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如何把握变幻莫测的存在?

 小播读书 2024-01-10 发布于广东

海德格尔采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让西方哲学又回到了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但是海德格尔开创性地区分了存在存在者,赋予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以新的内涵。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存在者”,是一个凝固化的对象,而“存在”则是一个让“存在者”呈现、显现的一个过程。

比如花是一个“存在者”,而花开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以来,就走偏了方向。

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存在者,而并不是更加本质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跟我们道家思想中的“道”非常类似。

海德格尔非常喜欢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他读过很多德文和法文的《道德经》版本。

但是觉得都不得要领,还曾经和萧师毅教授一起合作试图重新翻译《道德经》,但后来因为两人理念的分歧没有完成。

其实海德格尔的“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和道家思想中的“道”和“万物”的关系非常类似,在道家思想中,道生万物,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让存在者得以显现。

存在者和万物是凝固的,道和存在是永恒变化的。

那应该如何去把握变幻莫测的存在呢?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呈现给我们的是“存在者”,所以,理所当然,我们可以从“存在者”去探求“存在”。

但什么样的存在者呢?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吗?

当然这些都是“存在者”,但海德格尔认为,它们并不是好的切入点,它们并没有“自我意识”,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也不会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

所以这些存在者,不能从它们身上找到真正的“存在”。

而只有“人”这样一个存在者,因为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会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同时,我们还能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

所以,人这个“存在者”才是我们探求“存在”的入口,而且海德格尔还跟这个存在者发明了一个专门的词“此在”。

为什么叫“此在”而不就直接用“人”这个词呢?

还是回到“存在”的核心,存在的核心不是一个凝固化的对象,而是让存在者得以呈现的过程。

人这个对象其实有点凝固化的意思,而“此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目前为止,是这样的人”这是词内在体现了一种变化,或者将要发生变化的感觉。

因此“此在比人”更加贴切,“此在”有“去存在”的意思,有能动性和变化的内涵。

“人”这种“此在”才能具有能动性,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谁生活在一起、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者,在这个方法,海德格尔的思想和存在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看来,自由选择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的本质的属性。

萨特说: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

我们继续思考,“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那这个“此在”是如何呈现出“存在”的过程的呢?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必定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是在世界之中呈现出自己的,这点毋庸置疑,人生活在世上,不是孤孤单单地存在。

海德格尔称之为“在世界中存在”,驱动“此在”去存在的动力,海德格尔称之为:挂念或者操心,也可以理解为“欲念”。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心里面想着什么,在挂念着什么,而这种状态,正是“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状态。

那挂念的意义是什么呢?挂念可以让人摆脱非本真的状态。

海德格尔区分了“此在”在世界中的两种状态:本真的状态和非本真的状态。

本真的状态就是“此在”可以主动选择成为自己,而非本真的状态就是“此在”随波逐流,失去自我,成为大多数,成为一个“常人”。

海德格尔说大部分人都是“常人”,常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么阅读怎么判断,我们就怎么阅读和判断;常人怎么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么从大众中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常人”就是我们无意识的独裁者。

而且海德格尔还提出三种非本真状态的典型特征:闲言、好奇、两可。

闲言就是一天无所事事,喜欢漫无边际闲聊的人。

而好奇,并非那种主动的好奇心,而是被自己人性本能的好奇心驱使的那类人,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到处八卦,喜欢凑热闹的人。

两可,就是类似现在所流行的“佛系”,他们嘴里面,最常说就是“随便、无所谓、都可以”等等,他们总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事物的判断也总是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

这三种状态都是海德格尔说的“非本真”的状态。

但人这种“此在”和其他的“存在者”不一样,此在有自我的意识,有选择的自由,有“挂念”的本质,所以“此在”可以挣脱出“非本真的状态”,去谋划、设计和选择成为更多可能性。

关于“挂念”,海德格尔引用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明,挂念怎么跟人的本质相关。

有一天,“挂念”过河的时候,看到大地上有一块黏土,就把它拿起来塑造。

他看到了掌管精神世界的天神朱庇特,他就请天神给这块土精神,天神很慷慨地答应他。

挂念把黏土塑造成之后,想要取名字,他本来想取自己的名字,用“挂念”来称呼他,但是天神说:“不行!是我给他的精神!”大地也说:“不行!你拿的是我的黏土!”

他们争执不休,就请“时间”来当法官。

时间就宣判:天神既然给了精神,那么在人死后,你取回他的精神;大地既然给了身体,那么在人死后,你取回他的身体;挂念最先塑造,所以就让挂念来掌握。现在因为取名字而争执,可以把它取名为:人。

海德格尔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人的这一生都由挂念来掌握的,人活在世界上,一生都在挂念之中。

这里的挂念,其实和尼采和叔本华思想中的“生命意志”类似,在叔本华的思想中,任何事物都有“意志”。

就连一块石头,也有“向下掉落”的意志,只是它无法掌控这种意识而已,而在尼采的哲学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掌控自己的生命意志,来实现真正的自我。

所以,其实在海德格尔的哲学里面,“此在”的这种“挂念”的本质,就像每个事物的“生命意志”一样,只是人这种“此在”可以掌握这种生命意志或者说挂念。

花草树木虽然有生命意志,但是没有觉醒,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意志,但人可以。

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但是改变其实也有积极的或者消极的。

是什么影响了人这种“此在”从沉沦的状态走向“本真的状态”呢?

海德格尔认为:是对死亡的畏惧。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很出名,他说“向死而生”。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人这种存在有自我的意识,在所有的这些意识里面,有一种是最特殊的,那就是对“死亡的畏惧”。

这种畏惧无时无刻不在,所有,我们会一直想办法来逃离这种畏惧。

走向死亡的过程,一方面,是“此在”走向沉沦的一个过程,因为死亡意味着我们失去所有,包括选择的自由,这是死亡畏惧的消极一面;但另外一面,其实正是因为对死亡的畏惧,又把我们逼回到本真的自己。

当你面对死亡畏惧时,会陷入短暂的虚无状态,周围空无一切,无依无靠,你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你死亡。

所以当面临这种情况,你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时候,你只能勇敢面对,你会鼓起勇气,独自前行。

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陷入沉沦的存在者,而是一个可以掌控自我生命意志,为自己谋划和自主选择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是死亡的畏惧,逼迫出了你本真的状态,这是“向死而生”积极的一面。

乔布斯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当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当你早上起来,面对镜子问你自己。

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天,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

乔布斯接着说,提醒自己快要死了,是他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

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难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追随自己的内心,才可以发现我们真正的热爱。

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他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就像海德格尔说,人只有经历过“死亡畏惧”的时刻,只有经历过“虚无”的瞬间,才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所领悟,本真的生存才能成为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