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小青龙汤解除输液后的副作用

 lly717 2024-01-12 发布于广西




今时疫病流行,不少孩子中招而发烧。我的建议是,治疗疫病发烧,当首选中医。但还是有不少家长更相信西医,也愿意带孩子去接受西医的治疗。

不少孩子发烧后会被输液治疗。从临床工作中我观察到,接受了输液治疗的孩子,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表现为面色偏青偏暗,手足变凉,精神变差,食欲下降,甚至变得更多动。显然,滥用输液对于孩子的健康是一种损害。

那么,有没有办法消除孩子输液后所出现的副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的建议是,不妨选择小青龙汤。

关于这个理念,我曾写过这样一条微博:“我从临床观察到,若小孩子感冒发烧后选择输液,往往容易造成伏邪,主要有伏风和伏寒。对待伏风和伏寒,我常用小青龙汤,此方能解表祛邪。服药后孩子往往会出现流清鼻涕,这是排邪反应。坚持排邪一段时间,伏邪退去,正气来复,即能康复。凡是伏邪,尤其不可滥用寒凉药物,既容易伤正,亦容易加重伏邪。”

以下就此展开讨论。



《内经》告诉我们:“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我的理解是,外邪自表侵袭人体时,邪之来路亦即邪之去路。邪自表来,亦当自表而去。由此说,善治之人当解表祛邪,这是最快速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最高效,最安全,最有益于病人的健康的。

解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辛温解表法,另一种是辛凉解表法。不管辛温还是辛凉,都要用辛味药。而“辛甘发散为阳”,显然,辛味药有发散之功,能打开毛孔,从而让自外入袭的邪气自毛孔向外排出。

那么,对于外感病,何为错误的治疗方法呢?

可能的错误会有两种,一种是与解表相反,关紧毛孔,让邪气不能自表透出;另一种是与祛邪相反,致力于杀灭。

这两种错误的治疗手段都容易造成以下几种后果:其一,邪气不能迅速自表退出,导致表证难愈;其二,邪气郁滞,容易内陷,从而诱发重症;其三,杀灭的过程可能会伤损正气,导致正气变虚。而正气越虚,邪气越容易内陷。

由此说,治疗外感诸病,包括感冒以及各种疫病(如流感、支原体感染、新冠等)时,一定要选择中医,因为中医懂得解表祛邪。邪气自表透出,正气恢复,即能迅速康复。

反之,若选择错误的医疗,比如输液,就容易造成不利后果。或邪气内陷,伤损五脏六腑;或邪气内伏,成为其他疾病的种子;若正气受损,轻病转化为重症。且输液容易造成体内水湿积滞,若素体阳虚,气化功能不足,则容易导致水饮。

且小儿稚阴稚阳,脏腑脆弱,气化功能不足,一旦罹患外感病时,最不可滥用输液。否则,容易造成水饮内停,进而诱发各种症状。

总之,输液治疗外感诸病是错误的。而一旦选择了输液,就容易造成以上诸多不适。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还是要选择中医,中医有办法把因错误输液所导致的诸多副作用消除掉。



要想有效解除输液后的副作用,我推荐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八味药组成。

关于小青龙汤的主治,《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仲景所述“伤寒表不解”是言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意指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明确指出小青龙汤证外有表邪、内挟水饮的病因病机。

另外,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谈到了小青龙汤:“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显然,仲景反复强调,小青龙汤可用以治疗溢饮、支饮。

分析仲景应用小青龙汤的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风寒客表;二是水饮内停。

我之所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输液后的副作用,正因于此方的两个方证特点,一个是外有表邪;另一个是内挟水饮。



小青龙汤之所以能产生以上两个方面的功效,源于其高明的组方特点。大体说来,本方药味方可分以下三组:

第一组麻黄、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增强阳气的升散性与能动性,有解表祛邪之功。

第二组干姜、细辛、半夏,皆属辛温。干姜重在温阳,以加强气化;细辛与半夏则作用于水饮。此三味合力可以温化内停之水饮;

第三组五味子、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既可监制麻黄、桂枝之辛热,以防过度发散而伤阳气,又可制约干姜、细辛、半夏之辛温燥烈,以顿挫其药力。

杜饮法热,方中药物一散一收,一升一降,表解饮除,阴阳平调,诸证悉除

且麻黄与干姜相合,能透发内伏于太阴层面的邪气;麻黄与细辛相合,能透发内伏于少阴层面的邪气。

诸药合力,则既能辛温解表,以散寒邪,又能温肺化饮,以化水湿,可谓两擅其功。



我的思考是,输液最容易造成水饮内停,而小青龙汤擅长治疗水饮,可以说,温化水饮,这是小青龙汤组方用药的核心意图所在。

仲景将饮病分为痰饮、支饮、溢饮、留饮4类,后又有“饮凡有六,悬溢交痰留伏”之说。

小青龙汤所治的水饮,主要有三大类。

其一,支饮。

饮留于胸肺为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其二,溢饮。

水气流行,归于四肢,身体疼重,支节烦疼,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医门法律》亦有论述:“小青龙汤溢饮之证,水饮溢出于表,营卫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病营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营卫通,经脉行,则四肢之水亦散矣”。

其三,伏饮。

“伏”乃形容饮邪伏于体内,久而不去。《症因脉治》认为:“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里并治,吐发等表证,故从表散也,用小青龙汤”。

输液时,若人体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就会留滞于体内。此时水湿最容易积滞的往往是肺脏。因为肺为水之上源,且外邪侵袭于肺,导致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下降,亦容易被水湿侵袭。

此时即当用小青龙汤,其方证完全相应,既可辛温解表,以祛被压入肺中的外邪(多属风寒邪气,或是各种疫毒),又可温化水饮,以气化输液留滞的水湿痰饮。



关于用小青龙汤治疗水饮内停,历代医家亦有相似的观点。

其一,《伏邪新书》云:“湿邪伏于两太阴,两厥阴,足少阴者,两脉弦缓,痰饮停蓄,喘咳嗽稀痰,面微浮,甚则如哮呕吐状,如胃寒,小青龙汤、《外台》茯苓饮”。

之所以产生湿邪,既与外感相关,亦与输液或过饮寒凉相关,

其二,《临证指南医案》亦云:“哮喘伏饮,……痰饮日聚于脏之外,络脉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形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岁,仍受其累耳。小青龙汤去细辛”。

伏饮容易造成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小青龙汤既透邪,又化饮,一方两治,标本兼治,最有速效之功。

其三,《太平圣惠方》云:“治伤寒四日,因大下后大渴,服冷药过多,喘急者,阴盛故也。宜服小青龙汤方”。

所谓“服冷药过多”,类似于今时的过食冰镇饮料、啤酒等等,最容易伤损阳气,助会造成水饮内停。这与输液导致的水饮内停其病机是完全一致的。

其四,《世医得效方》曰:“小青龙汤治表有寒邪,喘,水饮,咳嗽急,不得睡卧”。

从临床来观察,不少感冒或感染疫毒后接受输液的孩子往往会遗留咳嗽,或气喘,其病机是水饮内停于肺中,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

其五,《医宗必读》:“太阳汗后饮多,水停而喘,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

发汗后不可过饮,不管是凉水还是热水,都容易造成水饮内停。

其六,《温病条辨》云:“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

湿与饮本是同类,都属阴邪,都需要阳气来气化。且湿邪或水饮留滞于体内,往往病状多端,且多会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凡此种种,都可首选小青龙汤。

综上所述,不论是伤寒表证,或是内伤杂病,小青龙汤所治疾病的病机关键为外寒兼内饮,病位主要在上焦肺脏。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