斗,太平军竟于古历五月将江南大营击溃。清兵统帅、钦差大臣向荣被迫逃至丹阳,连吓带气,自缢而亡。

清王朝对江南大营的失败当然不甘心。是年八月,又委派江南提督和春为钦差大臣,督办有江南军务,积极筹划再战太平军。值此关键时刻,太平天国最高层领导内讧,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军的实力。于是清军连续反扑得手:咸丰七年(1857),清兵夏夺溧水,秋占句容,冬破镇江。到了咸丰八年(1858),清军重围天京,挖壕筑垒,步步进逼。

在江南大营与太平军激战的这两年中,王得胜多次立功受奖。他在自己的功德碑文中陈述:'由行伍于咸丰六年投效江南大营,历在六合、龙江、浦口等处剿灭贼垒,蒙赏给六品功牌。八年二月,攻克江浦县城出力,蒙钦差大臣德奏保,六月奉上谕:六品军功王得胜著赏戴蓝翎,钦此。七月,蒙给予外委牌札。'

王得胜在江南大营因功升官,消息也传回故乡海州、赣榆一带。这期间,和太平军几乎同时起义的北方捻军也强大起来。清史称:'捻军始于山东游民相聚。其后剽掠光、固、颖、亳、淮、徐之间,捻纸燃脂,故谓之'捻'。有众数十万,马数万,……分合不常。'为了对付这样一支慓悍的农民起义军,当时清廷要求各地州县自办团练,训练地方武装以自保。据此,海州的官绅商民便联名上书至江南大营,请求放王得胜回海州兼办团练。据'民意'所请,上司果然委派他回海州府赣榆县,以官身办理团练事务。

咸丰十年(1860)初,捻军攻击两淮平原,清帮办团练大臣袁甲三以钦差大臣名义,驰文海州,调王得胜赴临淮关参战。不久,清军从捻军手中夺回了临淮、凤阳,捻军败走。战斗中,王得胜立新功,报朝廷后,'蒙新赏五品顶戴'。

同年秋,一支捻军突然奔袭赣榆县城青口镇,王得胜组织并指挥守军和民众协同守城。这是一场血战:捻军强攻,城内死守。《临沂县志》描述:'捻匪猝至,环攻九昼夜,城垣倾圮,城内绝粮。得胜以牛车土囊补塞缺处,煮箧笥败皮与军士分啖,卒保危城。'。

赣榆守城战后,经漕督部堂王梦龄奏保,咸丰皇帝于十一年(1861)三月谕示:'蓝翎外委王得胜著以千总,留于漕河两标尽先拔补,并赏换花翎。'三个月后,'尽先拔补'兑现:六月王得胜被'檄委署理赣榆县城守讯千总弁缺。

担任千总之后,王得胜军务日重。同治元年(1862),有一次海州府城受土匪袭击,他带一百五十名士兵前去助剿,靠埋伏战出奇制胜。接着,他奉调参加'平幅'之战。

幅军是以运河上船夫为主组成的农民起义军。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进入山东境内时,幅军首领刘双印、刘平化于峄县,孙化祥、孙化清于费县先后举事,迎助捻军。'捻幅'合流,使千里运河沿岸'起火',苏鲁豫皖各省震动。清漕督部堂吴棠忙向朝廷飞报'匪情',并调总兵陈国瑞出兵征讨。陈奉命当即由徐淮率师北进鲁南,扑向卞庄、兰陵一线幅军集结地带。

参加'平幅'之战,王得胜是清兵理想的向导。因为他是沂州人,比别人熟悉鲁南地理情况,于是,陈国瑞决定利用他率先攻坚。

同治二年(1863)二月,官兵对幅军发起总攻。王得胜率领士卒首先攻克幅军防地长城村。接着又力破仲村,抓获了幅军首领之一孙化祥,幅军主帅刘双印于乱军中突围。

击溃幅军主力后,是年古历六月,官军向山东省邹县境内凤凰山中的农民起义军老营-﹣白莲池山寨发起总攻,清史载:白莲教军首领宋继明'屡降屡叛,拥众二万余,恃险抗拒。'这一战,由清廷御前大臣僧格林沁指挥、陈国瑞和郭宝昌两支清兵合力相攻。此时山寨里各路农民起义军首领群集,除宋继明外,还有长枪会军首领李成、张守义,幅军首领刘双印。这是一场恶战,清军投重兵而不惜代价,义军则抱定破釜沉舟、与山寨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抗争。

清史对白莲池之战有详尽的描述:'守义弃城遁入凤凰山白莲池寨,与李成、宋继明、刘双印合,众二万余,负隅抗拒。舒通额攻其北,夺西寨门、枣园诸隘,总兵陈国瑞由东南登山,纵火焚之,继明自杀,余贼奔溃,舒通额覆诸山下,俘斩数千……'

在激烈的山寨争夺战中,王得胜表现超常。《临沂县志》说他'随国瑞进攻白莲池教匪老巢,先登中矛,血溢肠出,裹创复进,获匪首刘双印。'他本人在功德碑文中也自称:'首先攻破贼圩,毙贼无数,肋受矛伤。'

早在打白莲池山寨之前,同治二年三月,漕督部堂吴棠曾因王得胜在淮海地区'剿匪出力',向朝廷奏保,使他得到'著以守备补用,并赏加都司衔'的提升。仅时隔两个月,他打白莲池又立此奇功,所以僧格林沁也看中了他,并为之据功保奏。于是,上谕:王得胜著免升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到了次年三月,上司便委派他带得胜营勇队驻防清江、桃园等地,保护两淮漕运。

同治五年(1867)十月,吴棠因王得胜在其防区内'积年防剿出力',于地方'匪情'肃清案内奏保他。这一下,王得胜升成了将级军官:'上谕:王得胜著以参将尽先补用,并赏加副将衔'。

同治六年(1867),曾国藩调集重兵向东捻军展开'围剿'。他对捻军'重迎剿,不重尾迫',致使捻军经常吃亏,因而日渐处于劣势。清史对曾'剿灭'东捻军的过程这样写:'东捻由河南窜登、莱、青,李鸿章、刘长佑建议合四省兵力堵运河,贼复引而西,越胶、莱、河南入海州。官军阵斩任柱,赖文光走死扬州。'而在扬城东首俘赖文光的就是王得胜。

王得胜'擒赖'有功,同治七年(1868),钦差大臣、湖广爵督部堂李鸿章和漕督部堂张之万会奏,结果是'上谕:王得胜著免升副将,以总兵记名简放',并赏给'志勇巴图鲁'荣誉名号。

东捻军被击溃后不久,王得胜又奉调带领得胜营去河南,参加围剿西捻军之战。获胜后,因张之万于西捻被肃清'案内奏保',王得胜又被升迁,'上谕:王得胜著以提督记名简放'-﹣这是同治八年(1869)二月间的事,上距'以总兵记名简放'仅半年多时间。

同治八年七月,王得胜的升迁已不再是'记名简放',两江总督部堂马新贻委任他'署理海州营参将印务'。

王得胜自咸丰六年投效江南大营,至同治十三年,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历时十九个春秋,官职越升越高。

光绪元年(1875)正月,王得胜奉命在海州主办营务处,兼带得胜营勇队海州营练兵。十二月奉两江总督沈葆桢密令,捉获'盗首'李宝德。被记大功一次。

光绪二年(1876)正月,沈葆桢面试其胸中韬略。由于他准备充分,顺利'过关'。王在本人功德碑中自称:'蒙两江总督部堂沈出具考语,不动声色,胆力绝伦'。是年六月,王得胜又'获结幅起事匪首赵庆安、张飞豹、郭佃扬'。再由沈葆桢奏保,十二月'给予带加三级',并'奉旨著照所请该部知道'。

光绪四年(1878)正月,沈葆桢委派王得胜到淮北统带缉私砲船,兼带陆上兵营,集水陆指挥兵权于一身,通力缉私。

光绪六年(1880)二月,新任两江总督部堂吴元炳也对王得胜进行了面试,并给予总结性的奏保。正如他在功德碑中所述:'蒙两江总督部堂吴出具考语、缉捕勤能、屡获枭匪,奏保堪胜专阃之任等因',光绪九年(1883)正月,王得胜被补授江西南赣镇总兵。消息传开,徐淮轰动。同僚们认为王得胜出身寒微能坐镇江西,实在是官场破格之举。而王得胜此时则表现得恭谨练达。为了报皇恩,赴江西上任时,轻装简从,连家小也未带。

清末,官场腐败,贪污受贿成风,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但王得胜在江西任总兵期间,为政比较清廉。这可能与其出身贫苦、上无靠山有关。也许正因为他在官场中有上述难言之苦,所以任职两年即托病辞官。他从光绪九年七月到南赣镇接任理事,至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奏请开缺',九月'奉旨允准','交印回籍'。据朱范村现八旬老人王子侠口述:当年随任的人眼见,'老军门'卸任离江西时,当地官绅商民夹道相送。有的在路边饯行,酒桌上放着镜子和清水,取'明如镜清如水'之意颂扬他的官风。

王得胜离任后,以养病为名暂居家中。但时值清末,外侮内乱不已,武将岂能闲置?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因两淮地方多乱,漕运不畅,两江爵督曾国荃又起用王得胜,派他去故地淮安,再次统领淮北缉私营兼漕标营务处,指挥水陆两路缉私兵勇,以维护漕运秩序,兼管地方治安。

光绪十六年(1890),马陵山一带有几个土匪头子密谋聚众作乱,王得胜得知后迅速采取行动,抓获肇事骨干分子三十多人,'盗风随戢'。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倭寇扰及山东,窥伺沿海口岸'。海州、赣榆等地濒临黄海,是军事上的要紧去处。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江总督部堂张之洞指令王得胜招募'海胜军'八个营,驻防海州、青口一带,把守海疆。这年他已经七十一岁。

光绪二十二年(1896),经张之洞保奏,兵部核准,皇帝下旨,著他补授陕西省河州镇总兵之职。但对这次'皇恩',王得胜已不愿领受。究其因,一者年迈体衰之人,千里做官非易;二者风言任职前皇帝要召见他,以示恩宠。这后者使王得胜打怵,因为他听说'陛见'礼仪森严,上上下下需几万两银子疏通,否则因失礼触犯'龙颜',或得罪了权贵,后果将不堪设想。无奈,他再次托病辞官。他在自我功德碑文中写道:'九月因旧病猝发,即禀患病,未能就官,请开缺。奉旨允准,并交卸淮北缉私得胜水陆营事务,回籍调理'。王得胜一病卸两职,告老还家,从此弃武挂甲,以养身舒性。

《临沂县志》记述,王得胜晚年生活主要内容是:'乡居教子,与文人学士相交游。'为了能和乡朋里友有共同语言,他拿出大部分时间练书法。几年功夫,他写得最多、被公认写得好的是'虎'和'寿'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一笔而就,笔锋柔中有刚。一时间,求字者遍及乡里,他亦乐意命笔,且多免费相赠。此外,他晚年还特别喜欢玩鸟养鱼、栽花拈草。早在为官期间,他已命管家人员建了个花园。园内广植奇花异木,造有假山,游廊画阁、玉栏青阶,皆精工设计,良匠雕琢,不亚苏杭园林风光,有'江北第一园'之称。这时,他家中儿孙满堂,奴婢成行,加之人情往来甚多,官家礼制不可裁。凡衣食起居皆有常例,所以王家大院成了当时远近知名的高门大户。

为了永远维持这车水马龙的'大家门面',王得胜晚年的精神面貌也有所改变。《临沂县志》赞扬他'凡公益善举,不惜巨金'。并劝儿孙以'中正勤俭'四字为本,防止家庭生活的奢侈浪费。据朱范村老人回忆,当年每逢四时八节,王家除宴请近支族人外,还对外广施恩舍,多有百里之外前来求乞者。至于兴义学、修桥、补路、斋僧布道诸事,王家更乐意资助。再者,王得胜常念自已出身寒素,虽居官而不自傲。经常外出到田野,和乡邻攀谈。一次见到一位乡民站在耙上耙地,用鞭抽打老牛。他感慨万分,上前劝阻,说:'当年我拉过耙,耙上如果站了人,就沉得拉不动,你何苦打牛?'从此,乡民们耙地时不站耙,并把这事作为谈话资料。

光绪三十四年(1903),八十四岁的王得胜病故。清廷为表彰他生前的卓著战功,同意在海州为他专建祠堂,将其列入祭典。宣统元年(1909),经地方申请,更将他的功绩编述成文,存入史馆;名字附入僧格林沁祠堂。

时至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八年,王得胜已去世八十年整。此间沧桑迭更,当年鼎盛一时的王家大院已成一片废墟。人们对王得胜这个从雇工到总兵的历史人物,历来褒贬不一。1919年编修的《临沂县志》,将王得胜列入人物传,极口称颂,无一微辞。今据所阅资料,参照民间传闻,将王得胜为人及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整理编撰成文。供欲知王得胜者参考,尤希就正于知情者。

本文根据郑敬之来稿及有关资料、调查记录整理。

(时麟,临沭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