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的文章前,先问个问题: 洗澡时,你习惯速战速决,洗个“战斗澡”?还是不急不慢,享受温水浴的美好? 其实,不管你是以上哪种,都建议在洗澡时,花点功夫搓一搓身体的一些特定部位,这样既能养生防病,又可放松心情,简直一举多得。 搓耳朵,调补五脏、安神助眠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耳部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脏腑通过经络与耳相连,人体各部位在耳部有相应的穴位。 通过搓揉按压不同穴位,如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对应的穴位,可起到宁心安神、疏肝理气、健脾补肾、调补五脏、强身补虚等作用。 中医典籍《养生方》就记载:“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所谓修其城郭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简单来说,就是用手搓摩耳轮,不计次数,可补肾气,以防耳聋。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上下来回搓揉耳朵各处,压力适中,不计次数,至两耳感觉发热、有酸胀感为度。 其实除了耳朵,耳后的安眠穴(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建议大家洗澡时也可以搓一搓。 ![]() 安眠穴,顾名思义,有安神定志、促进睡眠之效。因其位于头颈交接处,时常搓揉还有助于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头颈痛。 搓腹部,调理胃部不适、缓解便秘中医认为,腹部为气血津液的发源地,内含六腑等多个重要脏腑。 而六腑以通为用,六腑通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血足,气血足则经络通,经络通则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百病不生。 此外,腹部还有很多重要穴位,其中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的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即经络中气血最充足的地方),被认为“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因此,洗澡时搓揉腹部,特别是中脘穴处,有开胃口、补胃阳、止胃痛、缓胃胀以及健脾理气、调理中焦、行滞消食、降逆通便、化湿止呕、疏调脏腑等作用。 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搓揉腹部,可令腹肌及肠平滑肌血流量增加,增强胃肠内壁肌肉张力,从而促进胃肠蠕动、防治便秘、防止胃酸分泌过多、预防消化性溃疡。 操作方法:左掌心对着肚脐,先顺时针绕脐搓揉整个腹部50~100圈,再逆时针搓揉50~100圈。搓揉时,力度要柔和而渗透,动作和缓。此外,可用食指或中指点揉中脘穴,每次不超过1分钟。 搓小腿,调补肝肾、行气活血搓小腿,主要是搓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的宽度)、胫骨后方凹陷处的三阴交穴。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汇之处。 ![]() 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因此,常常搓揉三阴交穴,可调补气血、行气活血。 此外,搓揉按压三阴交穴,还有调补肝肾、健脾养血、清泄肝火、疏肝解郁、放松心情、安神助眠、缓解痛经、活血化瘀、祛湿等功效。 操作方法:大拇指按在三阴交穴位上,其余四指放于小腿外侧,拇指作环形搓揉,配以点按效果更好。双侧同步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并向脚踝放射为佳。 搓脚趾,疏肝理气、清肝明目洗澡时搓一搓脚趾,特别是拇趾靠第二脚趾那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能疏肝理气,激发人体少阳之气,以达到清肝明目之效,因为那处正是肝经的起始处——大敦穴。 此外,搓揉大敦穴,还能缓解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的目眩、腹痛、肌肋痛。 顺便沿着第1、2趾间,向足背上摸寻到有凹陷处(约2横指宽),为太冲穴。 ![]() 搓揉、按摩太冲穴,不但可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缓解伴随情绪不佳而来的胸胁胀闷感,还能平肝熄风,缓解因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而引发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 操作方法:洗澡时或搓、或揉、或按大敦穴、太冲穴,直至感到有酸胀感为宜。 搓脚心,温阳补肾、滋养脏腑《黄帝内经》记载:“阴经集于足心”。也就是说,六条连接人体脏腑的经脉,始于足部。 值得一提的是,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投影,即反应点。因此,洗澡时搓一搓足底,有调畅气血、温阳补肾、活血通络、驱寒、安神等作用。 特别是搓一搓足掌前1/3、弯曲脚趾时凹陷处的涌泉穴,可补肾阳、固肾气、补肾益精、滋养脏腑,对于头晕头痛、咽喉肿痛、小便不利、便秘、失眠、手脚冰凉等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 操作方法:左手搓右脚,右手搓左脚,反复揉搓,至局部有热感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