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辰年五运六气用药指南

 风声之家 2024-01-10 发布于江苏

原创 甲子 神机诡藏 2024-01-10 19:40 发表于辽宁

上篇文章,简单聊了下甲辰年,天干甲己合化土,土运太过,辰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土运之年临四季土辰戌丑未是岁会,土运之年同在泉太阴湿土是同天符,伤于太阳寒水为执法,病速且危,伤于太阴湿土为行令,病缓且持。

今天就来聊聊应对甲辰年五运六气,土运太过,上寒水司天,下湿土在泉,该怎么做,下面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黄帝内经素问讲的是“理法”,张仲景《伤寒论》中给出的是“方药”具体解决方案,张仲景在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中就写了8条。

腹满痛为太阴主病,脉沉细为太阴主脉。

这里张仲景写出了两种太阴病的情况:

第一种,从太阳传来的邪气伤太阴之表,脉浮,四肢肌肉烦疼,太阴脾主肌肉,桂枝解肌,所以用桂枝汤。

误治用泻下的办法,导致病人出现“大实痛”一直疼,用的是桂枝汤加大黄,假如病人出现的是“时腹痛”偶尔疼,用的是桂枝汤加芍药。

这里先讲的是太阳病转太阴,假如病人脉弱、自利,那么大黄和芍药的量要酌情减少。

第二种,当太阴本病,太阴虚寒的时候,张仲景给出的是四逆辈,也就是四逆汤一类的药。

张仲景提到了“自利不渴”,三阴病中,少阴、厥阴、太阴都有自利的症状,但是少阴与厥阴会渴,只有太阴不会渴,自利是否口渴也是辩证的一个关键点。

同时“腹满痛”,太阴病和阳明病都会有腹痛,怎么辨别?

阳明为阳道实,就是肠胃中有宿便燥湿堵住,是内经里讲到的“敦阜之土”,腹满大实痛,此时脉必大,因为肠胃被堵到了。

太阴为阴道虚,也就是脾络运输气血津液不足,是内经里讲到的“卑监之土”,腹满而时痛,此时脉必弱,因为脾运输功能差。

阳明胃与太阴脾,都是中土,互为脏腑。

胃负责将食物腐熟消化往下走到小肠大肠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胃主降。

脾负责把胃消化生成的气血津液营养传输运输出去,所以脾主升。

也就是说“卑监之土”在泉太阴湿土的太阴脾病,张仲景给出的是治疗方案是四逆汤: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敦阜之土”土运太过的阳明胃病,陈无择给出的治疗方案是附子山茱萸汤

各位小伙伴这里可以仔细看一下,附子山茱萸汤主治的肾经受湿,不就是太阳寒水+太阴湿土的组合么,而且“腰痛四肢重,中满食不下,肠鸣溏泄”对应的就是上次写到的内经中提到“太阳寒水司天,土运太过”的问题。

各位小伙伴们看到这里,就会发现张仲景的四逆汤和陈无择的附子山茱萸汤都用了同样两个药:附子和姜,但是各有不同,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和干姜,附子山茱萸汤用的是炮附子和生姜。

今天的重点不是讲附子,而是讲“姜”!

各位小伙伴们千万要记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的姜并不是简单的食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药!

张仲景在桂枝汤中用生姜,在四逆汤中用干姜,在《金匮要略》中甘草干姜汤中用的是炮姜,这里生姜、干姜、炮姜的用法各有不同!

先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讲解干姜。

性温,禀天春之木气,入足厥阴肝,手少阳胆经。

味辛,得地西方之金味,入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经。

胸满,是因为肺在胸中,肺寒则胸满。

咳逆上气,是因为手足太阴之气不相贯通,肺气上逆。

温中止血,脾络虚寒,则血外溢,干姜性温补脾所以能止血。

出汗,干姜味辛可润之,开腠理,津液通气,所以出汗。

逐风湿痹,因为辛可发散。

肠澼下利,是脾胃虚寒导致的。

生者尤良,讲的是生姜更好,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干姜治太阴脾,生姜治阳明胃,张仲景再用桂枝汤、葛根汤、柴胡汤治胃逆呕吐必用生姜,生姜主宣达阳明胃土之气,阳明为太阴之腑,太阴为阳明之脏,干姜治脾,生姜治胃。

至于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也不是玄学,神农本草的意思是臭气为阴浊之气,干姜为辛温益阳之药,阳药可去阴病,所以除臭气,神为阳之灵,明为阳之光,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应该能懂了,甲辰年,家中要常备姜,遇到胃逆呕吐的用生姜,遇到腹满时痛的用干姜,姜辛温还可以散寒祛寒。

写在最后,感谢能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希望觉得本人观点上面写的还可以的,就记下来,帮助一下身边身体不舒服的朋友,但是姜也不能乱用,“有是病用是药”,有病吃药,没病不吃药,同时俗语讲“早吃姜赛参汤,晚吃姜似砒霜”,用药要对症,而且本人主张的是,能不吃药尽量都不吃药,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就像古代药铺门口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