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1-1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和“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B. “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一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C. “窗前谁种芭蕉树”说的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D. 这首词将芭蕉和雨联系起来,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寂静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16. 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人人都栽种芭蕉”错,“窗前谁种芭蕉树”说的应是“不知是谁在窗前栽种的芭蕉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相同。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是“梧桐更兼细雨”,打在梧桐上,但“点滴霖霪”“点点滴滴”,都是凄风苦雨,是作者借以传递浓浓的凄苦愁思的工具。李清照写这两首词时都是夫死南渡、国破家亡后,内心无比凄苦,雨点无论是打在梧桐上还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思往事,看今朝,作者内心无法安宁,这淅沥雨声更是让作者悲情不能自抑,倍感伤怀。

不尽相同。“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

《声声慢》中,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包含的主要是个人的孤独愁苦和家庭的离散,而本词中抒发的主要是思国怀乡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