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窦子明 ![]() 太平湖中游最宽阔处的西北岸,有一座山,三峰矗立,叫陵阳山,相传为汉代陵阳县令窦子明在此炼丹得道而升天的地方。 明嘉靖年间石埭邑令黄鎣和训导冯光浙等纂修《石埭县志》(卷之一·舆地篇·山川)中,对陵阳山有载:“陵阳山,在县北五里,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西北自青阳县倪田岭迤逦九凰岭来,三峰卓列,如城如屏,诚一邑之镇也。东一峰属宁国府太平县,西二峰隶本县。俗称此山为石埭'天寿山’,故邑人多寿。昔汉陵阳令窦子明炼丹其上,丹台、丹井俱存,事见《列仙传》。” 关于窦子明,(嘉靖)《石埭县志》(卷之三·官秩篇·宦籍·知县·汉)中载:“窦子明,沛国铚乡人,元封年间任专务,玄默化民,得丹书五字之秘。公暇,于治后五里许陵阳中峰之顶修炼成白日飞升。详见传记。” 沛国铚乡,即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元封”是为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5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的第六个年号。可见窦子明在陵阳山炼丹成仙,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了。 ![]() 西汉崇尚神仙方术,是神仙思想的大发展时期。现存最早关于窦子明的传记,是西汉末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所辑的《列仙传》中的《陵阳子明传》,其文云:“陵阳子明者,铚乡人也。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子明惧,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百余年,山去地千余丈。大呼下人,令上山半,告言溪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后二十余年,子安死,人取葬石山下。有黄鹤来,栖其塚边树上,鸣呼子安云:'陵阳垂钓,白龙衔钩。终获瑞鱼,灵述是修。五石溉水,腾山乘虬。子安果没,鸣鹤何求。’” 西汉时期炼丹术盛行,世人以求炼丹成仙,长生不老。西汉的养生专著《陵阳子明经》现在只有很少佚文传世,主要见于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89—158)《楚辞·远游·章句》所引:“《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黃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黃之气,是为六气也。” 陵阳窦子明,汉朝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善御的仙人,又称为陵阳子明、阳子、陵阳,是汉朝文献中常常称引的仙人。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引《子虚赋》)云:“阳子骖乘,纤阿为御。”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阳子,仙人陵阳子。纤阿,月御也。”又引韦昭曰:“阳子,古贤也”。《索隐》引服虔云“阳子,仙人陵阳子也”,又引张揖云:“阳子,伯乐也。孙阳字伯乐,秦缪公臣,善御者也”。同传《大人赋》:“使五帝先导兮,反太一而后陵阳。”《集解》引《汉书音义》曰:“仙人陵阳子明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神仙思潮传播极为广泛。陵阳窦子明以服食得道成仙广为著称。《晋书·地理志·扬州·宣城郡》载:“陵阳,淮水出东北入江。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河东郡闻喜县郭璞(276—324)的《游仙诗》中,就有陵阳神仙出现:“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葛洪《神仙传序》云:“陵阳吞五脂以登高,商丘咀菖蒲以不终。” 《文选》卷一二《江赋》李善注引《陵阳子明经》曰:“春食朝霞”。卷一五《思玄赋》李善注引《陵阳子经》曰:“夏飡沆瀣。”所以在魏晋人的眼中,陵阳子明基本上是以服食长生著称。但到南北朝后期,陵阳子明开始与钓术发生联系。南北朝宣城太守谢朓有“既从陵阳钓,挂鳞骖亦螭。”(《将游湘水寻句溪诗》)“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宣城郡内登望诗》) 南朝梁陈著名文字学家、地理学家顾野王(519—581)在其撰《舆地志》云:“陵阳令窦子明于溪侧钓鱼,一日钓得白龙,子明惧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一白鱼,割其腹中,乃有书,教子明烧炼食饵之术。三年后,白龙来迎子明,遂得上升。其溪环绕山足,今有仙坛,醮祭不绝。” 南北朝的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472—527)在《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注》中,也有陵阳窦子明的记载:“《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径石城县北。晋太康元年立,隶宣城郡......又东径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径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昔铚县人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地千余丈。后百余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塚树,常鸣呼子安,故县取名焉。晋咸康四年,改曰广阳县。” 唐代唐玄宗信奉道教,陵阳窦子明得道成仙的传奇轶事,大量出现在名人的诗篇中。李白对陵阳子明最为痴迷厚爱。“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愿随子明去, 炼火烧金丹。”(《登敬亭南望怀古赠窦主薄》)“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泾川送族弟錞》)“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去去陵阳东, 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 碧嶂尽晴空。”(《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以及《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宋书·州郡·扬州·宣城郡》载:“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 ![]() 嘉靖《石埭县志》(卷之五·杂著篇·艺文)中,有《陵阳山窦宰子明传讃》一文,它是在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传》的基础上,结合《陵阳子明经》及历朝历代的传说,情节较为完整的一篇传赞,全文如下: 昔之称谓配名字者必以氏。有以官者,如司马中行;有以国者,如邢茅毛祭;有以所居者,如东门东里之类,后世则一以其族。陵阳子明,其亦以官为氏者乎? 陵阳为邑甚古,秦灭六雄,郡县天下,而陵阳以一同之地有宰。沿汉及晋,或隶宣城,或隶丹阳。晋成常时,避杜后讳,易为广阳。隋平陈,县废入于泾县。 陵阳实山名也,初县之得名,因此山而山之名。因子明显,故历世史家地志识者,皆引子明以证焉。李唐天宝间,明皇喜神仙道家之事,访海内名山福地,郡上事于朝,而仙坛始宫建者。 汉光禄大夫刘向传《列仙》载子明甚略,道书之藏有《陵阳子明经》毋虑数千言,大抵皆养气修真之语。西都一时文豪,如司马长卿,尝捃摭其事以赋应劭复引之,以释列缺例影之语。而《广韻》与夫《九域志》所载者,皆祖述向言,其所从来亦远矣。 子明,讳伯玉,实生于沛国之铚乡。自少好服六气之精。春食朝霞,朝霞日初出赤皇气也;夏食正阳,正阳南方日中气也;秋食沦汉,沦汉日没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取四时与天气玄黄之气,呼吸吐纳,以练至和。尝曰:“吾闻陵阳乃丹丘成仙之地,故求为之宰。”清淡终日,县务自理,好棲息岩。窦故邑人谓之窦令尹,尝渔钓于涎溪,策竹为马,浮游水中。踞磻石忽获白鱼,鳞鬛异常,就手而斃,剖之得方书,教其服食之法。子明曰:“吾事济矣。”遂登山依崖穴石为灶具。尝登黄山採五石脂以益煎炼。五石脂者,盖丹砂、雄黄、磁石、礬石、曾青,《抱朴子》言之详矣。三年丹成七粒,为服既而节值中元,唳鹤迴翔,白龙就驭,子明遂腾云汉间矣。邑人骇惋至今,以是日醮祠焉。 初,子明既至陵阳,家人仆妾一无与行,至夜尝骑竹马,归旦而复在厅事,人初无知者。其妻费氏早与二女,皆嗜丹药,喜笙簧。子明丹成既服,余刀圭以与之。费因弄箫感白凤驾而腾云,二女得丹亦化二凫随父以为青童之侍。其弟子安,讳伯乐,与兄同志,尝远游,独好四明山居焉,亦慕仙人长年之术。子明一日知子安欲来,化为黄鹤以邀之,遇之中途。子安驾黄鹤而东归,子明驾白龙而西返其居,人递闻空中有弦歌之声,因名其地曰“各道”,其乡曰“望仙”,曰“弦歌”。 子明仙人去后二十年,子安尸解,人取其棺,葬于陵阳山,下有黄鹤栖其塚林。旧传载唐人诗云:“白龙已谢陵阳去,黄鹤还应唤子安。”盖纪其实也。 鱼腹之文,大要五字,至今黄冠犹能传其刻书,略如符篆,而世俗不能晓,方舆志之。子明所得书,乃炼丹服饵之术也。子明仙去几千百年矣,丹台药灶犹有存者。岁时,村落之人,夜瞩山谷,有五色光莹,或散或聚者,以为丹之余辉也。台灶之下数百步,罅石出泉,名“丹泉”,甘冷,水旱无加损,非众水比。郭璞游山诗云:“陵阳挹丹溜”盖谓是也。山之下,有黄鹤池、白鹤墩,黄鹤林。而子明得鱼之处,有石嶤然出于水中,其立马坐钓之迹,宛若鑱鑿也。陵阳、黄山,相距不踰两舍,李太白尝游观,形于篇咏,皆可考。 予惜《列仙》纪其事为太简,而山中旧传丛冗不伦,于是重述而赞之: 舜英朝华,蜉蝣久殒。百年人寿,飙若一瞬。蛾眉伐性,醪醴腐肠。紫清琼都,金饮玉浆。陵阳之山,子明游息。六气呼吸,五脂服食。石灶金丹,术全九还。白鱼荐方,黄鹤为骖。功成三年,造化七粒。龙骧瑶辔,驭登天日。上朝玉帝,观化混元。昆仑酬觞,洪厓拍肩。仰瞻倒影,俯视列缺。凤箫一弄,凫童双接。四明其来,弦歌空中。龙鹤各返,丹霞晓风。若水兔轮,蟠桃鸟翼。昏明代谢,自为今日。紫烟成歧,青云可梯。何当脱缨,摄衣从之。 ![]() 《陵阳山窦宰子明传讃》首先谈到陵阳子明来历用陵阳古邑的历史变迁,由秦置县,从汉朝到晋代,“或隶宣城,或隶丹阳”,晋代为避杜太后讳,改为广阳。隋代并入泾县。 清康熙《石埭县志》(舆地志·沿革)对于陵阳古城有载:“石埭县本古丹阳郡。陵阳石城,泾县地,在陵阳山之前即古猷州【按:汉元封二年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即今之石埭也。吴赤乌中,复析陵阳西北境地置县于城子山之东,曰临城县,即今之青阳县也。并属丹阳郡。元封时,窦子明为令。盖兼石埭、青阳地而有之。】三国吴置石埭场,晋属宣城郡,六朝宋、齐因之。梁大同十年,以场置石埭县。因溪源有三石横互溪上如埭,故名焉。陈因之。隋废郡置州,石埭省入南陵秋浦。唐永泰三年,析秋浦青阳地复置石埭。县之西一百四十里有街市,乃县之旧治,即后移于陵阳山南置县。五代、南唐、宋、元同。明丁酉因池州属他境,权隶宣州。辛丑平池饶,是年十月,以石埭属池州焉。编户一十三里,今省为一十一里。” ![]() 陵阳古邑因山得名,因窦子明而显名世间。唐天宝年间,李隆基喜欢“神仙道家之事”,便“访海内名山福地”,陵阳山受到勅封,陵阳山也因此名闻天下。从明嘉靖收录咏陵阳古迹的诗句中,唐代和明代为盛。 西汉末刘向的《列仙传》是最早记载窦子明炼丹成仙的,《陵阳子明经》是为道家的养生术之精典。 ![]() 窦子明,讳伯玉,生于沛国铚乡。自少时就“好服六气之精”。他“春食朝霞”“夏食正阳””秋食沦汉”“冬食沆瀣”,取一年四时与天气的玄黄之气,“呼吸吐纳,以练至和”。他曾听说陵阳是“丹丘成仙之地”,因此请求来当县令。他终日清淡,自理县务,喜欢呆在岩上。他时常在涎溪垂钓,乘竹马,浮游水中。一次踞磻石上捕获了一条白鱼,鳞鬛异常。他把白鱼剖开,得到一个方书,上面写有教其服食丹药之法。窦子明很兴奋地说:“我成仙的愿望能实现了!”于是,便登山依崖,以石穴为灶具。他曾登黄山采五石脂,以益煎炼丹药。五石脂是丹砂、雄黄、磁石、礬石、曾青,道教典籍《抱朴子》有详细的介绍。 三年后,窦子明炼成仙丹七粒。他服仙丹时,正值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此间“唳鹤迴翔,白龙就驭”,窦子明驭龙驾鹤,像神仙一样飞升上天了。当地人惊骇诧异一直到现在,便设坛建祠祭拜他这个神仙了。 窦子明初至陵阳时,家人和仆妾都没有同行。一到夜间,他就骑竹马出去,早晨归来料理县里政务,当地没有知道他的这个行踪习惯。他妻子费氏和两个女儿,很早就喜弹笙簧和服食丹药。窦子明把剩余的丹药都给她们吃了,妻子费氏因弄箫,召感来白凤而驾之腾云,他两个女儿服丹后,亦化为两只凫鸟随父而为青童之侍。 窦子明之弟窦子安,讳伯乐,与兄志同道合,时常云游,喜欢在四明山居住,亦慕仙人长生不老之术。窦子明一日知道窦子安要来,便化为黄鹤相邀,在中途遇到。窦子安驾黄鹤而东归,窦子明驾白龙而西返他居住的地方,乡人相继听到闻空中有弦歌之声,因而把他俩相遇地之名称为“各道”。从文末的赞铭“四明其来,弦歌空中。龙鹤各返,丹霞晓风”中见,“各道”原意是窦子明驾白龙、窦子安驾黄鹤各行其道而返之意。就是现在黄山西边的郭村,在清石埭县志中称“穀道”“谷道”,旧为太平县弦歌乡。老太平县城的西门为“弦歌门”也源于这一传说,老县城仙源西边的村子,也叫弦歌村。而望仙乡,在黄山东北麓一带,是现在黄山区耿城镇全境的旧称。 窦子明化仙人而去后二十年,窦子安尸解。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人们把窦子安的遗物葬于陵阳山,人们发现时常有黄鹤栖其塚林。李白“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即言其事。 鱼腹内的文字,大要是五个字,至今黄冠道士仍然还能传其刻书,略如符篆丹书一样,而世俗不能通晓其意,方舆志记载了。窦子明所得的丹书,乃是炼丹服饵之术。窦子明仙去几千百年了,丹台药灶犹有遗存。周边村落之人,夜望山谷,有五色光莹,或散或聚,人们认为丹之余辉。丹台药灶之下数百步,裂石缝里有甘冷的泉水,名叫“丹泉”,水旱对其没有影响,跟其它泉水不同。魏晋的郭璞的游山诗“陵阳挹丹溜”就是指此泉。 陵阳山之下,有黄鹤池、白鹤墩,黄鹤林。而窦子明得鱼之处,有石嶤然突出于水中,其立马坐钓之迹,宛若鑱鑿刻凿出来的。陵阳、黄山,相距不踰两舍(六十里),李白曾经游观,形于篇咏,皆可考证。 作者写《陵阳山窦宰子明传讃》的原因,是鉴于刘向的《列仙传》对于陵阳窦子明炼丹成仙纪事太为简略,而山中的旧传,又丛冗不伦,于是重述而铭赞之。 嘉靖《石埭县志》是明代嘉靖年间县令黄鎣和训导冯光浙等纂修,他们在《陵阳山窦宰子明传讃》文未备注有“不知是何时何人所作”之简述:“右《传讃》文一篇,具载县志久矣,但不知何时何人所作。本宫旧碑亦废久矣,见存趺石可证。知县萧环编修志书,见此《传讃》,备询士夫父老,得知子明居宫修练成仙之实。叙命山下耆老孙永恭募工勒石,置于宫庭庶后人,亦知其兴废。” 据传,陵阳山仙坛宫供奉着窦子明的画像,炼丹台上竖立有《陵阳窦子明传》石碑供人拜谒,这块石碑后于明弘治三年(1490)由石埭县令萧环重立。传刻石碑在嘉靖县志上及诗咏中也得到了验证。杜荀鹤《与诸子入山看碑》有“窦仙碑尚在,读罢费沉吟”,萧环有《子明石刻蹬道诗》,沈汉《游仙坛》有“古碑尚掩石苔斑”。 ![]() 清康熙十五年(1676)石埭知县事姚子庄编修的《石埭县志》(卷之八·艺文·传)中收录有《陵阳山窦子明传讃》一文,标题少一“宰”字,并将此文的作者标注为“宋进士侍讲 王鎡 邑人”。(嘉靖)《石埭县志》(卷之三·人物篇·贤哲·宋)有:“王镃,字时可,绍兴八年进士,任典军司务,以囗对契上意,擢为检法官,寻擢监察御史,以风劲闻,迁右司员外郎,号贤都公。未几,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侍讲。镃未仕时,傍郡从学者,尝数百人皆为名士。所著有《紫薇集》《春秋门例通解》《戚里元龟》《易象宝鉴》后毁于兵。崇祀学宫。” 在《陵阳山窦子明传讃》文后,是桐城方文所作的《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 。 方文(1612—1669)是明末清初诗人,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五月,方文来石埭县访县令姚六康先生,过江泊舟即与陵阳相望,欣然欲往会。此时山中淫雨半月不止,一日雨初晴,他们就带上干粮,由陵阳山中峰而上,行至中峰半岭,为仙坛宫。仙坛宫里有窦子明的遗像,香灯寂寥,仅有一个跛僧在宫里。僧说旧时这里道院规模十倍于此,今圯废。惟有炼丹台和丹灶尚存。丹灶之下,是为丹泉,自石罅涓涓流出,色微红如淡朱砂,砂味甘而冽,非众水比。 山顶为石埭县毕尚书的墓,松柏蓊蔚,尚书不信青鸟家言,自卜兆于危峦峻岭间,亦好奇之过也。山下有黄鹤池,相传窦子明之弟窦子安乘黄鹤来访,其兄曾栖于此,故名。又有白龙潭,在舒溪之东南。舒溪即古涎溪也,磻石峨然,独出潭上,是窦子明垂钓处。方文因此作诗以记。窦子明垂钓处的涎溪,在现在的太平湖湿地公园内,是抗元英雄、南宋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邑人丁黼的故乡,他作有《涎溪集》,此处也是古石埭八景之一“舒溪春涨”。 下山的第二天,方文从姚六康那里借来县志考证,就是托名宋学士王镃的《陵阳山窦子明传讃》,这传内容基本与明嘉靖县志一致,只是把“各道”改成了“谷道”。方文认为“其言悖谬荒唐,尤为俗人所徵信”,因此他认为“不可以不辩”。因此作文如下: ![]() 《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方文 桐城 石埭古称陵阳,因其地有陵阳山而得名也。陵阳山在县治之北三里,外宏钜高巍,实为兹邑屏障,其上三峰延袤十余里,中峰则窦子明修仙处。 按子明,沛人,汉元封间为陵阳令,尝钓于涎溪,得白鱼似龙,剖之得方书,皆导引服食之法。子明喜曰:“此吾志也。”遂登山,结茆以居,穴石为丹灶修炼如方书法,三年丹成,有白龙下降负之而去。邑人皆见之,故为祠于中峰之侧,肖像以祀焉。 今丁未五月,予来石埭访姚君六康先生,甫泊舟即与陵阳相望,欣然欲往会。是时山中淫雨半月不止,一日雨初晴,即觅小肩舆由中峰而上,至半岭为仙坛宫,宫有子明遗像,香灯寂寥,仅一跛僧在耳。僧云旧时道院十倍于此,今圯废矣。惟丹台、丹灶尚存。丹灶之下,是为丹泉,自石罅涓涓流出,色微红如淡朱砂,砂味甘而冽,非众水比。郭璞游仙诗所谓“陵阳挹丹溜”其在兹乎。 山顶为乡先生毕尚书墓,松柏蓊蔚,尚书不信青鸟家言,自卜兆于危峦峻岭间,亦好奇之过也。山下有黄鹤池,相传子明之弟子安乘黄鹤来访,其兄曾栖于此,故名。 又有白龙潭,在舒溪之东南。舒溪即古涎溪也,磻石峨然,独出潭上,是子明垂钓处。李白诗云:“杜鹃花开春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盖指此。 是日,予亦有绝句:“黄鹤池边黄鹤去,白龙潭上白龙飞。游人何处寻仙迹,只有丹台与钓矶。”明日,从六康借县志覆考其实,则宋学士王镃有《陵阳子明传赞》,其言悖谬荒唐,尤为俗人所徵信,故不可以不辩。 镃之言曰:子明本姓陵阳,因其好居岩窦,故谓之窦子明。按陵阳山名,自古已然,子明升仙于此,故道书称陵阳子明。若以陵阳为姓,则子明未作令时,果何姓乎?其诬一也。 又引子明之言曰:吾闻陵阳丹丘神仙之地,故求为之宰。夫陵阳有仙,自子明始。子明以前绝未闻所谓仙也,安得谓之丹丘?不过窃取葛洪求勾漏事而传会之耳。其诬二也。 又云子明名伯玉,其弟子安,名伯乐,不知西汉人无字者多。如萧何、鲁参、韩信、陈平之字皆失传。子明、子安或名或字,虽不可知大要,伯玉之名,必是后人伪造,其诬三也。 又云子明钓涎溪时,缚竹为马,浮游水上垂竿钓鱼,自是常理傅竹马,近于儿戏,其诬四也。 又云子明既至陵阳,家人一无所携,每夜骑竹马归,旦复在厅事,此又窃取王乔飞舄事而传会之,其诬五也。 又云子明常往黄山,採五石脂炼为丹。五石脂乃丹砂、雄黄、曾青、礬石、磁石五味。按周礼疡医,以黄堥烧五毒之药取煙治癣。郑注五毒之药,即前五味,既名毒药,安可以作仙丹?其诬六也。 又云子明妻费氏及二女皆嗜丹药,子明丹成自服七粒,余刀圭悉以舆之费,亦乘白凤上升,二女化为二凫,随为青童之侍。此又窃取许逊、吴猛事而传会之,其诬七也。 又云子明知其弟子安欲来,化为黄鹤以迎之,遇于中途,子安驾黄鹤而东归。夫子安既知黄鹤为其兄矣。岂有控兄之背而乘之者哉?其诬八也。 又云居人遥闻空中有弦歌声,故名其乡曰弦歌。乡名弦歌自取武城学道,意与仙人何涉?其诬九也。 又云子明去后二十年,子安尸解,人取其棺,葬于陵阳,山下有黄鹤巢其塚树,故名黄鹤池。按子安修道在四明山,岂有葬于陵阳之理?日乘黄鹤者,岂复有棺,为人所葬乎?其诬十也。 王镃在宋,号为博雅,所著有《紫薇集》《春秋门例通解》《戚里元龟》《易象宝鉴》,其文必不妄乃尔,必是后人假托其名而为之者。 予语六康,他时修志,乞为删正抑。予犹有感焉。 西汉至今,千六百年,宰陵阳者,不知几何。而子明之后,泯泯无闻甚矣,仙令之难也。六康以崇祯癸酉举于乡,隐居罗浮将三十年,顷乃迫于有司勉就一官,非其所好,下车以来,省刑薄敛,与民休息,而且长年斋戒,不菇荤腥,不迩声色,其犹有子明之风也。歟古称仙令,如王乔、葛洪以暨子明,诚哉真仙矣。他如单父、中牟、彭泽诸公,贤声奕奕,照耀千古。虽非仙亦仙也。 吾愿六康,不必定如子明,第求所为单父中牟彭者而傚法焉。亦可以不朽矣。因作陵阳游记,牵连及之六康,以为然否? 方文的《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指出了《陵阳子明传赞》中的十处诬点,他认为不是宋代王镃所作,是“后人假托其名而为之”的。他要求姚六康修县志时予以更正,称其有子明之风。 姚六康即是石埭县令姚子庄,字六康,一字千子,号瞻子。明末清初归善县(今惠城区)人。道光《广东通志》和乾隆《归善县志》有传。崇祯六年(癸酉1633)举人。孝顺继母,爱护幼弟。康熙中任江南石埭县知县,均徭役,置义塾12所;建普同塔葬僧人及无主枯骨;捐俸金及簪珥赈饥,救活数万人。县民苏氏因株连,子庄力为平反,释其株连者30余人。吴三桂兵变时,石埭邻县多寇。子庄练乡勇,造兵器,捕流寇,县城得以保全,士民祀其像于仙坛宫。任满归乡,官橐萧然,自茹蔬素。著述甚富,有《姚六康集》《祖香厨荔书》《西湖草》《简斋诗》《行路吟》《鹤阴诗选》《陵阳唱和》《金刚经注解》和《因果录》等。文章声气通海内,大诗人王士祯、程可则与其相交甚善。 ![]() 明嘉靖黄鎣、冯光浙纂修的《石埭县志》(卷之七)和清康熙石埭知县事姚子庄重修的《石埭县志》(卷之八·艺文)中,收录有唐宋元明清时期,歌咏陵阳窦子明羽化成仙、仙坛宫、炼丹台、黄鹤池、钓鱼矶的诗句。从这些咏物寄情的诗句中,我们能零零星星地窥见那些古迹曾经留下的雪泥鸿爪。 唐代,贾岛在《寻窦仙隐居》有“林高白鹤眠”,魏野在《炼丹台》有“窦令烧丹处,风景每清幽”。寇豹在《赠仙宫道友》有“云对丹灶静,雾重玉坛空”,在《九日登陵阳》有“羽化子明元有术,诗吟李白亦何心”,在《仙坛宫》“最是羽人能受客,澹然相对日忘还”。罗隐有《题陵阳山房》,蜀人朱湾《同达奚宰游仙坛》有“仙宫不住青山在,故老相传白日飞”,杜荀鹤在《与诸子入山看碑》有:“丹台存胜迹,我辈复登临。三峰当户秀,万竹映阶青。窦仙碑尚在,读罢费沉吟。” 宋代,魏野《炼丹台》有“窦令烧丹处,风景敏清幽”。王溉《游仙坛》有“仙坛在绝顶,结友一登临”。青阳学士杨少愚《丹台》有:“道在当年五字书,方书五字意何如?灵台自有分明处,不在高高百丈余。” 元代,石埭邑令陈孟云有《黄鹤池》:“鹤去池空水自清,弦歌犹在万松声。不知何觅参同契,一览仙风无俗情。” 明代歌咏陵阳子明为最。右春坊右谕德刘戬有《钓鱼矶》:“王母殷勤遣白鱼,白鱼中有五字书。刳鱼见书心草草,投竿缥渺凌空虚。三山珠树天光定,回首矶头落日瞑。有方到处可成仙,何必求为勾漏令。”张琮有《钓鱼矶》酬和诗“懒随勾漏向丹砂,坐拥长竿掣海霞。若使方书容易得,世人谁不住仙家?”石埭训导冯光浙有《钓鱼矶》酬和诗“竹马云驱到水心,一竿垂钓任浮沉。白鱼丹字成残梦,芳沼空留月跃金。”李忠有《钓鱼矶》酬和诗“矶下水清浅,渔人常得鱼。芬芬剖鱼腹,那复有丹书。”户部侍郎孙仁有《仙坛》:“有客曾闻骑鹤游,飘然千载不回头。空余紫气连云雾,化作丹光射斗牛。台殿虽存唐岁月,江山谁管汉春秋。登临不觉乘风去,倚遍天京十二楼。”李廷璋有《黄鹤池》:“春云厌低树,春雨暗前溪。黄鹤池遑路,平应没马蹄。”陈廷节有《黄鹤池》:“雨过芳池绿似苔,远堤杨柳是谁栽?月明如画天如水,应是仙人跨鹤来。”陈迁立有《黄鹤池》“仙迹传来有鹤池,池空鹤去草离离。”有《鱼矶晓钓》“子明昔任汉郎官,坐钓涎溪偏得丹。”陈廷节有《丹灶余光》“寄仙凡灶几千年,犹在陵阳起暮烟。”陈统《游仙坛》有“欲问方书五字术,伊谁人说契参同。”吴嵩《游仙坛》有“乘闲得访羽人宫,树色烟光入望中。华表鹤归尘世远,煤丹仙去药炉空。”沈汉《游仙坛》有“丹井空存泉溜滴,古碑尚掩石苔斑。”桂修《游仙坛》有“井脉源深泉漱玉,万香火焰灶生红。丹成台古苍苔合,鹤去池荒活水通。”陈綋《丹台》有“步纵神仙境,心游霄汉间。寸丹常耿耿,维老未斕斑。” 石埭知县萧环有《子明石刻蹬道诗》和诗“仙坛凡灶玉生烟”“捣药臼存荒石田。此是窦仙遗胜迹,后人不遇自无缘。”“和阴鹤子唳青田”,他在《鹤池春涨》有“春水溶溶涨碧池,窦君宰牧鹤相随。丹成飞去名犹在,景物依然似昔时。”之诗句。石埭知县尹安有“功到吹萧飞上下,长将风月挂高䈴。”嘉靖年间石埭邑令黄鎣《怀窦仙》有“窦郎千载已仙游,石子泉根尚此留。”石埭邑令叶明元《九日借邑博登陵山》有“碁石当年留胜局,仙炉令日有遗丹。” 清康熙年间石埭邑令姚子庄《乙卯九日同诸子再登陵山》有“古坛高峙翠薇间,骑鹤人今去不还。” ![]() 清康熙《石埭县志》(卷之八·疏)中,收录有姚子庄《重修仙坛宫疏》一文,向社会各界发出募捐疏,“绣户琱窗,冀十方之慈”,以重修仙坛宫,恢复这座亘古闻名的名胜古迹。 《重修仙坛宫疏》邑令 姚子庄 陵阳仙坛宫者,汉代古邑,窦令仙踪。服六气以澄神,白龙就驭。采五脂而饮液,黄鹤廻翔。霞举千年,风流百世。金扉碧宇,长瞻绛节。以朝穀旦,嘉辰不断。白蘋之荐,王孙公子。载酒遨游,迁客骚人。抽毫纪胜,盛事犹传。故老信美,恒侈篇章。不侫少而学,道晚益清修。慕此芳标,因来小草。古令尹,今令尹,敢云先后一揆。生斯山,宰斯山,且喜东南两美。 敝地亦有石埭山,虽药炉丹灶,难寻旧日遗风。而古井香泉,犹见曩时胜韻。池边之水,无恙年年。浪湧桃花,洞中之客常来。处处春生芝草,白云鸡犬,恍绝岛之蓬壶。碧落栖台,信步虚岩室,维时寒食。偶值公余,偕嘉客以遥临,携芳樽而志咏。近则舒水环带,俯瞰千门。远则华峰插天,仰穷九子。岂期星移物换,玄都之观,全非磬冷。沈太乙之祈弗至,田破侵而难炊,白石灰将刼而尽徒黄冠。纵囗窦令囗家欷歔郭,即使缑山驻贺寂寞,笙箫簀备,神仙之谓。何表章名,胜之阙矣。不佞禄叨曼倩道异,稚用窃惭,捨宅解带之未遑,殊讶福地名山之顿。飒迺亟遴,羽士略晚。青牛俾仍主,故山长烹丹粒。剪荆斩棘,似洞府以重开。按籍披图,幸汶阳之复返。第将倾者,需葺而已,废者宜新。若论贫道神通,未必有钱。飞子母所赖高檀赞助,庶几立地架虹霓?绣户琱窗,冀十方之慈。 愿松关竹屋,惟三圣之洪庥。爛柯叟若来,尽教窗间赌奕。橘皮翁倘过,且看廊下题诗。爰壮通邑之观,并锡下民之佑。 谨疏。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窦子明是汉朝文献中常常提到和引用的道家仙人,《陵阳子明经》是研究道教和专心服食之道的道家藏书。窦子明好老庄哲学,在陵阳任县令期间,以清静无为之术治理县政,“无欲而民自化”。他受战国以来方仙道家的影响,热衷于修炼神仙之术,他是史料记载在陵阳山活动的第一位有影响的道家人物。 ![]() MUSIC ![]() ♬..♩~ ♫. ♪.. ![]() ![]() 2024年1月11日黄山区政务中心留影 |
|