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教书匠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学案丨一套学案帮你解决隋唐时期重点难点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1-1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每每有学生问我,隋唐是不是以胖为美

我总是很笃定告诉他们,隋唐一定是胖瘦皆宜

一个繁荣的朝代完全能够包容多元的审美

就像这一时期的诗歌那样

既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华美

也容得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曼妙

隋唐时代是影响力极大的时代,就像日本文学教授贺泽保规评价的那样:“在东亚的历史上,因为中国王朝的蜕变、崩坏,而让周围诸国也产生整体巨大改变的,可以说是只有这空前绝后的一次;就算放眼世界史,恐怕也没有相同的例子。”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图片


1.唐朝盛世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度(殿试),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经济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文化上,大兴文治;军事上,改革兵制,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走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唐朝的民族关系

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中央),在边疆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羁縻政策(在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地区中政治统治的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方式:战争、册封、设置机构、和亲等

情况: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西北边有东西突厥、东北边有靺鞨、西南有吐蕃和南诏、

3.唐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安史之乱:由于边疆形势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同时,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权;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陆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4.科举制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创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从而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5.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唐太宗时候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它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同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6.隋唐赋税制度

唐朝前期实施租庸调制。国家推行均田制,向成年男子授田。除缴纳租、调外,男子可以“庸”(纳绢或布)代役。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从而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唐朝中后期实施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安史之乱后情况更加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解到各地征收(“量出为入”)。征收地税(按田亩)和户税(按资产和人丁),分夏、秋两次征收。这就使得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为以财产(资产和土地)为主。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7.隋唐的科技与文艺

儒释道三教并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歌创作繁盛、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书法技艺精湛、画圣吴道子、建筑赵州桥、雕版印刷术、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考点1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2022全国甲,2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 C 

2.(2021广东,3,3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图片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答案 D 

3.(2022重庆,3,3分)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答案 B 

4.(2023新课标,27,4分)

图片

上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 A 

5.(2021天津,3,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答案 A 

6.(2021湖南,4,3分)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答案 A 

7.选必3·农牧交汇(2022北京,16,9分)绢与马

材料一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9分)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

突厥、回纥(回鹘)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回纥将多余的绢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

考点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2022广东,3,3分)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片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 D 

2.(2022浙江1月选考,5,2分)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 D 

3.(2020山东,3,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图片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 D 

4.选必1·户籍制度(2023浙江1月选考,4,2分)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答案 C 

5.选必1·教化(2021海南,3,2分)《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答案 B 

6.(2022湖南,3,3分)据下表可知(  )

图片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 A 

7.(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 D 

8.(2021江苏,3,3分)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 B 

9.(2021辽宁,3,3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答案 A 

10.(2021湖南,3,3分)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答案 A 

11.选必1·行政区划制度(2020江苏单科,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答案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12.选必1·唐朝法律(2023浙江1月选考,6,6分)(节选)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鲜朝本、、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6分)

答案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考点3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1.选必1·货币(2022湖北,3,3分)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答案 B 

2.选必2·唐代商业贸易(2020北京,4,3分)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图片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答案 B 

3.选必2·水运交通(2022辽宁,3,3分)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 C 

4.选必1·儒家的教化功能(2021湖北,3,3分)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答案 C 

5.(2020海南,3,2分)

图片

由上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答案 D 

6.(2020江苏单科,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 A 

7.(2023全国乙,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8.(2022江苏,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答案 D 

9.(2022全国乙,25,4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 B 

10.(2020课标Ⅰ,25,4分)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图片

12.(2021海南,4,2分)《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答案 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